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五苓散及临床运用
跟王付大师学经方
跟随全国著名经方大师王付教授学经方,用经方,以王付大师的经方理论体系为核心,系统研究、学习、总结、整理,以全新的解读方式,全面剖析五苓散的基本脉证,弄懂仲景本意,学好用活五苓散。
猪苓去皮,十八铢(2.3g);泽泻一两六铢(3.8g),白术十八铢(2.3g)1获苓十八铢(2.3g):桂枝去皮,半两(1.5g)。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比,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化气行水 ,解肌散邪。
脾胃水气痞证:心下痞满,或有悸动,或有水逆声,口燥而渴,心烦,小便不利,苔薄略黄,脉沉。
脾胃水气痞证的基本病理病证是脾胃不能纳运水津。水津壅滞脾胃气机, 所以,治疗脾胃水气痞证,其用方配伍原则与方法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证机选用利水渗湿药 脾主运化水湿,胃主受纳水谷,脾胃之气失调,水湿不得气化而为水气。水气充斥于脾胃。症见心下痞满,或悸动,其当利水渗湿,以使水湿水气从下而去。如方中茯苓、猪苓、泽泻。
2.合理配伍健脾药 水气水湿肆虐于脾胃,其治当合理配伍健脾药,以增强脾气运化水湿,使水有所制而不得变为水湿水气。如方中白术、茯苓。
3.妥善配伍温阳化气药 阳能化水,水气病证得阳而化。所以,治疗水气病证,温阳化气药也至为重要,只有妥善配伍温阳化气药,才能更好地达到治疗目的。如方中桂枝。
4.随证加减用药 若小便疼痛者,加连翘,瞿麦,以清热解毒利水;若少腹拘急者,加小茴香、木通,以温阳通淋行水若大便干者,加大黄、栀子,以得火通便,使热从下面去:若浮肿者,加大腹皮、茯苓皮,以行气利水消肿,等等。
1.药用个性 茯苓健脾渗湿,旨在断绝水湿变生之源。猪苓清热利水渗湿,使水湿之邪从下而泄。泽泻泄热利水湿,使上中下三焦水热之邪尽从下去。白术健脾燥湿,使水有所化所行所制。桂枝辛温,宣发阳气,若有表邪,则解肌散风寒,无表邪则温阳化气。
2.药用共性 根据五苓散方中药用主治的个性、共性及特殊性,再根据方中用药相互作用的协调统性与个体差 异性,从而决定认识、研究与应用五苓散治法不仅可主治脾胃水气证,还可主治上、下焦水气证等,并对下列所举病种而具有五苓散主治病理特点者,以法用之,则可取得明显治疗效果。
(1)太阳中风证与中焦(脾胃)水气证相兼:发热,恶风寒,汗出,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苔薄,脉浮或紧。
(2)太阳中风证与上焦水气证相兼:发热,恶风寒,汗出,心烦,口干而不欲饮水,苔薄,脉浮数。
(3)太阳中风证与下焦(膀胱)水气证相兼:发热,恶风寒,汗出,消渴即渴欲饮水而量多,小便不利,脉沉或浮。
(4)下焦水气证:脐下悸即脐下有跳动感,呕吐涎沫,头晕目眩,或不能站立,苔薄,脉沉。
(5)湿居脾胃证:脘腹胀满,或水肿,或四肢肿,身重而困,小便不利,苔薄而腻,脉沉紧。
(6)湿热霍乱轻证:呕吐,下利,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苔薄,脉沉或脉浮或浮数。
本方可以用于治疗泌尿系统之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泌尿系结石、化疗肾衰竭等,消化系统之急性肠胃炎慢性肝炎,脂肪肝等,呼吸系统之肺水肿百日咳等,精神、神经系统之三叉神经痛、梅尼埃病、抑郁症意病等,妇科之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绝经期水肿、慢性盆腔炎等,儿科之小儿吐乳症、消化不良、婴幼儿秋季腹泻、遗尿等,皮肤科之带状疱疹、荨麻疹、脱发等,五官科之青光眼、过敏性鼻炎、慢村仙性视神经卖,以及关节腔积液.结核性胸腔积液等病证面见上述证机者,均可以本方加减治疗。
1.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
2.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第十三4)
3.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72)
4.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73)
5.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74)
6.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不差者,与五苓散。(141)
7.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156)
8.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244)
9.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386)
10.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第十二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