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虚极守静笃(第十六章)

《道德经》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dǔ)。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mò)身不殆(dài)。

致虚极,守静笃。
致,《说文》注,送旨也。这里是指达至的意思。虚,指一种非现实状态。极,极致。
守,从宀从寸,掌管法度,职而守之之意。这里指以守静为职。静,審(同审)也,会意字,从宀番。番,兽足也。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静的本意,指动的行为终止之后,留下的痕迹一目了然。引申为寂静。笃,厚重之意。要深刻理解虚的内涵,可以和空和无两个近义词对比。空的反义词,是满。无的反义词,是有。虚的反义词,是实。
可以说一个杯子是空的,或满的。也可以说,有一个杯子,或者说,无一个杯子。但是无法说,一个杯子是虚的。空和满,强调的都是基于现实意义上的某物的容存状态。有无,强调的则是也是基于现实意义上的存在与否。而虚实,则强调的是出离于现实。非要说,一个杯子是虚的,那就是虚拟,虚构出来的杯子的意思。这强调的是超现实,不真实。
把自己从现实中抽离出来,达至一个虚无之境,走到最极致的虚无里,以至于通达太虚。这时候,一切喧哗与躁动,都不复存在,唯留一片静寂,守着这样的静寂,渐渐的感到它变的又厚又重,慢慢的往下沉,直到坠入大通之境。世界是现实的吗。世界有现实性,就一定也有虚拟性。画家没有画出来一幅画之前,那幅画就是虚拟的。程序员没有写出来一个软件之前,那软件也是虚拟的。等等,即便被写出来之后的程序,它不也是虚拟的吗? 道创造万物,其实也同理。从虚拟性里出发看世界,又会是一番什么景象呢?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进入大通之境,打开造物主视角,站在造化之门的门口,开始打量万物。看到它们生了长,长了化,化了收,收了藏,藏了已。已而再生。
它们就这样反反复复的生了死,死了又生。一直这样循环,永远也没有停息。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如此众多的万物,它们来来往往的生死循环,最后总是要回归于造化之门那里,那里就是万物之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万物一次次回归到造化之门那里,它们生前的喧动都在回归造化之门的那一刻戛然而止。它们坠入寂静之中。
喧动的生命结束了,走向极致的虚静。从极致的虚静里,又再一次造化出生命的喧动。
如此往复循环,永不停息。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万事万物,这样循环往复的生生不息,正是天道使然。洞悉了天道,才能对万物了然于胸,明白四达。才能理解,世界如何运转。
不知常,妄作凶。
不了解天道,也就不懂得如何顺应天道。不顺应天道,做事情就会失去凭据和道理,那么就会根据人为的想法,胡乱妄为。这样的做法,则会导致损害万物和自己的后果。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mò)身不殆。
知常容,了解天道运转的规律,理解世界如何运转,就能对万事万物了然于胸。
容乃公,洞悉天地万物一切尽收眼底,那么就不会因为人为的偏颇对万物产生偏颇。
公乃王,对万物都不偏不倚,以道莅天下,便可通天地人,天地人皆通,是谓王者。
王乃天,王者,天道在乎胸,万化在乎手,施天道与天下,乃为天下之天。
天乃道,王之于天下,如同道之于万物。天下有王,是以天下有道。
道乃久,天下有道,则万化定安。万化定安,天下太平,无有终时。
殁(mò)身不殆,在这样永久的太平社会里,终生也不会出现危难。
致守虚静,同于大道。以道莅天下,则天下有道。天下有道,则万世太平。
世界是现实的吗? 现实感,只在于一生一命。
世界是虚拟的吗? 虚拟感,来自生生不息背后的那个造化之门。
站在造化之门那里,用造物主的视角打量世界万物,把他们纳于胸间,就不会再被纷纭的万物遮蔽心智。以道御物,则无不通。治事,则无不达。
生命,是现实的吗? 一生之命,是生命的现实。生生不息之命,它是虚拟的,正因为它是虚拟的,所以才能生生不息。
永生,即是生生不息之根。在极致的虚静中,站在造化之门那里,用永生的视角,回头打量这一生之命。或许,那一眼回望,可能就朝彻了,明白了生生之命。
回顾链接:
如何正确理解道德经三个字
老子其人与其学流传
一种完备的宇宙观:道可道,非常道(第一章)
万物作焉而不辞(第二章)
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三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第四章)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第五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第六章)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七章)
上善若水(第八章)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第九章)
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第十章)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圣人为腹不为目 (第十二章)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第十三章)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第十四章)
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第十五章)
一起学经典,每月一本书
明道以御世,韬略致功成
(0)

相关推荐

  • 【何为天道】

    [何为天道] 01:39 [何为天道] 自然无为而自为叫做天道, 自然无言而自会叫做天德: 人若不为外物而扰乱心志, 就能胸怀天下.修心广大: 不以富贵为贵:不以长寿为乐: 不以夭折为哀:不以通达为荣 ...

  • 论天道规律与人的命运关系

    论天道规律与人的命运关系 徐振轩 <道德经>开篇即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 ...

  • 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老子.公刘版> 上卷 第一篇.道者,万物之奥 第三章,可持续发展的公道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 ...

  • 知常容 容乃公 公乃王 王乃天 天乃道 道乃久 末身不殆 道德经 第16章

    第十六章 至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 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 道乃久,没身不殆. 虚 ...

  • 庄子的诙谐:烦恼的根源

    庄语村言,靠近一点看庄子:内篇第六 大宗师        天道自然而成,人事自然而然,懂得这个道理,明白了! 明白天道自然而成,便知道天生万物,万物天成:明白人事自然而然,便知道一通百通,睹一知万. ...

  • 《阴符经-三皇玉诀》:天人之道,一气化三清

    <阴符经三皇玉诀>,原题轩辕黄帝制.<据道藏提要>考证,当系宋金间道士假託之作.三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 阴符经三皇玉诀序 轩辕黄帝製 朕诏文武百 ...

  • 致虚极 , 守静笃 . 万物并作 , 吾以观其复

    16年的文字,粘来,如题. "这两日怎不见你写东西了?" "写东西是需要灵感的,不知道吗?咱这几日没有愁肠块垒,没有非要一说的语言.清闲."说完,白他爸两眼. ...

  • 一日一印|杨剑《致虚极 守静笃》

    往 期 回 顾 一日一印|杨剑<鸿朗高畅> 一日一印|杨剑<激浊扬清> 一日一印|杨剑<兴酣落笔摇五岳> 一日一印|杨剑<共君一醉一陶然> 一日一印|杨 ...

  • 《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

    原文: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第一部分:致虚极,守静 ...

  • 致虚极,守静笃,试译老子经文第十六章的意义

    老子经文第十六章: "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

  • 《道德经》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译文与解析 &qu ...

  • 《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心态不平,万事不成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道德经> ...

  • 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

    道德经第十六章,老子继续讲道,只是在讲道之前,引述其他内容,表达道的价值. 先贴下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 ...

  • 道德经讲义-第十六章 致虚守静观复-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十六章 致虚守静观复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 ...

  • 《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守静,知常乃道,不知常,满清灭国

    道德经第十六章,老子着重讲了我们要了解事物发展规律. 草木枯荣,万物兴衰,终会回归根本. 而我们作为旁观,观察这些规律,就能让我们明智. 可是,如果我们根本不思考,不致虚守静,而直接想当然的做事 最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