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碗冲泡白茶、岩茶、红茶时,你从第几冲开始闷泡呢?别糟蹋好茶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苏东坡形容武夷茶,专门写了一句诗。

“森然可爱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

虽说,老苏身处宋朝。

彼时,岩茶还尚未成型。

他当时接触到的武夷茶,仅是今天岩茶的前身。

但这句诗,却极妙地形容出岩茶的风味要求。

那就是一款茶光有香气,不足以称为岩茶。

茶味醇厚有劲道,水底香韵悠长。

既老成深邃,又活泼烂漫,这才是岩茶让人怦然心动的地方。

一款好茶,离不开风骨。

但近期听到一个说法。

“泡老丛水仙(岩茶),第一冲开始闷半分钟,泡出来的茶汤才有劲道与茶骨!”

听到这,心里就在纳闷。

第一道就需要闷着喝才有滋味的茶,品质未免太逊!

《2》

从多年的泡茶经验看。

用盖碗泡茶,出汤逻辑是先快后慢。

内质充沛的好茶,不必急在前7冲就坐杯闷泡。

一、二、三、四、五、六、七冲,直接快出水便是。

一手提起烧水壶往里注入沸水,另一手合盖倒出茶汤。

分秒必争,立即出汤。

短短几秒,香清甘活的茶汤即成。

此时,不管是趁热揭盖闻香,还是小口细品,都是极佳的体验。

能够令你充分感受到茶叶里的各种香气,高扬的香型,内敛的香型,层次错落有致。

小口细啜,能品味到茶汤里的厚度。

香气落水,汤感稠滑。

仿佛茶汤中带有风骨那般,“嚼”之有物,回味悠长。

等七冲后,随着茶味逐渐消耗,内质减少。

接下来再冲泡时,出汤节奏可以放缓。

因前面泡茶时,茶味已经大量消耗,若是继续快出水,容易汤水寡淡,滋味浸出极少。

需要视情况加以变通。

适当坐杯,让沸水在盖碗里闷上十几秒时间。

且,越是往后,越要适当延长数十秒坐杯时间。

一直等到闷泡近两、三分钟,茶味释放仍旧寥寥无几时,一泡茶才算彻底喝到尽头!

《3》

泡老丛水仙,第一冲就闷泡。

按这样做,不会泡出一杯风骨卓然的岩茶。

但凡茶好,何须坐杯?

尤其是,从头道茶汤开始就直接闷泡,是泡茶的大忌。

武夷岩茶里,素有“醇不过水仙”的美称。

而老丛级别的水仙,树龄不低于60年,茶树扎根深远,茶味物质积累更为丰沛。

功力深厚的老丛水仙,在冲泡时尽快出汤,避免闷泡,才是上选。

尤其是遇上正岩核心山场里的珍贵老丛,头道茶就开始坐杯闷泡,简直是暴殄天物!

当干茶条索“电量满格”状态时,直接闷着喝。

会导致前一、两次冲泡出来的茶汤,茶味格外浓、苦、重。

即便是再顶级、再核心、再名贵的茶,一旦它的茶味被闷苦后,也会丧失风骨。

茶汤喝起来,浓苦刺激,浓酽煞口,冲劲十足。

而快出水泡出来的茶汤,茶味浓淡适中,将茶汤小口饮入。

茶汤柔滑而不失醇厚,茶味鲜醇而不失岩骨。

香气落水,滋味丰沛,层次分明,回甘迅猛,生津感强。

连续数冲快出水后,直至茶味泡淡,再适当闷泡。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

细水长流式的泡茶,能让茶味物质均匀浸出。

不会出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情况。闷出三、四道茶汤后,茶味就彻底变淡。

而是能泡出上十道左右的好茶,可供慢慢细品!

《4》

泡白茶时,同样不适合第一冲就闷泡。

但有茶友不理解,曾经,看到这样的留言内容:

“快出水,拆的茶饼还没化开呢,难道要拆得稀碎?”

按对方的想法,经过紧压后的白茶饼/白茶砖等,它们的第一冲不能用快出水。

要不然,一手注水,一手出汤。

短短几秒的浸泡下,茶叶尚未热身。

压得紧紧的茶饼未有半点松散痕迹,这时候泡出来的茶,喝起来跟白开水没差别,根本没有味道!

不不不,情况并非如此。

从头再来梳理一下思路。

首先,品质一流的白茶饼,不该被压得太紧。

尤其是整饼茶硬邦邦的,费上九牛二虎之力,也很难撬开。

白茶压饼的理想状态,是松紧适中。

压饼过紧,意味着制茶过程出现失误,茶叶养分遭受了明显破坏。

其次,松紧适中的白茶饼,第一冲泡茶时根本不需要闷泡。

在原料品质好,工艺到位,内质丰富的前提下,不管散茶还是饼茶,快出水都能泡出足够的茶味。

最后,冲泡白茶饼时,不应该用“茶饼散开”作为出汤标准。

只要茶饼没有被过分紧压/死压,在数次冲刷后,茶叶自然会松散开来,叶底软亮有弹性。

如果盲目参照等茶饼泡散再倒出茶汤,进行茶水分离。

那么,出汤良机早已被延误。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盖碗内的茶汤,早已被闷浓。

而白茶饼的茶味,早已过量浸出,造成浪费。

按这样泡茶,不仅会导致茶味闷浓,还会影响到好茶的耐泡表现!

《5》

盖碗泡茶时,到底该泡几秒才倒出茶汤?

关于这个话题,之前听过一个另类解释。

之前在看某场介绍正山小种的直播。

据主播的泡茶心得,用盖碗泡红茶时,倒不用在意它泡了几秒,而是看茶汤颜色变化来决定。

通常,盖碗泡红茶,第一冲要等汤色由黄转红。

但结合实际情况看,这种泡茶方式很不靠谱。

首先,用肉眼去观察一泡红茶的汤色,究竟是黄是红,根本就不好明说。

日落黄、绯红、酡红、红叶色、橘红色、珊瑚红……

对大多数男性朋友而言,要分辨出口红的色号有哪些?已经就难于上青天。

更别提,看出红茶汤色介于橙黄与橙红之间的微妙变化了。

提倡泡红茶时,等汤色由黄转红再倒出茶汤的做法,根本是不切实际,没有实践价值。

纯粹属于纸上谈兵的“泡茶理论派”。

其次,这样的提法不专业。

红茶在六大茶类里,虽然被分为“全发酵茶”,但实际的红茶加工里,不是所有的茶,都能做到100%的发酵。

红茶的汤色深浅,受发酵程度影响。

红茶发酵程度越高,代表着茶红素、茶褐色含量高,而茶黄素的保留略少。

泡出来的茶汤是橘红、红艳等汤色。

而发酵程度略低时,茶黄素保留更多,茶红素含量少,茶汤呈现金黄、橙黄为主。

比如说,金骏眉。

顶级红茶金骏眉的汤色,以金黄色为标准。

哪怕从第一冲开始,就使劲去闷它,汤色也未必会由黄转深红!

最后,盖碗泡红茶,快出水是关键。

第一冲泡茶时,不宜闷。

从开始注水,到合盖倒出大部分茶汤,泡茶用时以7-8秒之内,才算符合快出水的要求。

直到快出水冲泡下,茶味被泡淡,才需要适当闷泡。

否则,一刀切地通过观察汤色由黄转红再倒出茶汤,根本就是不切实际!

《6》

尽信书,不如无书。

泡好一杯茶,不能盲信教条。

究竟,怎样才能泡出一杯适合自己的茶?

答案的关键,在于自己亲自摸索与尝试。

从无数次的泡茶实例看,内质丰富的好茶,第一冲快出水不愁泡不出茶味。

好茶,不需要一开场就闷泡。

第一冲就得坐杯闷泡,否则泡不出茶味,这是属于劣质茶的打开方式。

正所谓,响锣不用重锤,快马不用鞭催。

好茶,用不着闷泡来证明自己。

寥寥数秒快出水,便能泡出一杯香清甘活的美妙茶汤,才是好茶的实力展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