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

黄宗羲说:“学校之盛衰,关系天下之盛衰也。”

孙中山说:“学校者,文明进化之泉源也。”

蔡元培说:“学校教育注重学生健全的人格,故处处要使学生自动。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

(英)尼尔说:“使学校适合儿童——而不是使儿童适合学校。”

(捷克)夸美纽斯说:“学校是造就人的工场。”

(法)雨果说:“多办一所学校,就可少建一座监狱。”

(前苏联)克鲁普斯卡娅说:“学校的目的既然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本能,就不能与世隔绝。必须扩大儿童社会感受的范围,使学校跟真正的社会生活更加接近起来。”

……

不难看出,上述名人名家对学校的认识和理解,尽管观点有许多的不同之处。但我们分析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性的、本质的东西隐含在里面——人。也就是说,人的和谐发展和健康成长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与灵魂,也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这里的人——就是学生,就是孩子。

然而,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名人名家眼中的学校,似乎和我们目前的部分学校样子大不相同啊!或者说,我们目前的部分学校(尤其是初高中学校),已经很难找到学校教育的灵魂了,而唯一能找到的就是学生的考试分数。

那么,学校是什么?学校教育到底是干什么的?

这个问题好像似是而非,无需回答,但是我们又不能不回答。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世界,看看学校应该是什么样子?学校教育的初衷在哪里?学校教育的理想是什么?我们相信,我们可以找到一个答案,我们也应该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

1. 学校要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

我们认为,精神成长是人的成长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在一定教育环境影响下成长的。就青少年而言,学校环境对其精神成长的影响是有着多种形式、多个层面、多个角度的。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孟母三迁”的故事,等等,都是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当然环境影响力也是巨大的。学生的精神成长也体现在方方面面,需要的是全方位的、和谐的、健康的成长,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多或者是某些学习技能的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教育工作的最高目标是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他说:“我的学生学习时绝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游戏、故事、美、音乐、幻想和创造的世界中进行朝气蓬勃的智力活动。我希望孩子们能成为这个世界中的旅行者、发现者和创造者。观察、思索、谈论、感受劳动的欢乐,并为所创造的一切而自豪;为人们创造美和欢乐,并在这种创造活动中获得幸福;赞赏大自然、音乐和艺术的美,并以这种美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把他人的痛苦和欢乐放在心上,像对待自己切身的事情一样对待他人的遭遇――这就是我的教育工作的最高目标。”

他还说:“学校要有精神生活:如果一个学生的智力兴趣的世界仅仅局限于准备功课,如果除了必修课的知识以外别的什么东西都没有,如果智力生话只局限在学习的圈子里面缺乏创造性的劳动。那么,学校对一个人来说就会变成沉重的、枯燥的、单调乏味的事。只有在学校里充满生气蓬勃的多方面的精神生活的情况下,掌握知识才能变成一种吸引人的、使人愿意去做的事情,这种事情就是到了学生毕业参加劳动以后也还能够继续下去。”因此,他认为“学校教育不能随着毕业证书的颁发而告结束。”

2. 学校是培养未来教育者

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过去,而是更要面向未来。这是教育发展的一个共识。当今,我们基础教育的主要弊病之一,就是我们整个的教育体系并不指向学生的未来,而是停留在“过去式”。我们中小学使用的教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因此,有人戏称教材是“用过去的知识教学生的未来”。我们用可以量化的考试成绩作为其升学的唯一“标准”,而放弃了对其发展潜质的考查,学生成了迷失的“未来一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使学生认识到,他们不仅是受教育者,他们也是自己孩子的未来教育者,因此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若干年之后。他说:“我们在学校培养的公民性、邻里道德、审美观是否成熟,首先要看我们的教育对象在青年早期对自己在身体和精神上,应该成为真正的男子和真正的女子这样一个重要道理的认识程度如何。因此,一个十分重要的教育目的,是要使我们的少年、青年男女深刻地认识到:我们是未来的丈夫和妻子、父亲和母亲;几年之后将有自己的孩子;我们对社会未来应负的责任,首先表现为应该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把他们培养成为何等人;我们之所以要成为真正的人,首先是因为我们是自己孩子的未来教育者。”

3. 学校的使命是培养社会合格公民

2010年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一般而言,公民教育包括公民知识、公民价值、公民道德、公民参与技能等多项内容。通过开展公民教育,可以有效地培养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民主素养、公民道德、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通过开展公民教育,还可以帮助青少年远离抽烟、喝酒、网瘾、打架斗殴等不良生活习惯,预防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事实上,今天的学生,几年或者十几年后,就是社会公民,就是这个社会的主要劳动者。因此,今天对学生的公民教育成效如何,直接决定了将来的社会公民整体素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的使命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新公民,把社会的、科学的、道德的、审美的财富传给他们。因此,学校应当估计到社会的、道德的、智力的、技术进步的复杂趋势,为未来而进行工作……在集体的眼里把自己树立起来,显示出自己是一个优秀的、完全合格的公民,诚实的劳动者,勤奋好学的思想家,不断探索的研究者,为自己的人格的尊严而感到自豪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还谆谆告诫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说:“请记住:远不是你所有的学生都会成为工程师、医生、科学家和艺术家,可是所有的人都要成为父亲和母亲、丈夫和妻子。假如学校按照重要程度提出一项教育任务的话,那么放在首位的是培养人,培养丈夫、妻子、母亲、父亲,而放在第二位的,才是培养未来的工程师或医生。”

不言而喻,当前教育的最主要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国家发展所需要的各行各业专家或学者,如科学家或工程师或艺术家或音乐家等等,而是首先在于提高青少年的整体文化基本素养——即公民素养,造就一代又一代身心健康、有道德、有责任感、自立自强的新时期社会合格公民。

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教育不能仅仅着眼于当前,而是要指向教育的未来,指向将来合格社会公民的培养。他说:“以培养理想的人为目标,是学校里所做的一切指向未来,设计并造就一代新人,他们在今天和未来能够成为社会发展的积极的创造力量。”(待 续)

(作者胡远明,郑州市教科所)

(备注:文中图片均来自于郑东新区龙子湖幼儿园的校园环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