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的都是革命的种子:中国特色之路是长征胜利之本(80年纪念系列之二)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再读《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寻觅鲜为人知的故事
体验艰苦卓绝的岁月
1984年,美国著名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其长篇纪实文学作品《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对长征胜利作了多重思考。他的思考解答了长期以来很多外国人对长征的种种怀疑和不解。最近,这本书有了全新译本,通读后我们发现,那时的中国正因为选择了毛泽东,选择了红军,选择了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才有了革命的伟大胜利。
那支人少装备差的中国军队有希望。通过大量的事例,作者不断对红军的表现作出评价。“毛泽东的部队精炼、团结、身经百战,思想和目标高度统一。”红军是以工农为基础的,并注重建立根据地,朱毛会师时只有两千多人,红军就不同于其他任何军队。“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绝不仅止于收服土匪和砍头杀人。”这是对红军的性质的高度肯定。“毛泽东现在的行动跟《水浒传》里的传说越来越相像。但是有一个区别。红军成一列行进的同时,很多人开始识字了。洛甫发明了'看后背’识字课程——战士们在背后缠上白布条,上面写着汉字。一边行进一边开始识字。”这进一步说明红军不同于历史上局限性很大的农民起义军。长征途中红军纪律严明:“从老百姓那里拿走一只鸡,一袋米,从果园里摘一只桃子都是要付钱的。严令禁止掠夺财物——地主除外。”红军拿了藏民的粮食,找到人的都打了欠条。这样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是当时中国的希望,作者也从中看到了希望。
那支军队的士兵有强大的内心信念。除了长征本身神秘的吸引力,作者更想知道,为什么毛泽东等人能够在那样的环境中带着一支队伍走到底,并逐步成为红色政权的不朽领袖?到底红军靠什么坚持了下来?他在贫苦出身的红军战士吴兴身上找到了答案:“过雪山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以前的事情。我们到了雪山,一座一座地翻过去。有时候我以为永远也过不去了,那时候我想要是我们失败了,过不去了,下一代人会继续我们没有完成的任务,最终取得胜利。”他们靠着内心的信念一步步走了过来。
那支濒临灭绝的军队是革命的种子。很多人会问,为什么红军所剩无几却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长征快结束时只剩下6000人,作者认为“但是剩下的人都非等闲之辈。”“整个长征过程中没有一个革命领导人投向敌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们克服了所有障碍,把红军的存在和共产党是事业传遍了大半个中国。……剩下的人大部分都是干部。这些干部将成为宝贵的种子,他们会把自己深信不疑的革命传遍整个中国。”
哈里森认为,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不了解中国,他从未想到过要让红军战士打胜仗就必须让他们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普鲁士训练出来的军队好像是机械人,俄国军队也是如此,他们只知道接受命令,从来不质疑、不思考,红军战士则不同。”而在苏联留学的博古等人也不了解中国国情,“他们对自己祖国的了解和李德相比也只是略胜一筹。”毛泽东和他手下的务实派“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身经百战,走过山间小路,和农民一起生活过。很多人本来就是农民出身,毛泽东也是,他们不会引经据典,在马克思或列宁的论证中寻章摘句,但是却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国情,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革命才能取得成功。
在哈里森看来,长征之路实际上也是巩固毛泽东领导地位之路,探索中国革命前途之路。“二万五千里路,他们每走一里就强大一分,直到最后毛泽东的地位已经不可撼动。”这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作出客观的诠释。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今天正在跋涉的新长征,更加需要走好中国特色之路。
原创作品仅供平面媒体选刊
评论是一种态度,评论是一种思想,评论应该是一种正能量。
亚波评论,做有温度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