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么爱上了文学创作:5. 回忆与愿景
本文原创:世 波
编辑录制:世 波
波波文学,倾情奉献
在我十二岁那年,写诗对于我来说,还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作为一个农村的孩子,我是在田野里跟着鸟儿和庄稼一起长大的,从没有离开过生我养我的这片小小的天地。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大的见识。
在我幼稚的思想里,写诗是那些伟大的诗人的权利。从没有人鼓励过我写诗,也没有人跟我提到过写诗,我也不认识任何一个会写诗的人。
然而,在我已经开始发现自我、肯定自我、超越自我的十二岁的内心深处,我希望通过写诗来证明自己与众不同,来向束缚着我的怯懦和自卑的本性宣战。
我要超越这个自我,我要挑战自己的极限,我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不平凡的人。
于是,在一个普通的夏日的傍晚,当灿烂的阳光照进五年级的小小教室,我就和我的好朋友阿豪一起,拿起笔,尝试写诗。阿豪当时写的是什么,我已经记不得了。但我写的那几句,我至今仍记忆犹新。
对于一个有志于创作的人来说,敏感和记性好是不可或缺的两项基本素质。幸运的是,我都有。我写的那几句,当时我都不太好意思拿给别人看。是虚构的:
天上飘白云,
水面泛清尘。
岸边花草嫩,
引得游人群。
今天,我仍然觉得这四句诗实在难登大雅之堂。你可能说它不过是顺口溜或是打油诗。但我今天如此自爆其丑,只是想说明,我对自己的过往是承认的、尊重的。
当年,正是这四句丑陋的诗,在我的心中埋下了一颗小小的、创作的种子。它随着我年龄的增长,不断地生根、发芽,成长壮大。
直到我后来写了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诗集,并且攒足了信心,义无反顾地踏进了创作之门。
那个夏日的午后是值得怀念的。灿烂的阳光,犹如一束真理之光,一下照彻了我几乎透明的内心,照出了我的创作之灵。时至今日,我仍然拥有一颗几乎透明的赤子之心。
听人说,诗人是需要有一颗赤子之心的。幸运的是,我有。这颗心使我在现实社会里承受了太多苦痛,却也使我在理想的天地里如鱼得水。
我太喜欢回忆,从小就是这样。我总是忆起很小的时候,在外婆家、姨妈家和奶奶家度过的时光;忆起那清爽碧绿的荷塘;忆起那早已销声匿迹的土坯房;忆起那高大的白杨树,和站在高大白杨树的树杈上眺望远方碧绿田野的那份舒适、快意。
有人说,好回忆是苍老的表现。或许,在我的内心深处,很早就住着一个沧桑的老人。他经历了太多事,所以脑海里总是塞满了对过去的回忆。
过去的事情,因为时过境迁,无法追回,而在我的心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那些土坯房、那些白杨树、那些留下了我儿时记忆的沟沟坎坎,都被历史的尘沙无情地掩埋。我的心中除了痛惜,就是留恋。
我多么希望我会画画,将熟悉的景物描绘下来;或者我有一架照相机,将我不愿割舍的过往定格下来;最好能够有一台摄像的机器,将树上的绿叶清风、蝉唱鸟鸣,将柴垛旁衔着烟杆儿的老头儿一道儿录制下来,一遍又一遍地回放,慰藉我恋旧的心情。
然而,这些都无法实现。我不会画画,也买不起那些机器。我所能做的,只是用稚嫩的笔触,将我所能挽留的,挽留在字里行间。将我无法描述的,印刻在记忆的深处。
等到终于有一天,我的思维缜密了,我的笔力增强了,我就把这些依然闪耀在我记忆长河中的美好事物,一一导引出来,或如涓涓细流,或如滚滚波涛,流泻在纯净的纸面上。
于是,我的自发创作之路,就从十二岁的那首小诗开始,到后来写日记、写古体诗、写现代诗、写自传、写散文、写小说,一直走到今天。
今天,我建立属于自己的公众号,坚持不懈地创作,将我脑海中的记忆,将我在人世受到的挫折,将我的喜怒哀乐、我的涓滴顿悟,献给大众。
我相信,我的笔力会在日复一日的锤炼中,变得成熟、雄健。我的思想会在年复一年的参悟中,变得深邃、动人。
终有一日,我的笔下会生花,我的文字会生根,我的思想会在人们的心中埋下真的、善的和美的种子。如果那一天真的来临,我想,我会死而无憾。
世波
自由创作者,长期从事古诗词和现代诗自由创作。作品不拘形式,皆有感而发。近年开始创作散文、小说、随笔等,多从回忆和经验中汲取素材,从自然中获取灵感。“波波文学”公众号创始人。
阅读链接
杨桥古镇的油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