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荞花
文//向光辉
楔子
从建南去往罗田的路上,要经过一道山梁,山梁的垭口有一颗千年的菩提檬紫树,檬紫树的半山腰有一座石刻的菩萨小庙,小庙虽然不大,檬紫树的菩萨却十分显灵,川鄂两省的当地村民每逢初一十五,都会到檬紫树菩萨这里来烧香求神还愿。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檬紫树菩萨有灵,许愿朝拜的人多了,原来不大的小路,后来就渐渐地走成了一条大路,原本不出名的山梁,后来就叫成了庙梁。庙梁上原本人口并不是很多,后来由于这里的檬紫树菩萨显灵,加上这里又和四川交界,一脚踏两省,慢慢的这里就人居多了起来,一条石板路就成了一条川鄂相通的主要道路了。
庙梁的一片梁子,土地十分贫瘠。一般只是种植玉米高粱和青菜,主要盛产的却是苦荞,饱含苦汁的黑色苦荞,苦荞虽苦,做成的苦荞粑粑,却是异常清香可口,一亩苦荞半年粮,贫瘠的土地收获着微薄的希望。苦荞花开的时候,秋风中飘来阵阵花香,也是人们开心的时候,丰收的祈盼就要到了,一年到头就祈盼苦荞早点成熟,收获荞籽蒸粑煮酒。
苦荞岭上开满了苦荞花。满山遍野的苦荞花,形成了一片花的海洋。秋风吹过,红枝绿叶白紫相间的粉色荞花,就会随风飘散出阵阵清香,沁人心脾,让人陶醉在这荞花香甜的秋色中,勾起无限的遐想!向小荞和丈夫马光辉;哥哥向青山,嫂嫂罗翠花四人一行从温州打工回来,途经庙梁苦荞岭,都被眼前的荞花秋色所迷醉。
向小荞拢了拢被风吹乱的长发,望着眼前的荞花花海,伸开双臂,长长的吸了一口荞花香气,然后对着山谷一声大喊:“苦荞花,我们回来啦!......”山谷回音,起伏四野。
马光辉、向青山和罗翠花见向小荞喊完了,他们也用手作扩音状喊起来:“苦荞花,我们回来啦!......”一时余音绕梁,久久回荡在山谷。
大家喊叫完后,每人都热泪盈眶,仿佛宣泄完了一口积压在心中的郁闷之气,多少年来的心酸苦楚,道不完的离别情愁,恩恩怨怨,尽在这一声呐喊中得到了发泄和释放,顿时他们都觉得一切都变得那么美好起来,一切的苦痛经历都将成为过去。美好的一切就像这苦荞花一样,是那么的美!就像苦荞酒一样,先苦而后甜。
小荞的丈夫是一位退伍回来的军人,又是读过高中,比较有点文化的一个人,他见大家都流泪感伤一番,于是就对着满山的苦荞花,吟咏起了一首魏继莲的诗《苦荞花,一脉忧伤》:
“民国六年的雪地里
外婆领着六岁的母亲
把一粒包含苦汁的种子
踩过积雪凄迷的歌谣
含泪种到故乡的泥里
母亲的手搅动褐色的泥浆
她左肩背月右肩背日
苦荞花开的时候她也开花
苦荞由此更加血红
我在苦荞的民谣里长大
心似鸟翅下波动的风雨
那些滴血的苦荞
粒粒结满锥心刺疼
在温馨的阳光下
我该如何疼惜
秋风中飘来的阵阵花香
和
黑色中包含的丝丝能量”
荞花秋色,马光辉的诗歌朗诵,此情此景无不给大家带来一抹忧伤,众人都回想起,这些年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所受的一番苦难经历,仿佛那就是一场噩梦,很不愿意在进入那梦中。如今打工有所成就,略微有了一些积蓄,大家都决定回故乡创业,借鉴外头的经验,回家带领大家共同致富,开创一片山区人民的小康天地,让家乡父老脱离贫穷,让老人不再空巢,妇女儿童不再留守,为了这个梦,他们一代人在外整整拼搏了二三十年。
想起这一切的一切,那就是大家心中的一个结。向小荞和嫂嫂罗翠花唱起了一首她们自己写的歌《苦荞花》:
“苦荞花啊苦荞花,
贫瘠的土地呀!
只要种子播下,
你就会生根发芽;
花开紫红洁白,
芬芳清香满山崖。
先苦后甜,小荞磨粉,
养口糊家。
小荞煮酒,
香醉土苗人家。
多少年过去啊!
微风吹过,
小荞花开,
清香扑面飘来。
故乡的泥土花香,
依然如故,让人陶醉,
难忘,难忘,
苦荞的味道,
苦中有甜,甜而香啊!
味觉悠长,情难忘!
难忘的是那山,
那人,那家,
那坡上开的苦荞花。
我爱你,
我的家,我的苦荞花。”
一曲《苦荞花》唱罢,大家继续欣赏了一会苦荞岭的荞花美景后,就继续赶路,想早点赶回那阔别多年的快乐老家-----罗田阳河村。
回到罗田阳河村时,村里的老人孩子和留守的一些妇女,早早的出来站在村口大路两边迎接他们。前几天,小荞的嫂嫂罗翠花就打电话回家,告诉了父母,说这几天就要回来,不再出去打工了,而是要在自己家乡发展创业,办企业搞加工,种植养殖生态一体化,全面带领大家奔小康,让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
得到这个消息,村里留守的村民们所以早早的都候在村口,迎接着他们的打工英雄,凯旋归来,引领他们脱贫致富,早日奔上小康生活,实现美好的中国梦。
向小荞和丈夫马光辉,哥哥向青山、嫂嫂罗翠花回到家乡后,没有多久就真正办起了建南民宝咸菜《菜吧佬》加工厂和《土苗苦荞养生酒》酒厂,开辟荒山种植起了蓝莓果树,种植了绿色生态蔬菜,办起了养鸡场、养猪场和鱼塘。规模越办越大,外出打工的青年男女都纷纷赶回,在家乡务工创业,和小荞他们一起共同发展致富,从此在家乡农村开辟出来一番新天地。
苦荞花开,苦水中长大,贫瘠的土地生根发芽,苦荞酿酒先苦后甜,向小荞小名荞花人如其名,就是一朵荞花,幼年时代贫穷凄苦,后来的打工生涯,磨练出了一位不怕困苦,不畏艰辛的女强人。中年过后终于有所成就,在当地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上小康生活,她的故事耐人寻味,她的传奇值得撰写。
本故事有些真实,有些虚构,小说本身就是不需要完全真实内容,本故事结合自己打工二十年的经历,探索发现了其中的一些打工朋友们相似地故事,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绝无抄袭之嫌,这只是一个序,真正的故事这才马上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