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逼死多尔衮生母,他死之后,多尔衮三兄弟为何没翻旧账?
公元1626年后金大汗努尔哈赤病死,死前并没有指定继承人,最终是第八子皇太极继承了大汗之位。
在新老交替之际,当时的后金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殉葬事件,努尔哈赤的第四任大妃阿巴亥被皇太极带领诸王逼死殉葬,主流说法是之所以这般因为这乃是努尔哈赤的遗命,当时阿巴亥年仅37岁,她先后为努尔哈赤生下第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第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第十五子豫亲王多铎,其中多尔衮最为人所知晓,是后来清朝的摄政王,率领清朝入关、迁都、消灭各大割据势力等等,奠定了清朝大一统的格局。
关于阿巴亥之死,成书于清太宗皇太极在位的崇德元年(1636年)的《太祖武皇帝实录》中有详细记载:“后饶丰姿,然心怀嫉妒,每致帝不悦,虽有机变,终为帝之明所制。留之恐后为国乱,预遗言于诸王曰:“俟吾终,必令之殉。”诸王以帝遗言告后,后支吾不从。诸王曰:“先帝有命,虽欲不从,不可得也。”
以这个来看,皇太极等人逼死阿巴亥是奉了努尔哈赤的遗命,这倒也说得过去。
至于动机,应该是当时阿巴亥正是如狼似虎的年纪,努尔哈赤害怕自己死后,发生一些不检点的事情,导致自己英名受损。
毕竟阿巴亥之前是有“前科”的,当年努尔哈赤自嫡长子褚英被处死以后,曾属意嫡次子代善为他的继承人,还说过自己百年之后,要将幼子和大妃交给代善抚养,至于大妃的抚养方法,按照游牧民族的习俗,应是将其纳入后宫之中,没想到代善和阿巴亥有些急不可耐,努尔哈赤还没死,两个人就眉来眼去,惹得努尔哈赤大怒,这也是后来代善被排除在继承人之外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努尔哈赤才如此这般。
以这个来看,努尔哈赤多少是有些妒忌和狭隘心理了,配不上他一代枭雄的身份。
当然这个说法出自清太宗皇太极在位时期修的《太祖武皇帝实录》,而且论其动机感觉也不是那么充分,所以又有另外一个说法。
这个说法就是努尔哈赤在晚年,应该是英雄迟暮之因,所以独宠幼子多铎和多尔衮,因此在努尔哈赤死后,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竟然领有八旗中的三旗,皇太极等人觉得他们三个同母兄弟威胁太大,再加上还有一个才37岁的母亲阿巴亥居上,这样一来很容易联合在一起,那到时候就不可收拾了,趁着多尔衮和多铎还没有成人能力,只有一个成年的阿济格足以对付,所以皇太极等人以遗命逼死了阿巴亥。
个人倾向于后一种看法,而且皇太极之所以如此起积极带头作用,个人认为应该还有另一个想法,毕竟之前阿巴亥和代善就有暧昧关系,虽然他能继承汗位,代善与两个儿子率先拥戴他起到了很大作用,但万一阿巴亥和代善联合起来呢?
代善拥有正红和镶红二旗,阿巴亥三个儿子拥有三旗,虽然双方联合起来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但万一联合起来,绝对可以颠覆皇太极的统治,所以皇太极自然是要下杀手。
而且皇太极在崇德元年正式称帝以后,追谥自己生母孟古为“孝慈昭宪纯德真顺承天育圣武皇后”,并将神牌供放于太庙内,孟古是努尔哈赤的第三位大妃,阿巴亥则是第四位大妃,按理说阿巴亥和皇太极生母地位一般,但皇太极并没有追谥她为皇后,也没有设神牌,显然是有意贬低阿巴亥,如果真只是因为努尔哈赤遗命逼死阿巴亥,皇太极应该不至于如此,如果皇太极是因为阿巴亥威胁太大,才以遗命逼死她,那么如此贬低倒也说得过去。
还有虽然逼死阿巴亥,大贝勒代善也有一份,但他当时年龄已大,连大汗之位都可以不争,而拥戴皇太极,又怎么会害怕阿巴亥的三个儿子领有的三旗联合在一起呢,最害怕的应该是皇太极,而代善拥戴了他,自然要站在他这方,跟着他的脚步走,更何况当年他就因为与阿巴亥的暧昧关系惹得父亲努尔哈赤大怒,现在皇太极以遗命为由要除掉阿巴亥,他当然不敢反对,反对的话,很容易使人误会他真的与阿巴亥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所以只能与皇太极一致的逼死阿巴亥。
不论怎么说,不论什么原因,皇太极率领诸王逼死阿巴亥这是事实,那么后面多尔衮三兄弟为什么没有报复呢?
之所以没报复,其实一个是时机不允许,没法报复,而且牵扯面太广。一个是其实多尔衮在顺治时期的所作所为,也算是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报复。
一、先来说说为什么时机不允许呢?
多尔衮这个人还是有大局观的,像当年皇太极猝死,没有指定继承人的时候,多尔衮三兄弟有着两白旗支持,与皇太极长子豪格争夺皇位,当时几近撕破脸皮,可以说是清朝在关外时期最接近分裂的一次内斗。
最终多尔衮为了避免内乱分裂,是退了一步,由皇太极第九子,年幼的福临继承皇位,而他成为摄政王,慢慢掌握了大权。
入关以后,天下尚未一统,多尔衮更没必要因为复仇而毁坏当时的大好局面,毕竟如果一复仇,哪怕他已经掌握了大权,但忠于皇太极一脉的是大有人在,到时候肯定是一番天翻地覆的内乱,是得不偿失。
其实最好的时机就是一统天下以后,多尔衮挟此滔天之功,取顺治帝福临代之,自己成为皇帝,然后再复仇。
不过可惜的是顺治七年冬,体弱多病的多尔衮死于塞北狩猎途中,当时虽然在多尔衮实际统治下清朝打得南明就剩下一个永历政权在西南一带苟延残喘,但天下并没有一统,多尔衮至死也没有展现出更进一步登临皇位的表现,更不用说替母复仇了。
二、牵扯面太广,多尔衮即使掌握大权也不敢轻举妄动
努尔哈赤死之后,逼死阿巴亥的不只是皇太极一人,主要是当时后金四大贝勒,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还有已经继承汗位的四贝勒皇太极。
以这个来看,打击面太广了,首先代善虽然没有继承汗位,但这位努尔哈赤时代的大贝勒,在清太宗皇太极和清世祖福临时期,依旧是炙手可热红得发紫,清朝八大铁帽子王,他一脉就出了三位,比之帝系的皇太极一脉,也就是略逊一筹。
二贝勒阿敏,后来被皇太极收拾,是被幽禁至死,其子孙中也没有卓越者。
但是他的势力被弟弟郑亲王济尔哈朗接手,济尔哈朗在皇太极死后的帝位争夺战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偏向于皇太极一脉,最终促成顺治帝福临的继位,更是和多尔衮一般被封为摄政王,只不过他因为只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侄子的出身缘故,虽做事沉稳,但为了自保,却有些畏手畏脚甚至柔软听话的感觉,因此后来多尔衮占据了上风,乃至掌握了朝廷大权。
济尔哈朗虽然之后被多尔衮打压过,但并没有敢下死手,其实力也是不容小觑。
莽古尔泰倒是不值一提,他死于天聪六年(1633年),死前就被皇太极打压甚重,死后更是遭人揭发,皇太极以大逆之罪追夺了莽古尔泰的爵位,莽古尔泰的诸子更是被废黜宗室资格。
这样来看,多尔衮如果要复仇,首先忠于皇太极一脉的两黄旗就够他喝一壶的了,再加上代善和济尔哈朗这两个实力强大的亲王,打击面太广了,就是合他们三兄弟之力,也不可能压得住,甚至有可能反被镇压,所以他们三兄弟根本不敢翻这个旧账,翻了的话,忠于皇帝的两黄旗、代善、济尔哈朗这三方势力肯定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进退,他们很有可能对付不了,不翻的话,不以复仇名义打压不服的势力,他们也联合不起来,反而更好收拾。
三、多尔衮也算是进行了一定程度复仇
虽然随着顺治七年冬多尔衮的死去,使得一切可能戛然而止,诸如一统天下以后,多尔衮有可能挟滔天之功登临帝位,亦有可能在声望和权力达到巅峰的时候为母亲复仇。
但是无论有没有这种可能,多尔衮在活着的时候,其实也算是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复仇。
在顺治五年(1648年)多尔衮打压皇太极长子豪格,将其幽禁狱中,同年四月豪格死于狱中,到了次年正月,多尔衮与哥哥阿济格各纳豪格福晋一人。
多尔衮虽然没有当上皇帝,但在清朝入关以后随着功劳巨大,先后被封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
大家注意皇父摄政王这个称呼,这个封号很耐人寻味,看字面意思,这就是皇帝父亲的意思,而当时皇帝是皇太极第九子顺治帝福临。
而且皇父摄政王这个称呼,又牵扯到“太后下嫁”这个清初奇案上面,对应皇父摄政王这个称呼的,就是孝庄太后,意思是很有可能孝庄太后当时为了保住儿子福临的皇位,不惜是下嫁给小叔子多尔衮。
当时还有诗云:“上寿称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作者张煌言与多尔衮和孝庄太后是同时代之人,能有此一说,肯定并非空穴来风,毕竟无风不起浪。
而且即使多尔衮当时没有篡位,即使有反对势力,但因为入关等大功,多尔衮可谓是权势滔天,不然怎么是说除掉皇太极长子豪格就除掉了呢,所以他还是有实力篡位的,有很大的成功几率,关键在于想不想。
多尔衮之所以当时没有篡位,应该一是当时天下尚未一统,而且朝廷中还有忠于顺治帝的势力,所以打算天下平定了再说;二是他体弱多病,子嗣不兴,连儿子都没有,只有一个女儿,也就是后来过继了一个儿子,但毕竟没有亲儿子,所以也没有什么动力;三是孝庄太后为了保住儿子皇位,对他采取了很多妥协退让方式,其中未必没有下嫁这种拉拢方式。
不过关于“太后下嫁”奇案,清朝正史中全无此记载,以这种方式否认。
不过按照常理来说,这可谓是丑事,为了保住儿子皇位,太后不惜下嫁,可谓是奇耻大辱,所以是个正常人,都不会将其记载于正史之中,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只能说这种可能还是不小的,不能百分之百的确定,毕竟这个推测没有强有力的史料支持,只是逻辑上的推测。
最后不论怎么说,多尔衮在顺治帝时代,除掉了皇太极长子豪格,欺辱的孝庄太后和顺治帝喘不过气来,架空了顺治帝七年之久,更是成为“皇父摄政王”,这些也算是对于皇太极的报复,等于是皇太极于多尔衮有杀母之仇,而多尔衮以杀子之仇回敬。
不过冤冤相报何时了呢,多尔衮在顺治七年冬死去,顺治亲政之初先追封他为帝,等到彻底掌握大权以后则是疯狂报复,是追夺其一切封典,毁墓掘尸,不过还好的是之后再无人卷入其中而死去,等到一百多年以后,清高宗乾隆帝正式为多尔衮翻案,下令为他修复了坟茔,恢复了睿亲王封号,而且睿亲王还是八大铁帽子王之一,更是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至此这场清初的权力斗争、家庭伦理之战、血缘至亲自相残杀的大戏,从努尔哈赤死去的天命十一年(1626年)到清高宗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历时152年,终是尘埃落定,让人不由得感叹,血淋淋的权力之争到最后到底得到了什么呢,让人变得面目全非心狠手辣,但千百年以后再回首,却是一切空,那些勾心斗角的权谋之争,更多像是一场闹剧,看罢使人索然无味。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欢迎吐槽、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