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手托药丸,高调看望被打伤的宝玉,薛宝钗的人情世故你学到了吗?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拥有两个评价极高的称谓,一是作者写在判词里的“山中高士”,二是李纨给她取的“蘅芜君”。这两个称谓都说明宝钗是个品德高尚之人,而且远远高于常人。
然而,正因为远远高于常人,超出了常人的见识和思维,宝钗的那些君子之为,总被人曲解为阴暗险恶。比如,第三十四回,宝玉被父亲贾政痛打,宝钗第一时间来到怡红院,“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
作者一向注重用词精准,深谙春秋字法,往往在字词里蕴含了很深的意味。宝钗来送药,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是,只有一粒丸药,为什么要“手里托着”送进来?“托”在手里,生怕别人不知道,这么高调招摇是为什么?
是啊,如果是王熙凤这么高调招摇,那么就很正常,因为高调是她的风格。宝钗就不一样了,她一向做事低调,那些关心人的行为都是私底下进行的,比如资助邢岫烟,比如给黛玉送燕窝等。
事出反常必有妖,低调才是宝钗的常态,这次如此高调,她有什么目的?很多读者以此认定她是想通过此举讨好贾母王夫人,让她们看到她对宝玉的关心。
其实,稍微想一想就能知道,这个说法站不住脚。如果想要让贾母王夫人知道她来送药,她可以直接把药送到贾母面前,比如王熙凤的做法就是这样,一定要保障让贾母看到。书中有一段描述,通过黛玉的眼睛来体现王熙凤对贾母的讨好。
这里林黛玉还自立于花阴之下,远远的却向怡红院内望着,只见李宫裁、迎春、探春、惜春并各项人等都向怡红院内去过之后,一起一起的散尽了,只不见凤姐儿来,心里自己盘算道:“如何她不来瞧宝玉?便是有事缠住了,她必定也是要来打个花胡哨,讨老太太和太太的好儿才是。今儿这早晚不来,必有原故。”一面猜疑,一面抬头再看时,只见花花簇簇的一群人又向怡红院内来了。定眼看时,只见贾母搭着凤姐儿的手,后头邢夫人、王夫人跟着周姨娘并丫鬟、媳妇等人都进院去了。
王熙凤来看宝玉,是为了“讨老太太和太太的好儿”。怎么做才能讨到好呢?当然是跟老太太和太太一起来了。所以,宝钗如果想用送药的方式讨好,只需要带着药去贾母那里,再和老太太一起来,这样才能万无一失。否则,再怎么高调,万一传话的人没能传到贾母那里,岂不白干一场?
所以,宝钗此举,不是为了引起贾母和王夫人的注意。那么,她为什么要把送药这件事做得这么高调呢?这正是宝钗作为高士的君子之风,在人情世故上,她给我们上了一课。
宝钗高调送药,是为了避嫌。
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寄居在贾府的宝钗,时时刻刻谨记远离是非。谁人背后无人说,想要尽量不给人说是非的机会,唯一的办法就是谨言慎行。所以,宝钗一直以来都表现得很低调,给人以冷漠无情的印象。
宝玉被打,伤得很重,以宝钗的为人,无论是作为亲戚,还是作为朋友,哪怕是平时不怎么打交道的陌生人,只要她知道了,而她又正好有药可以救治,她就不可能不闻不问。所以,宝玉被抬回怡红院,宝钗是第一个来看望的人。她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来送药,让宝玉能够尽快得到救治:“晚上把这药用酒研开,替他敷上,把那淤血的热毒散开,可以就好了。”
此时的宝钗,相当于医生,送药救治宝玉是她的唯一目的。
本来是很简单的事,但宝钗太懂得这是个容易被人说是非的行为。为什么容易被人说是非?宝玉被打,你只是宝玉的表姐,这么快就去看望,是不是关心得有点不正常?你们的关系有这么亲密吗?尤其是像黛玉这样多心的人,最容易以己度人往私情上想。
所以,为了避嫌,避免被人往歪处想,又不能到处跟人解释是来送药的,于是,宝钗干脆高调地把药托在手里,让人能够清楚地看到。
这就从源头上杜绝了被人嚼舌根说是非,这正是宝钗的智慧之处,虑事周全,所以她从来没有什么是非可以让人传播,也就避免了很多人际交往上的麻烦。
贾府虽然贵为国公府,但实用物品远不如薛家。
有人说,贾府是国公府,贾母敢扬言“拆了太医院”,元春又贵为皇妃,要什么好药没有,用得着宝钗献殷勤吗?似乎是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作者曹雪芹先生在第四十八回再提了一次这种药。
第四十八回,因为古扇之事,贾琏挨了贾赦一顿打,平儿刻意来找宝钗要药:“我们听见姨太太这里有一种丸药,上棒疮的,姑娘快寻一丸子给我,家去给他上。”
以王熙凤在贾家的地位,什么好药拿不到?用得着来找宝钗要吗?这就说明了薛家拥有特效药,而贾府没有。这种特效药应该是市面上买不到的,这就是宝钗要去送药的原因,因为她知道贾府没有这种药。
这正是薛家身为皇商的优势,拥有钱财买不到的资源。贾母自认为见多识广,稀缺的慧绣她有两三件,说起名贵窗纱来头头是道,但是,这些都是中看不中用的装饰品。宝玉被打得那么重,也不见她有什么好药拿出来。
薛家正好相反,不注重外表装饰,更追求实用。宝钗了解贾府也了解贾母,宝玉被打,来看望表达关心的人不会少,但能真正帮上忙的却一个都没有。所以,她第一时间把薛家独有的药送过来,以减轻宝玉的病痛。
既要送药,又要避嫌,如何做到两全?宝钗便想出了“手托药丸”的办法,以高调的方式,既达到了送药的目的, 又避免了被人说是非。
这就是宝钗高明的处世之道:考虑问题周全,懂得灵活处理问题,该低调时低调,该高调时高调,既能把事办成,还不会留下隐患。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宝钗高调送药的行为,把这句话诠释得很到位:世事洞明,她知道在宝玉被打后第一时间去怡红院容易惹是非;人情练达,把送药的行为高调地宣之于众,杜绝了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