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的大肠癌是由肠息肉转变而来…肠息肉该怎么办?
01
肠息肉是个啥东西?
在人体中,大肠可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五个部分。
肠息肉,以结肠和直肠息肉最多见,即结肠、直肠黏膜表面的一种隆起性的病变,就像长在肠管内面的“肉疙瘩”。
在肠镜下,它的形态大小不一,小的只有几毫米,大的可有数厘米。
有些长得像蘑菇,有些像桑葚,还有些甚至可以像爱心。
数量上,从1个至数个不等,甚至整条肠子都是,达百粒以上,如家族性息肉病。息肉数目在10枚以上称为息肉病,反之则称为散发性息肉。
息肉的分类
息肉从病理上可分为炎性、腺瘤性、错构瘤性和其他类四种。
肠息肉可以在结直肠任何一个地方茁壮成长,主要分为炎症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两种,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一般可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
有研究表明,95%的大肠癌是一步步从肠息肉转变来的,但是不要太过于担心,息肉恶变为肠癌的过程可能需要5-10年,只要我们重视体检或检查,就能早日发现它并及时处理掉。
02
肠息肉是怎么形成的?
以下因素可能与肠息肉形成有关:
感染
炎性息肉与肠道慢性炎症有关
年龄
肠息肉的患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
胚胎异常
幼年性息肉多为错构瘤
生活习惯
低纤维、高蛋白、喜油炸饮食与肠息肉有关,而吸烟与腺瘤性息肉有密切关系
遗传
如家族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与遗传有关
其他
免疫功能低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胃空肠吻合术等发生率较高
03
肠息肉有哪些表现?
肠息肉一般无特异性症状,可有出血、便秘,腹泻等相关症状。
当短期内出现便秘,粘液便、腹泻或大便习惯和形状的改变(比如大便变细),都应引起高度重视,出血过多或长期慢性失血可有贫血症状。
若出现肠梗阻和肠套叠需急症手术。
临床症状因息肉部位不同,表现也有一定区别。
04
肠息肉会癌变吗?
并不是每个息肉都会癌变。前面说过,虽然95%的大肠癌是一步步从肠息肉转变来的,但是炎症性息肉一般不会癌变,我们更加需要关注的是腺瘤性息肉,因为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需要积极处理。另外我们还可以从下面几方面来初步判断癌变可能性:
评估项目 |
良性可能 |
恶性可能 |
生长速度 |
生长缓慢 |
短期内生长迅速 |
组织学结果 |
炎症型 |
腺瘤型 |
形态大小 |
体积小、带蒂 |
宽基、广蒂 |
遗传倾向 |
无 |
有 |
息肉数目 |
单个或少数几个 |
多发性 |
05
怎么发现肠息肉呢?
肠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大肠息肉最理想的检查方法,可直接观察到全肠道情况,同时镜下可对病灶进行活检。
我国结肠肿瘤筛查目标人群为50-74岁人群,建议有以下情况的人群及时进行肠镜检查:
具体需要做哪种肠镜,可以请医生综合个人情况进行评估。
06
发现肠息肉该怎么处理呢?
临床工作中一般会根据息肉的大小、多少、有无并发症和病理性质决定治疗方案。
小息肉一般在肠镜检查时予以摘除并送病理检查。
直径>3cm的腺瘤,尤其是绒毛状腺瘤应手术切除。
病理结果:
❶ 腺瘤癌变穿透粘膜肌层或浸润粘膜下层则属于浸润性癌,应按结直肠癌治疗原则处理;
❷ 腺瘤恶变未穿透粘膜肌层、未侵犯小血管和淋巴、分化程度较好、切缘无残留,摘除后不必再做外科手术,但须密切观察。
炎性息肉以治疗原发肠道疾病为主,炎症刺激消失后,息肉可自行消失;增生性息肉症状不明显,无须特殊治疗。
07
息肉切除后是不是就安枕无忧了?
息肉切除后,因为人的基因未变,环境未变,或者生活习惯未变,所以息肉仍有复发的可能,因此,定期复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且有研究表示,男性结直肠息肉复发率高于女性,而且复发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多发性息肉术后有较大复发风险,随着息肉数量增多有可能癌变。
欧美指南推荐对结直肠腺瘤性息肉进行危险分层,我国相关研究建议腺瘤性息肉切除术后40个月进行随访,需要根据患者自身特点及息肉的性质等评估结果。
风险分层标准
低风险组随访
初次结肠镜检查后首次随访间隔5-10年。
高风险组随访
初次结肠镜后首次随访间隔时间为3年。
高风险者必须符合以下标准之一:
高度不典型增生或绒毛状腺瘤;
最大径≥10mm不伴有异型增生的锯齿状病变;
伴有异型增生的广基锯齿状息肉;
传统锯齿状腺瘤;
≥3个腺瘤;
最大径≥10mm的腺瘤,且在内镜下完整切除。
息肉特殊类型的结肠镜随访时间
类型 |
随访间隔时间(月) |
粉碎性切除 |
3-6 |
≥10个腺瘤 |
12 |
增生性息肉病综合征 |
12 |
08
我们平时生活中该如何预防呢?
做到以下几方面可以降低肠息肉的发生率:
”
小息肉,会隐藏;多重视,常检查
早发现,莫慌张;交给医生来帮忙
切除掉,看病理;定期随访消灭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