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红楼 | 四个字读懂宝钗黛玉的判词,写尽她们一生的命运

都说《红楼梦》是百科全书,好像也没有人具体统计过,到底包含了哪些学科。

无论谁来统计,有一个学科应该毫无争议,那就是《周易》。

作者曹先生精读过《周易》,深懂其对命运的推演,不但把它作为了全书的主旨之一,并用命运推演的方式,来架构这部庞大而复杂的巨著。

对此,脂批已明确点出:“世之好事者争传《推背图》之说,想前人断不肯煽惑愚迷;即有此说,亦非常人供谈之物。此回悉借其法,为儿女数运之机。

《推背图》是唐太宗李世民为推算大唐国运,下令当时两位著名的道士李淳风和袁天罡编写的预言书,以画像加谶语的方式来体现。

所以,宝玉看到的判词,都是由一幅画和一首诗组成,和《推背图》一样,只有懂玄机的人才能看明白,不懂的人则如读天书,所以警幻知宝玉“天分高明,性情颖慧,恐把仙机泄露,遂掩了卷册”。

曹先生似乎有先见之明,知道结局会遗失,于是和读者玩了个寻宝的游戏,把人物的结局绘成了一张张藏宝图,有心的读者通过藏宝图的线索,就能大致了解人物的结局。

这一张张的藏宝图,就是写在第五回的众钗判词,以及十二支《红楼梦》曲。

所以,想要读懂全书,第五回是关键。

既是命运签,应该每人一张才对,作者却别出心裁,把两个女主的命运融合在同一张签里,这又有何玄机呢?

我们先来看这张签的签面,即图像与谶语。

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

可叹停机德,

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

画面和诗句都很直白,诠释的就是“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玉带林即林黛玉,金簪雪即薛宝钗;玉带林中挂,即林黛玉最终吊死在树林中,薛宝钗最终被掩埋在大雪里。初读时确实会这么理解,但如果命运谶语这么简单,那就谈不上有什么玄机了。

那么,这四句诗到底是什么意思?它揭示的钗黛命运又是什么呢?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这一句很好理解,用两个典故,分别突出两位女主都是裙钗中之佼佼者。

停机德”的典故出自《后汉书·列女传》,《列女传》是古代有能力认字的女子所必读书籍,在第四回描写李纨时,就特别点出她读的书中有《列女传》。

停机德的故事取自《列女传》之乐羊子妻的故事:乐羊子在妻子规劝下,远寻师学,一年归来,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停机劝学,让丈夫学有所成,乐羊子妻历代都被传为贤妻的典范,男人以娶之为荣,因为她能让男人勤学奋发,不至于懈怠无能。

此处,用停机德来形容宝钗,她是可以与乐羊子妻相比肩的女子。

”咏絮才“则取自东晋女诗人谢道韫的典故:谢道韫是东晋谢氏家庭的女儿(谢氏家族,即”旧时王谢门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之谢家,当时的显贵之家),小小年纪就显示出了不凡的诗才。一次在家遇雪,叔父谢安召集众子侄论文,谢安问:”白雪纷纷何所似也?“安侄谢朗答:”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答:”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大为称赏。这一句话也成了咏雪名句,为后人所传诵。后世因称女子的文学才能为"咏絮才"。

因为咏絮才,谢道韫得以与才女蔡文姬齐名,被写进了《三字经》:“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

咏絮才,当然是用来形容黛玉之诗才了,从谢道韫广被称颂来看,虽说儒家社会倡导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但对于诗才过人的女孩,还是广泛认可的。

一个有停机德,一个有咏絮才,都是有着特殊才能的女子,作者却分别给用“可叹”和“堪怜”来加以修饰,从中可读出作者内心的慨叹:可惜了这样两位优质女子!

为何可叹?为何堪怜?原因就在后两句: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联系可叹之德和堪怜之才,这两句就不能直白地理解为吊死在林中和埋藏在雪里了,因为可叹和堪怜的,不是她们的生命,而是她们的才德。

才德为何可叹?脂批给出了答案:寓意深远,皆生非其地之意。

看到“生非其地”四个字,豁然开朗,玄机就此解开。

什么叫生非其地?乐羊子妻的停机之德,也要乐羊子这样听得进规劝的丈夫,才能体现妻德;而咏絮之才,却是上流社会尤其是士族的饭后甜点,需要有强大的财力、权力支撑,才能有闲情雅致,像谢家一样集体吟诗作赋。很显然,黛玉的诗才,并无发挥的舞台。

宝钗的停机德无处释放,黛玉的咏絮才无以发挥,都是谁之过?自然都是贾府之过,是宝玉之过。宝玉的规劝,宝玉从来听不进去,黛玉的诗才,宝玉给不了她财力、权力的支撑,可是她们的命运,却和宝玉紧密地捆绑在了一起。

在十二正钗中,宝钗黛玉两位都是从外地来到贾府的,她们原本都可以不进入贾府这座群芳冢,不为贾府的败亡陪葬,可她们在身不由己的环境下,被命运推进了这块坟地。

我们回忆一下她们分别是怎么进贾府的。

首先是黛玉进贾府:母亲仙逝,父亲要“减顾盼之忧”,加上外祖母“致意务去”,黛玉不得不与父亲“洒泪而别”,踏上了不归路,成为了贾府的一员。

宝钗进贾府,是因为阴错阳差,原本一家人进京是想投靠舅舅王子腾,谁知还在路上,就“闻得母舅五子腾升了九省统制,奉旨出都查边”。舅舅家去不成了,哥哥薛蟠素来胡作非为,母亲看中贾政“训子有方,治家有法”,希望能够借助贾政来约束教育薛蟠,住进了贾家(值得注意的是:薛母只考虑了薛蟠,并没考虑宝钗)。就这样,宝钗也成了贾府的一员。

在那个女子不能自主的年代,每个女人都如飘絮,只能听凭父母的安排,最终还要为父兄所连累,成为陪葬。

这便是宝钗黛玉的命运,一个有德,一个有才,都是奇女子,只因与贾府相捆绑,就有了“可叹”、“堪怜”的命运。所谓“生非其地”,意思很明显:她们的父母都把贾府当成了庇护之地,却不如旁观者冷子兴看得透彻,不知贾府已进入末日倒计时,生生把才德卓越的女儿送进了葬花塚,送到了宝玉这只蛀虫的身边。

生非其地,不仅是钗黛之悲,也是那个时代众多女性之悲:再优质的女子,如果遇不到能让她们发挥才干的人,终究会埋没。玉带本应收藏在权贵的宝架上,却被挂在了枯木之林中;金簪本应戴在贵妇的头上,却被埋在了冰冷的雪地里。这便是雨村那句“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作者借贾雨村言,突出了钗黛的价值。

一个人无论有多大的才干,如果没被放在合适的位置,没能给予充分发挥的舞台,也只能被埋没,枉费了天赋其才。

玉带林中挂,珠玉挂于林中,会渐失光彩;金簪雪里埋,金簪被埋雪中,会失其功用,从后面所展开的情节,我们将体会到作者的“可叹”、“堪怜”之心,我们也能看到玉带和金簪是怎样一步步被埋没的。而德、才二字,便是钗黛二人的标签,宝钗处处体现的是德,黛玉处处体现的是才,这是我们在读全书时要重视的地方。

天赋才德本可喜,生非其地变可悲,这便是悲剧给予人的强大冲击力。钗黛二人虽个性特点不同,但她们都同样优秀,也有着同样悲惨的结局,殊途同归,进入同一个坟墓,只因被命运之手推进了贾府,遇到了“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的贾宝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