古中国为何不扩张了?除了已经扩张到极点之外,还遇到一件麻烦事

泱泱中华绵延几千年的历史,在上古时期由一个黄河流域的小部落,经过几千年前发展成为了世界前三的泱泱大国,可谓充满了故事与数不尽的传说。古代中国属于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唯一一个文明未被中断,仍保持生机活力的国家。

在历史的发展中,古代中国曾经有过几次极盛时期。秦始皇一统华夏,建立了大一统封建帝国,而当时周边的地区,要么没有人,要么就是处于奴隶制时期,就当时来看,古代中国已经远远领先了周边国家。

嬴政在统一了六国之后,派蒙恬北北击匈奴,南击百越,确定了古代中国第一期的版图。秦朝国祚不长,在之后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历史中,还出现了汉代、唐代、明代,这几个朝代可以算得上是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中,几个极具代表性的朝代。

但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即便当时他们已经远远领先于周边的部落与国家,但并没有主动选择大范围拓展领土?主要是有两点限制,先说第一点:

版图基本上已经扩张到了极点,再扩张的性价比极低

汉朝经历过几次休养生息之后,在汉武帝时期初露峥嵘,他下定决心解决当时西北部的匈奴问题,于是卫青、霍去病等人率领大军,频繁的出击漠北,解决了国家西北部的匈奴问题。但在之后,汉代国祚几百年,就再也没有大范围的对外扩张过了。

仔细观察之后可以发现,其实中国当时的版图限制了对外的扩张。中国地处东北的沿海地区,东边的扩张已经到达了极限。除此之外,北部是严寒的西伯利亚地区,而在西北部则是荒漠与贫瘠的草原,西南地区则是高山与茂密的热带丛林。

在当时,古代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仅仅还处于摸索阶段,一处巍峨的山脉就能够阻隔两边的百姓。记得我们学过一篇文章《山的那边是什么》,这并不是一个特例,而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哪怕是四十年代后期的南部山区,还有大量的人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大山过,更何况几千年前的古人。

因此,要外出扩张,首先解决的便是交通,后勤,武器装备等问题。纵观历史上,能够有这样雄才大略眼光的帝王本就不多。嬴政算一个,刘彻算一个,杨广算一个,李世民也算一个。他们在位期间都折腾过,折腾之后的结果大家也有目共睹,秦朝被汉朝推翻,刘彻与李世民适可而止,缓和了国家的矛盾,而杨广则最典型,他开挖运河,三征高句丽,最后导致了国内怨声载道,最后被李唐所取代。

试想一下,当时杨坚给杨广攒下了多少财富?洛阳粮仓的粮食够吃到贞观的后期,李唐经历了一个盛世都没有将人口恢复到隋朝时期。就在这样国力的支撑下,都架不住杨广征讨了几次高句丽。试想要向西北荒漠地区亦或者热带丛林地区用兵,则需要耗费多大的民力财力?

除了国力支持不住,还体现在信息传递方面的闭塞。古代人作战大都以骑兵与步兵为主,前方战况如何,无法及时地反馈到君主,而君主的命令也无法短时间到达前线,因此常伴随政令不通的现象。君主亲自率领大军便意味着后方空虚,将领亲自率领大军君主又怕将军造反。这样一来,长途远征带来的弊端要远远大于利端。

还有另一个问题需要解决,那便是打下的领土该如何统治与治理的问题。费劲吧啦地打下的漠北地区,南方的热带丛林,都要需要兵力前去驻防,如果没有充足的兵力,分分钟这些土地就被占了回去。但这些土地又非常的贫瘠,士兵吃喝用度花费的钱财都要比这片土地本身的价值高。这样讲的话,这片土地的性价比就很低了。因此即便是汉唐,他们征讨匈奴也仅仅是驱离,并不会选择深入驻防。

与传统文化相背离

除了以上所说的经济方面原因与版图限制等原因之外,中原地区的朝代往外扩张,还存在与传统文化相悖离的麻烦。

自秦往后,中国受儒学的影响较深,儒家讲究“德行”,主张“包容”。何为德行,即以德服人,即便是发展到现在,我们一直也秉承的这一原则。我们即便是再强大,也不会主动欺凌周边的弱小,还会以博大的胸襟去带动帮扶弱者。

中原地区统治者秉承的原则便注定他们不会发动大规模外出扩张的行动,周边的小国家,但凡是没有对中原地区造成威胁,但凡是想要友好的发展,中原统治者皆与他们建立友好的邦交,这便是德。

再一点就是“包容”。允许不同的文化与新事物的存在。大海之所以大,正因为它能够包容万物,正因为它的姿态够低,才成为大海。而中国的文化便在于此,我们虽然强,但我们姿态依旧摆得低,在这种文化之下,便注定了不会去大范围侵略扩张。

后记

因此,古代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慢慢形成了现在的格局。我们生活在这片大地之上,我们依旧还是那一群充满血性而又热爱和平的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