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好一篇课文不容易

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二十多年了,越来越觉得教好一篇课文不容易。

拿到一篇课文,读了一遍又一遍,字词句段篇琢磨了半天,很多时候难以下手,讲什么呢?怎么才能讲得更好?不得不说,不少内容处在似懂非懂的状态。也许你会说,作为老师,怎么可以这样呢?你都似懂非懂,学生怎么办?那么多课文,涉及那么多学科,怎么可能做到全懂。当然,相当聪明的老师,百科全书型的老师是有的,但我不是。所以,越来越感觉教好一篇课文不容易。

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两篇安徒生的童话课文,怎么才能教好?看了单元语文要素及各项要求,总觉得这样讲课文,还是难以把若干问题弄明白。安徒生为什么要创作这些童话?安徒生一生到底写了多少童话?这两篇童话学完,还有教材配套的11篇童话组成的《安徒生童话》,有必要引导学生把《安徒生童话全集》《安徒生自传》读一读吗?2018年秋季之前,我学过安徒生的童话,读过几篇安徒生童话,但没有教过安徒生童话。2019年1月4日要上《安徒生童话》一书,突然觉得看了这11个童话,是无法讲好这本书的。于是,我读了《安徒生自传》,读了他们对安徒生的评价,读了有关丹麦的介绍,把166篇安徒生的童话看完,才敢走进课堂。

再比如教《落花生》,我读了许地山的书(如《萤灯》等),读了他的爱人怎么写他的,读了他的女儿许燕吉的《我是许地山的女儿》,还读了《少年许地山》,为了找我国古代诗人写落花生的诗,把家里的唐诗宋词元曲的书翻了一遍。就这样,教起来的《落花生》才有一点新的感觉,上出来的课才有那么一点味道。

最近教学《夜间飞行的秘密》课文,文中有“200多年前的科学家做了蝙蝠的实验”,后来,“科学家,发现了这是超声波……”。因为课文在这方面淡化了、模糊了。为了教的明白,200多年前的这位科学家到底是谁?哪个国家的?后来的科学家,又是谁,世界上哪个科学家最早发现并使用超声波这个词的?不弄明白,课堂上学生问了,怎么办?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拼命地在网上查资料,这些资料矛盾很多,真的不知道哪个是对的。我教苏教版的时候,教过《夜晚的实验》,文中所讲的是四次实验,但都是在野外做的实验。现在的统编教材,说是在房间里做的,做了三次,并且房间里有很多绳子,绳子上系着很多铃铛。到底哪个是科学家真的做的?学校图书馆没有这方面的书,我又没有大学或国家图书馆的检索方式,至今没有解决这个难题。但在大量查找资料的过程中,知道了这是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做的,历时十年呢。关于超声波的问题,资料相当难找。找不到,课只能上得不明不白,只能留下很多遗憾。

《少年闰土》,我小时候就学的课文。小时候所学,在我大脑中留下什么印象,就是戴着毡帽有闰土的形象,还有西瓜地刺猹的事。那时候,我就想:“哪天在月光下,在西瓜里地里,遇到猹,我也会像闰土一样……”我长大了才明白,生在苏北的我,西瓜地哪里有喜欢吃西瓜的猹这种动物。这就是我童年时期所学的《少年闰土》。现在要教《少年闰土》这篇课文了,才知道这是《故乡》的片段。《故乡》,我没有读过,以前学此课老师也没有让我们读。后来读初中、师范,也没有要求我们必须读《故乡》的课。既然是出自《故乡》,那一定要读。读了之后,恍然大悟,悟出不少东西。想着想着,又想到了2011年1月,大江健三郞在北大的一次演讲,他也谈了《故乡》,用他的所说,再看《少年闰土》与《故乡》,一下子让我明白,如何上此课了。知道怎么教此课能超过我的小学语文老师。

教好一篇课文,真的不容易。多读多写,才能把课文教得更明白。我悟出这个道理就是在今天,真的有些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