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同顺 焖窑的故事
15
清新薄荷绿
2018.08.09
焖窑的故事
作者:张同顺
儿时趣事多被遗忘,只有焖窑的故事,至今记忆犹新。
故事发生在上工靠打钟,干活大班攚,出力大与小,同样记一工的年代。因为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差,水利条件差,种子品质差,植保技术低,肥料资源缺等等因素,夏秋两季,农作物亩产量还不足400斤。人均年分小麦60几斤,秋季杂粮不足200斤,全年人均分粮不足300斤,均到每天三顿饭里,一顿饭也就合二两粮食。肉食除了春节闻个味儿,平时根本见不到,就连青菜也及其少见。因为当时推崇"以粮为纲",种菜违法。
大人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馍饭尽着大人吃。孩子常常饿得心慌,就偷偷到地里寻找食物充饥。麦粒,黄豆粒,高粱粒,玉米粒,青蛋儿枣,嫩花生都是充饥的食物。这些食物生吃不仅口感差,而且闹肚子,后来就想法儿用明火烧烤,但明火烧烤的食物外皮黑乎乎,内里却不熟。吃过后,手嘴黑乎乎,肚子不舒服。于是,焖窑技术诞生了。
焖窑的关键是造窑。窑址须选在沟边的背风处,开始挖窑洞______从地平面向下垂直挖一平面,然后在垂直平面上开一个洞,高,宽,深均约一尺,整个窑洞成拱形。在洞的正上方挖一个圆形天窗,直径大小跟洞体相等,但不能把窑洞拱门和天窗挖通,要留大约上下,宽窄2寸厚的横梁,以便在上面砌窑顶。
砌窑塔是个技术活儿。挑选鸡蛋大小的土坷垃,小心翼翼地顺着天窗的边沿,一块块排紧放稳,放第二层时,稍微向內收缩。就这样,一层层向上砌,直到窑顶合拢。若是雨后没有干坷垃,只好用手握"鸭蛋"。由于"鸭蛋"没有干坷垃结实,窑塔层数不能太多,窑塔太高了易坍塌,一旦坍塌,前功尽弃。
窑塔砌好了,找来干柴禾点燃,放进窑洞里烧,一直把窑体,窑塔烧红。用湿土把窑门封好,捅破窑塔顶部落入窑洞。把需烘烤的食物,从窑顶豁口处投进窑洞摆放一层,再把塔体捅到窑洞里一层,再放一层食物。这样往复循环,直到把窑洞装满,用湿土封严窑顶,焖窑就成功了。
窑內可以焖鲜红薯块,带壳鲜花生,鲜红枣,带裤鲜玉米穗儿。封顶后,约好开窑时间,小伙伴们幼小心灵里装满希望,童稚的小脸上挂满喜悦,便各自散去拔草。
"开窑啦"____头儿拖着长音一声呼喊,小伙伴们从四面八方窜出来,顶着一头汗珠儿,跑到窑炉跟前,双膝跪地,头对头顺窑体围成一个圈儿,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头儿"用割草铲开窑。
窑开了,香喷喷的食物味儿扑鼻而来,口水自然而生,但谁也不动手哄抢。头儿用草茎配好筹码,每人抽一根,最后一根留给自己。然后,按筹码的长短顺序,各自挑拣中意的同类食物,第一轮过后,第二轮从第二名开始挑拣,第三轮......,直到食物分完。肚子饱了,小伙伴们笑了,哼着小曲扛起草篓,洋洋得意地走上回家的路。
焖窑的童趣虽然过已久,可它在我的脑海里永远挥之不去。因为焖窑给我和我的伙伴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享受,更多的是精神生活上的无限乐趣。
作者简介:
张同顺,内黄县人,濮阳师范学校毕业。从教20年后从政,现退休赋闲。自幼酷爱文学,喜欢小说,散文,诗歌。早年新闻稿件曾发表于«河南日报»,«中原经济报»,«安阳日报»,后因工作繁忙缀笔,退休后重拾旧业。现有散文,诗歌240余篇。其中散文«尖椒火红映内黄»荣获内黄文联和内黄县作家协会联合举办的"金秋内黄暨最美夕阳红"征文活动优胜奖,刊载于«内黄文化»。自由诗«手»,«小草»,«月亮»,曾发表于山西«太阳谷»网络平台。诗歌«年»发表于内蒙古呼伦贝尔«月下花语»网络平台。
请参加杂志征文的作者加微信:suai_pengju以便保持沟通
《文学百花苑》纸刊杂志征稿正在进行时
投稿注意事项
1、来稿需注明【征文】字样 +作者简介+作者生活照,否则,视为普通投稿。
2、小说、散文、故事、随笔2000字以下为宜,诗歌不超过30行。
关于赞赏返还新规定
即日起,每篇作品七日内打赏金额20元以内者不返还,20元之外全部返还。
1258873875@qq.com
作者必须主动索取打赏细目及稿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