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 ‖ 徒步巫峡记
点击上方蓝色文字
关注我哟
☀ 在这里,你会更懂巫山!
这是50多年前的事情了。那时,我刚参加工作不久,血气方刚,干什么事都有一股闯劲。被抽调到县委五办室的工作顺利结束后,由于中学大量停办,县文教科便将我安排到培石公社的黄龙小学任教。就当时所了解到的情况,这所深藏在巫峡深处半山腰中的学校,确实是非常偏僻且贫穷落后的。但我并未感觉畏缩,一接到调文,立马准备行装,满怀激情地开始了“上岗”之路。
直到今天我仍然记得这个特殊的日子——1962年8月29日,那天,我徒步穿越巫峡,来到一个新的工作岗位,开启了我人生一段新的旅程。
之所以选择徒步“上岗”,一是到培石的船很少,再就是乘坐当时的小木船下巫峡风险很大,舟覆人亡的事件时有发生。相比之下,徒步行走的安全性就高多了。
早上7点,我和忠县师范毕业分配到黄龙小学工作的李光海老师,还有参加县教育行政会后返校的鲁文周校长,又请了一个挑行李的年轻小伙子,一行4人从县城出发,在流石河坝乘小木船过渡到南陵,沿长江东下,开始了百多里远的穿越行程。
那天的天气还不错,晴空万里,江风阵阵,心情特别舒爽。我们兴致高昂,很快就走到巫峡口,能够近距离观赏著名的“万岁标语”了。抬头仰望北岸高耸入云的文峰,只见文峰山壁书写着硕大无朋的“毛主席万岁”五个大字,壮阔磅礴,差不多占去了半座山的高度。听说这条标语是1960年县里集中组织全县一百多名右派分子用石灰浆浇做的,每个字占地千多平米,成为大跃进年代的奇特景观。在如此陡峭的山坡完全以人工来做出这样高难度的“工程”,其艰辛可想而知。历经一年多的风吹雨打,标语远不及当初完工时那么醒目,但仍然字迹清楚,气势恢弘,在我心里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巫峡口的“毛主席万岁”巨幅标语(资料图)挑行李的小伙子虽是城里人,但身体特棒,挑着我们五六十斤的行李,走起路来比我们打空手的还快,一路上还不停嘴地给我们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为什么河里有船,我们还要走路呢?”小伙子说:“长江三峡,巫峡长,河面窄,水流湍急,遇险滩回水,小木船就很危险,客人也要下船走路。”走到横石一个叫龚家滩的地方,小伙子又讲:“这个滩很长,有一股回水,客船到了这里,所有客人都要下船走一段路的。”说到这里,忽然从上游来了一艘货船,开到滩上就被困住了,在那儿来回转圈。看到这个情景,我们几个赶紧下河边,主动帮船工拉纤绳。我们使出吃奶的劲,趴着身子往前拉,几乎是全身贴地,一边拉还一边喊号子。花了将近半个小时,终于把船拉上了航道。船工们感激不尽。听他们讲,这个险滩真是要人命的,上水船到了这个地方,花的功夫还要大,过去翻了多少船,死了多少人,谁也说不清楚。
从龚家滩到青石有30里路。这段路很窄,一上一下,崎岖难行。有几段路还是古人在悬崖上硬凿出来的,又高又窄,侧畔滚滚江水,令人胆战心惊,估计有心脏病的人是不敢走的。我们走这样的路当然很不习惯,脚上都已经打起血泡了,然而年轻气盛,并不把它当回事,依然一路谈笑风生。不久就到了大桥洞,这个洞据说可以容纳千多人,里面有一股清凉的泉水,是过路行人歇凉、解渴、休息的好地方。据鲁校长讲,解放前,这里经常驻扎土匪、棒老二,船在江边过,看到有落单怯弱的,他们就去抢,劫掠货物,甚至杀人……也不晓得有好多只货船遭难,还是社会不太平的缘故啊!
从这里往青石的路虽然较为平坦,但路两旁长满了人多高的柴柯子,把道路挤得又小又窄,走起来碍手碍脚,很是不便。大约在中午一点的时候,好不容易才走到青石,但横在面前的一条小溪河挡住了去路。幸好这里有一条摆渡的小船,一个60多岁的老翁在船上招呼我们过河。据他自己说,他在这里专门负责义渡的,“这条溪河就是官渡河的出口,叫神女溪,夏季涨水后非得要渡船,不过到了冬天,水量就很小了,可以直接步行过去。”青石是一个小屋场,住着十多户人家,还有个小饭店。是吃午饭的时候了,于是每人买了一碗包谷面饭,外加一碗盐菜汤,吃得津津有味。
饭店老板原来是个私塾先生,学识渊博,他给我们讲了有关“七女潭”的掌故:在巫峡十二峰之一的净坛峰下的神女溪中有一片绝世佳境,由7个水潭组成,一里一潭一景,所以又叫“七里潭”;每个潭都是削壁相夹,形成一道狭长的潭水,那里是无人烟的处女地,万籁俱寂,既让人感觉阴森恐怖,也有一种世外桃源的味道;传说七仙女曾在此沐浴,但也有妖气时常兴风作浪,倘若冒出一股黑风直冲云霄,再倒向东方,那培石就要遭受风灾了……老先生年过七十,精神很好,越讲越起劲,因为要赶路,没有时间把故事听完,只好遗憾地走出门了。
刚出店门,老先生又叫我们再看看对面山巅的神女峰。我们站在一个小坝子里,仰望那座像刀背一样的大山,仔细端详山巅云气濛濛之中昂然兀立的小山峰,越看越像是一位亭亭玉立的仙女在那俯视着长江。神女峰的传说耳闻已久,今天能够亲眼目睹这个举世闻名的奇观,虽然又热又累,也觉得值了。
◆神女峰
到培石还有30里路。我们迈着沉重的步子往前走,不久就到了沙木瀼,即抱龙河出口处。这里有一座小石桥,我们在桥上稍停了几分钟。河水在峭壁夹谷中静静地流淌,一股凉风轻轻拂过脸旁,感觉特别舒适凉爽。再走一会儿就到了培石的“庙子山”,是当时的粮点,在这可观赏培石小镇全景。培石地处川鄂交界,是川东第一场镇。据说,1959年的一场大火烧掉了场镇约三分之一的房屋,所以现在的规模并不大,仅住着几十户人家,而公社、学校、医院、供销社等单位也都集中在这里。远远望去,场镇在霞光照耀之下显得格外美丽漂亮,正值夏日午后,一群人在河边钓鱼、玩耍,其乐融融。这里过去是个盐码头,来来往往的运夫、骡马给当地带来了不少生机与活力,非常热闹。
◆培石古镇(资料图)
培石离黄龙还有15里路程,往里走5里平路就是上阳坪(即搬迁后现在的培石乡政府所在地)。走到这里已是下午5点了,大家又饿又累,山间小路高低不平,加之“看到屋,走得哭”的山区特有地势,都喊“奈不奈了”。走到“草堂鞍”,喝了一肚子井里的凉水之后,我们再次鼓足勇气,一步一步往上爬,终于在天黑之前顺利到达了黄龙小学。
如今,交通事业飞速发展,到培石的水陆交通尤为便利,险滩畏途、纤夫摇橹早已成为历史。同时,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长江水位升至175米,我走过的这条“上岗之路”大部分都淹没水下,不复再见了。
(作者系县师培中心退休教师)
如何关注
①复制本微信号“wsrwdl”,在“添加朋友”中粘贴并搜索号码、关注;
②点击微信右上角的“…”,会出现“添加朋友”,进入“查找公众号”,输入公众号名称“巫山人文地理”,即可找到、关注;
③用手机扫一扫下图或长按下图,选择“识别二维码”,然后关注。
主 编:刘庆芳
微信号:461269457
投 稿:cqwslqf@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