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敢顶嘴?”

图:Paul Gauguin

上篇文章读者强子问我是否打过孩子。我说,打过屁股。

尊重孩子,理解他只是暂时归父母照顾和监护,他很快就是个独立的人。这里的核心是说,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但这不意味着一切的体罚都是不合理的。

孩子还小的时候是无法像成年人一样进行沟通的。你倒想平等对话了,他无赖撒泼,怎么说都不听。其实是尚不具备平等沟通的能力。这时的体罚,比如打屁股,目的是为了告知其行为不当,是某些时候不得不的惩罚手段,并不涉及羞辱,也不是为了毫无缘由地树立家长权威。

那种说孩子绝对不能打的说法,我持保留意见。有孩子的人都知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的某些时刻孩子是无法正常沟通交流的,并且在成长过程中,他们也是在不断试探底线,环境的底线和父母的底线。

人生不可能为所欲为,更不可能一路上都是奖赏没有惩戒,人也不可能不犯错。这些道理成年人都懂,都是在生活中获得的经验而不是他人告知的道理。

“溺爱"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溺爱的结果,换到今天互联网声讨“熊孩子”的说法就是,父母不教社会教。

但到了孩子上初中的年纪,基本上可以好好沟通之后,一个正常的父母大概是不会再动手了。各位回忆一下,是不是几乎是初中或者小学高年级开始父母已经不动手了。当然,我说的是正常父母和大致的一个阶段。

打只是一种对犯错的惩罚手段,用不着惊讶,主要的问题还是“尊重”和尽可能的平等交流。虽然随着孩子长大,父母也许不会动手了,但在过去,因为我们传统文化中君臣父子“父为子纲”那一套东西的影响仍在,平等对话是不存在的。

什么叫平等对话,就是家长有a观点,孩子可以表示不认同。但在我们很多家长眼里,有个专门的词来形容,这叫“顶嘴”,是个蛮有特色的词汇。在这样预设的立场之下,对话就不是在沟通和商榷了,“父母说的对不对”不重要,“孩子态度端正与否”才是对话的考核标准。不仅如此,过去我们很多老师也是不能挑战的,老师说错了,也只能当做不知道。只有“目无尊长”的人才会公开指出老师的错误,学习态度不端正的人才总会去跟老师辩论。

因此“中国人更听话”的确是一种民族特征,这种更加服从的特点,难听的话叫“奴性”,也可以有好听的话,比如有人会往好的方面解读为这样才使得民族“更有凝聚力”。这时加上个辩证一分为二,显得似乎也有几分道理。但这种特质,对内不利于自我意识的觉醒,对外不利于探索世界。

另一方面,中国人对孩子的“爱”举世无双。大家或多或少都听说,欧美国家好像孩子成年独立就不管了,更不可能帮忙带孙子。但中国老年人太喜欢带孙子了。中国人为孩子牺牲一切的故事不需要特地找,俯拾即是。哪怕是那些当众殴打孩子的父母,他们不可能认为自己不爱孩子。也有诸多俗语可依,比如“打是亲骂死爱”,比如“棍棒底下出孝子”。

那么这一切看起来似乎有些矛盾。中国人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孩子呢?

爱。除极个别不具讨论价值的变态,中国的父母都爱孩子。但与此同时,中国这片土地和文化在无形之中影响了很多人,父母就得有父母的样子,孩子也得有孩子的样子,即父父子子,父母是权威是不容置疑的,这些都融入了所有“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的那种爱。那么如果日常中孩子竟敢“顶嘴”,又或者“不听从自己的安排”。从平等对话、尊重个体意愿的角度,这都很常见,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决定。但很多父母接受不了,他们眼里,这不仅否定了身为父母的权威,而且摧毁付出的爱,破坏了亲情。

这一切只不过是很多为人父母者从未有过和孩子“平等对话”的观念。更务实的角度看,当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决定时,越是强制去干涉越可能反弹,后果可能更糟糕。父母真有不同看法,耐心好好沟通其实更能达到目的。

此处插个题外话,两性关系,男女之间很多令人窒息的关系也是因为男人总想占有拥有女性,具体表现就是总是试图控制女性。这才是真正的“物化女性”,因为在一些男人眼里,“他的女人”不是人,是他的私有财产。

可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论父母与孩子,还是恋人之间,最重要的是始终尊重对方是人,在双方都具备沟通能力的情况下平等对话。成年人还可以不合则去,孩子在不懂尊重人的父母教育下性格多少会扭曲。所有的道理都无比简单,但真正做到不容易,但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就是时刻提醒自己要尽可能与身边的人平等对话。

上篇:从初三学生的跳楼事件谈为人父母的底线

推荐:“有些男人明明那么普通,却还那么自信”


朋友,你看这二维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