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反思之情绪稳定:有余力则学文,“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生活与咨询其实一回事儿,就如同工作与生活,看似外在环境大不同,但对于个人而言,其内在心理特性没有变化,比如真诚的人在哪里都会如此,虚伪的人也难以伪装。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要比你说了什么话更重要,这也是家庭教育父母为孩子言传身教依据所在。
前面说过共情话题,有共情能力意味着能听话听音,会到本意,同时也就避免了被故事催眠,因为共情走进去感受之后还能走出来表达。这些能力不仅是咨询必需,还是生活必需。
换句话说,生活中做得好的人做咨询也不会差,反之,那些生活中自己就非常吃力的人,想做好咨询非常困难,因为咨询不是一般技术工作,要在人家心理世界工作,而且是主观世界,自己无法处理理顺自己生活,岂能有助于别人。
这其实和孔子说过的一句话非常神似,“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只有游刃有余日常生活的人,才有能力、精力、智力学文化。文化原本就是奢侈品,属于吃饱了撑的人干的事,是心理层面追求,是心灵家园慰籍。
说了这么多,其实想说的是,情绪作为自我的核心,情绪良好是生活幸福、心理健康的必需品,管理情绪也就是咨询顺利进行基础。
走进咨询室的心理困惑来访者,你觉得会有积极良好情绪吗?如果是,显然人家不会来,当然健康咨询者除外。
一个情绪不良的来访者,很容易带动其他人情绪不良,近墨者黑不奇怪,咨询师就要注意这点,不被催眠也是基于这个考虑。
因为,处理情绪就是两个方面,咨询师自己的,以及来访者的,缺一不可。最可怕的是,咨询师自己情绪处理不好,有了来访者外来刺激,被带动,被激惹,成了求助者,这个反转不稀奇,电影《催眠大师》就是如此。
比如,咨询中为了表达咨询师情绪放松,刻意或无意的不恰当哈哈大笑,或者觉得吃点水果也可以,以及多余动作不自知,这些都是问题。
细节藏着人格模式,细节暴露习惯模式。
咨询师自己就是咨询工具,而且是唯一工具,情绪管理重要性可想而知,希望成为咨询师的人,就要有自知之明,无害于自己是心理健康底线,无害于来访者则是心理咨询底线。
情绪处理最直接方式就是表达诉求,说出来自己看法促进心理健康。比如,看到海外留学文章,留言纷纷说一年制硕士是水硕,情绪本能会生气愤怒,不过具有表达诉求意识之后,应对则是“我认为不但不水,还难能可贵”,之后遇到纠缠则直接来句“你的角度看也没错”。
说出自己看法与想法,这是面对,也是宣泄,还是亮明态度,而后就是沟通意识,即我不奢求对方认可我的观点如同我也有权利不认同别人观点。
再具体化就是“表达感受,说出需要”,再具体化就是非暴力沟通四部曲,“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自己多体会,多练习,多实践,尤其遇到情绪爆发时候,如果刻意练习,很快游刃有余,而后处理别人情绪也是这个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