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乔生: “肇赐嘉名”

“肇赐嘉名”(代跋)

端午节。不免想到屈原和《离骚》。随手从书架上抽出《楚辞补注》,“……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读到这儿,不禁废书一叹。何以故?我最近深感命名不易。譬如展览,把文物资料排列组合,由点到面,贯穿一线,还需要一个既能阐发又能概括还要响亮的题目。2015 年初,为纪念新文化运动一百周年,北京鲁迅博物馆(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动用几百件文物做了一个展览,叙述新文化运动由《新青年》开端,引进新思想,创作新文学,提倡民主,建设科学,发展教育,改良风俗的功绩。主意已定,却一时找不到妥帖的题目。最后,我从古书中翻出“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两句,建议定名为“旧邦新命 重铸文明”,表彰新文化运动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注重在新旧嬗变中,保持核心观念的恒久性;在中西融合时,坚守民族文化的主体性。论证过程中,听从专家建议,删去“重铸文明”,用“旧邦新命”,加上副题“新文化运动百年纪念展”。差强人意。题目大且不说,文气也太重了些。观众要查了典故,看了前言,才明白制作者的意图。展览的题目究竟怎样才好?质朴如商代青铜器展、清宫服饰展之类,以物见长,无须文饰;汉墓文物展,不仅脚踏实地,而且入地三丈。近现代文化类展览,因概念性较强,不得不添加词藻,引动视听。

今年我参与制作的另一个展览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版画展,展出抗战时期木刻300多幅。命名又是难题。项目组商议了好几个名目,都不满意。研讨会开到第三次,大家一边议论一边翻看作品,我突然看到一本版画集的封面上几个红色的大字“中国战斗”,结构壮阔,色彩夺目,就提议用这四个字作为展览标题。《中国战斗》是浙江版画家万湜思抗战时期出版的木刻作品集,书名“中国战斗”还附有世界语,正是中国战场与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一体的明证。如今这展览在全国巡展,反馈意见中,为这四个字点赞的朋友很不少。美中不足是题目中没有体现版画元素——“中国战斗”其实可以用于很多抗战题材展览,于是只好用副题“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版画展”来支撑。展览的题目应该从展品中自然生长出来,这是不错的。然而,名实相符,妥帖、恰好的名字,委实难得。这几天,新展览又在策划中了。鲁迅一生拍摄过一百多张照片。几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开麦拉之前的鲁迅——鲁迅照片面面观》和一本书《鲁迅像传》,讲述相关故事。有同事从中挑出几十幅,配上解说,意在让观众通过照片认识鲁迅。提纲初成,需要命名。苦思多天,拟出“俯首·横眉——鲁迅生命中的瞬间”。照相摄取人的瞬间姿态,鲁迅诗中“俯首”、“横眉”两个姿态很具象征性和代表性,正好也有照片对应。妥帖与否,质诸方家。

正在俯首和横眉之间沉吟,三联书店编辑来电话说,我的那本小册子《八道湾十一号》已经付印了。高兴之余,也不免有一丝感伤,六年才写成这本小册子!当初呼吁保护八道湾周宅、促进相关学术研究的种种设想,早成云烟。六年间,几次想放弃,幸有友朋催促而且帮助,总算完稿。回想写作过程,虽有不少曲折,但也有令人欣慰之处。还是有关名称的事儿。书稿初拟提纲,征求意见,暂用了“八道湾十一号”之名。几个朋友看了却都说好,兆阳君主张尤为坚决。书稿辗转几家出版社,期间有编辑提出书名应该更具文学性,还有编辑主张不妨加个副标题点明院落中的人物如鲁迅。兆阳君等闻之,强烈反对,说现在这个书名浑然天成。我自己实在想不出更好的名目,但总觉说浑然天成有点儿夸张,因为我担心不熟悉鲁迅兄弟生平事迹的读者,难以想象书的内容,会弃之不顾。八道湾十一号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镇,曾有两个大文豪在这里生活过,包括《阿Q正传》在内的不少名篇佳作在这里诞生,周氏兄弟在此反目成仇,一个受国人景仰的大文豪在这里叛国投敌。近二十年来,这个院落的命运几度危急,险些被拆掉。现在总算保存下来,被圈进一家中学院内,虽然失却自由之身,但再无被拆之虞。我的小册子对保护这个院落自然起不到什么作用,但在我算是完成了一件工作,证明光阴没有全都虚掷。至于能不能得到读者的喜爱,还在未知之数。总的说来,书的命名和展览命名不一样,展览要面对群体,应该更具吸引力和号召力,书则面对的是单个读者,平实一点儿可能是上策。《八道湾十一号》这名目就算平实吧。

说起八道湾十一号,不妨顺便说说自己遇到的另一个命名难题。八道湾十一号的居民搬出后,北京第三十五中学接管改造,建成后总要挂个牌匾——又需要定名了。我受邀参加了研讨会,提出“周氏兄弟旧居”的建议,得到专家们赞同。名称既定,学校想请个有名的书法家题匾。书法家希望知道如此命名的缘由,并提出为什么不称为“周氏家族旧居”。应学校负责人之约,我特地写了一封信给书法家。大意说,北京阜成门已有鲁迅旧居,再建一个旧居有重复混淆之嫌;在这所院子里居住的周氏家族虽然人口众多,但究以三兄弟成就最大;而且,上世纪初鲁迅和弟弟就被称为“周氏兄弟”,流传至今,广为人知。如果用周氏家族的名目,则中国之大,周姓之多,可以称为“周氏家族”者滔滔皆是,不容易让人联想到鲁迅兄弟了。蒙书法家首肯,如今“周氏兄弟旧居”匾额已然挂在八道湾十一号周宅门楣上。

名,可名,难得嘉名。

2015年6月22日

附:致沈鹏先生信

沈先生台鉴:

前天接北京第三十五中学朱建民校长电话,得知您将为该校新址上的“周氏兄弟旧居”题写匾额,不胜欢欣。

我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工作有年,对周氏兄弟学问文章稍有涉猎,一向关注新街口八道湾十一号周宅的保护和利用,最近写成叙述该院落变迁史的专书《八道湾十一号》,出版在即。承朱校长不弃,屡次邀我到学校实地参观,并参加相关论证会。我个人觉得,中学校园容纳周氏宅院,辟为旧居,布置展览,辅以书院,学校既得人文教育核心区,鲁迅兄弟旧居又得到充分利用,可谓保护有力,使用得当,两全其美。此中详情,想朱校长已向您汇报。今就八道湾十一号旧居的命名向您略作说明。

八道湾十一号在鲁迅、周作人、周建人三兄弟人生行迹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一起生活的岁月,除青少年时代在绍兴的十几年,及鲁迅、周作人从日本回国后在绍兴任教的短暂时期外,就是在八道湾这个院子里的几年。八道湾时期,周氏兄弟享盛名于文坛,故该院落被视为新文学的一个重镇,对于研究文学史、北京文化等都有重大意义。

当初,北京市西城区政协的程刚副主席、三十五中朱校长和我一起商量为这个纪念设施起名时,从“鲁迅旧居”、“周氏兄弟旧居”、“周氏三兄弟旧居”、“周氏家族旧居”等名目中选择了“周氏兄弟旧居”,大致有如下考虑:

一,北京、上海、绍兴等地已经有了鲁迅旧居,特别是北京,离八道湾不远,是阜成门宫门口西三条鲁迅旧居,就在北京鲁迅博物馆院内;而绍兴的鲁迅故里包括了鲁迅祖居,有周氏家族的台门。为了突出八道湾十一号的特色,以周氏兄弟命名较为恰当;

二,周氏兄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专有名词。中国历史上以父子或兄弟文豪著称的,文学史一般都在其姓前冠以数字,如魏的“三曹”,晋的“二陆”,宋的“三苏”,明的“三袁”等等。周氏兄弟在八道湾居住时期,曾有日本人称其为“周三人”,但这个称呼并没有叫响,也没有变成符合汉语习惯的“三周”。“周氏兄弟”的称呼,先由刘半农等人发起,渐渐流行,现已进入文学史。一提起这个名号,稍有现代文学史知识的人,就知道是鲁迅兄弟。现今有些高校的文学院还开设“周氏兄弟比较研究”之类的课程,这方面的专著也有不少。而把三兄弟的人生历程合叙的书,最早的一本,是后学十几年前撰写的《度尽劫波——周氏三兄弟》,后来再版,书名简化为《周氏三兄弟》。特奉上一册,请您指正。周氏兄弟之名,既然在文学史上有知名度,而且同八道湾的关系又如此紧密,以“周氏兄弟”命名容易让人产生联想,似更贴切。“周氏家族”则显得笼统。中国姓周的名人很不少,而且好多还在文学史之外,如江西的理学家周敦颐,江苏淮安和浙江绍兴的政治家周恩来,山东和江苏还有“周庄”、“周村”之类名胜。如称“周氏家族旧居”,人们可能搞不清楚究竟是哪一个“周”。这个院落虽然住了一个大家族,十几口人,但用“兄弟”二字,突出的是其中的三个主要人物。为了更切近现代文学史上的约定俗成,又将“三”字去掉,就有了“周氏兄弟旧居”这个名目。

以上想法,尚不成熟,亟盼您的指示。

我们很期待三十五中将这个重要文化遗产办成中学人文教育的示范基地。

本当趋谒,但酷热突袭,雾霾环伺,雷雨欲来,不敢打扰,唯愿消暑祛湿,善自珍摄。谨托朱校长呈上拙著,伫候雅音。

耑此 敬颂

时绥。

后学 黄乔生 顿首

2014年6月6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