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马未都谈吉州窑玳瑁釉发展史和由来
著名收藏家马未都讲吉州窑玳瑁釉花瓶的发展史和由来
玳瑁,玉字旁,众所周知,汉字中带此偏旁多寓意美好,玳瑁亦不例外。
生活于海中的玳瑁,对于华夏先民来说,神秘悠远,既贵且寿,外壳如烈焰,如洒金。
灯光投射下的玳瑁壳,如烈火灼烧
从战国时代起,人们曾以玳瑁壳制作装饰品和工艺品。玳瑁制品多种多样,包括首饰和文房用品等。其精美华丽有诗为证: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两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
玳瑁因为拥有“烈焰”外壳而遭捕猎,直到近代仍有不法分子为谋求暴利而捕杀玳瑁这种美丽的生灵,导致其数量锐减,实在是一件令人难过、遗憾又扼腕的事情。还好,国家早已出台相应法规,严禁捕猎以及销售玳瑁制品,在此呼吁大家,一起抵制玳瑁生物制品,拒绝购买和销售——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至唐时,因为玳瑁饰品的风行,“玳瑁”一词的意义得以延伸,成为诗歌中用以寓意“美好,高贵”的意象,常用“玳瑁筵”一词来描述筵席豪美。
西园筵玳瑁,东壁射蛜蝛。
——唐·元稹·《月三十韵》
宋代 刘松年绘《斗荼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两宋以降,时人饮茶习惯为点茶,朝野斗茶之风盛行。其仪为:先将茶饼碾成粉末,放入茶盏,点茶时,沸水经注子注入茶盏,再经搅拌会泛起白色泡沫。斗茶的标准是茶色尚白,因为古人认为汤色能反映茶的采制技艺:
茶汤纯白,表明茶叶肥嫩,制作恰到好处;色偏青,说明蒸茶火候不足;色泛灰,说明蒸茶火候已过;色泛黄,说明采制不及时;色泛红,说明烘焙过了火候,甚至茶艺师还会在茶汤表面弄出类似于今天咖啡拉花的效果,令人赏心悦目,并且以茶沫咬盏时间长者居上。
斗茶之风不仅在上层社会盛行,还普及到民间。唐庚《斗茶记》记其事道:“政和二年(1112年)三月壬戍,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予为取龙水水烹之,而第其品。以某为上,某次之。”斗茶,常常是相约三五知己,各取所藏好茶,轮流品尝,决出名次,以分高下。
为了彰显茶色,黑盏大行其道,而这正是古吉州窑的主流产品之一。吉州窑地处现在的江西吉安地区,是一座综合性的瓷窑,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和艺术特色,对江西地区瓷业的发展有相当重要的促进作用。
古吉州窑遗址
吉州窑茶盏主要有三种:木叶天目,剪纸贴花天目和玳瑁天目,饮誉中外。
宋代 吉州窑木叶盏
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藏
宋代 吉州窑黑釉剪纸贴花三凤纹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 吉州窑仿玳瑁纹碗(一对)
观复博物馆藏
吉州窑玳瑁色彩瑰丽,色调柔和,或渗褐丝,或杂染褐块,若隐若现,绝无雷同之貌,极具视觉张力,它是在黑釉为底的器物上烧制出黄褐相间的斑块,这种釉色极似天然玳瑁龟壳的斑纹。
同时,玳瑁釉属于窑变釉,可控性低,成本高昂,名贵一时。但由于元明以来饮茶习惯由点茶法向泡茶法过渡,服务于斗茶的玳瑁茶盏便渐失用武之地,而随着天下瓷业“景德镇一家独大”格局的到来,古吉州窑整体趋于衰落,玳瑁工艺也随之失传。
南宋 吉州窑玳瑁盏(正面)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南宋 吉州窑玳瑁盏(内部)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南宋 吉州窑玳瑁盏(底部)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南宋 吉州窑玳瑁釉花口盏
大英博物馆藏
南宋 吉州窑黑釉鹧鸪斑斗笠盏(整体)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南宋 吉州窑黑釉鹧鸪斑斗笠盏(正面)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南宋 吉州窑黑釉鹧鸪斑斗笠盏(底部)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南宋吉州窑玳瑁釉盏
南宋至元 褐釉玳瑁斑碗
南宋 吉州窑黑釉玳瑁釉斗笠盏(正面)
大英博物馆藏
南宋 吉州窑黑釉玳瑁釉斗笠盏(内部)
大英博物馆藏
南宋 吉州窑黑釉玳瑁釉斗笠盏(底部)
大英博物馆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