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离乡52年的朱德回到四川,堂弟:你穿得还不如县里的干部

1960年3月,阔别家乡52年的朱德回到了四川,这是他参加革命后第一次回来,同时也是最后一次回来,因为这一年的朱德,已经74岁了。

图|朱德回乡

阳春三月,风和日丽,朱德和夫人康克清坐着轿车晃晃悠悠地回到了家乡仪陇,一进县城,道路两边就簇拥着许多群众,有人敲锣打鼓地在演奏,有人高举着横幅,上面写着:“热烈欢迎朱委员长回家!

朱德看到后有些生气,他特意嘱咐过不要组织这些欢迎仪式,来几名干部汇报一下工作即可,一旁的县长无奈地回答:“这可就冤枉我们了,乡亲们盼了你几十年,今天终于回来了,这还用组织吗?”

在当地干部的带领下,朱德来到了自家门面前,他看着眼前高大的砖瓦结构的房子,旁边的干部向康克清说道:“这是朱老总小时候住过的屋子!”

图|朱德故居

朱德听完这句话连连摆手,小时候他家是地主的佃农,根本住不上这么好的房子,周围的干部同志一听这话都哈哈笑了,眼前的砖瓦房还真是朱德住过的老房子,干了革命后,朱德有一次给家里寄钱,家人用这笔钱重新盖了房子。

朱德这才恍然大悟,这下子真是“自家人不认自家门”了,不过这也怪不得朱德,房子重建后朱德第一次回来,他当然认不出“自家门”了。

参加革命后,朱德不是没有回过四川,但朱德身负重任、工作繁忙,回家探望可能会耽误工作,所以朱德一直都没有回家来看看,一直到1960年,阔别家乡52年的朱德才回到了老家四川,结果却连自家门都认不出来了。

图|朱德

一、艰辛的童年时光

朱德,出生于四川重峦叠嶂的大巴山麓的一户佃农之家,朱德一家祖籍广东韶关,是客家人,后来迁移到了四川省仪陇县。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中的“蜀道”就包括大巴山西麓地区,出了仪陇县城往东南方向行走70里左右,可以看到一座形状像是马鞍的大山,当地人称其为“马鞍场”,朱德就出生于这里。

图|马鞍场

1886年12月1日,马鞍场上寒风呼啸,大片的雪花夹杂在风中席卷过马鞍场,马鞍场李家湾一户贫穷的佃农之家中,传来了新生婴儿的啼哭声,这个幼小的生命就是朱德。

在朱德小时候,家里非常贫穷,祖孙三代十几口人都住在一个废弃的破仓库里,靠租地养活自己,日子十分艰难。

朱德出生后,家中很少有吃饱的时候,好在母亲钟氏勤劳善良、吃苦耐劳,养活了所有的孩子。钟氏坚强内敛,她从未打骂过孩子,在母亲的影响下,朱德也养成了勤劳能干、坚韧负重的品性。

图|朱德母亲钟氏画像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朱德很小就会帮助家人分担家务了,钟氏纺线的时候,朱德就坐在旁边帮母亲打下手,每当这个时候,钟氏都会给朱德讲很多穷人家受苦受难、土豪地主为富不仁的故事,这些故事养成了朱德疾恶如仇的性格。

四五岁的时候,朱德开始跟着母亲去地里干活,等到八九岁的时候就学会了种地,每天放学回来,朱德都会看到母亲钟氏在家里忙个不停,朱德自觉地放下书包,挑水或放牛去。

农忙的时候,朱德就跟着母亲一起去地里干活,钟氏传授给朱德许多生活经验和生产知识,艰辛的童年经历,养成了朱德坚忍不拔的性格,在日后艰苦卓绝的革命生涯中,朱德凭借着矢志不渝、吃苦耐劳、刚正不阿的精神,带领中国革命走向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图|朱德和钟氏的雕像

1892年的一天,母亲钟氏起了个大早,给孩子们洗好脸,穿好整齐的衣服,嘱咐孩子们“要绝对服从先生,不许有二话”,在那个年代,对于孩子们来说,老师的地位仅次于父亲。

收拾好书包朱德就跟着哥哥们上学去了,私塾里有十几名富家子弟,其中有些孩子看不起衣衫褴褛的朱德兄弟,经常欺负他们。

朱德的哥哥们在别人的冷嘲暗讽中忍耐了几个星期,最终,朱德实在是忍不住了,带着哥哥们将那些富家子弟打得落花流水,因为这件事,朱德兄弟挨了先生的批评,但那些富家子弟也得到了教训,老实了很多。

后来,仪陇闹旱灾,地里的庄稼都被晒死了,这使得本就贫穷的朱德一家更是雪上加霜,除夕之夜,地主派人逼租,家里的猪牛羊鸡鸭全被抓走了,粮食全部被挑走,还威胁他们连夜搬家,万般无奈之下,朱德一家人被迫骨肉分离,朱德被伯父送到了席家碥(biǎn)读私塾,一读就是9年。

图|朱德

私塾的先生席国珍年近50,为人刚正、思想开明,后来朱德家中交不起学费了,朱德便打算辍学回家,就在这个时候,席先生站了出来,免除了朱德所有的学费,还叫他来自己家里住,既帮助他学习,又照顾他生活。

朱德从席先生那里接触到了变法革新的维新思想,接触到了民主思想,为后续朱德参加革命打下了基础,席先生对朱德既有伯乐之恩也有养育之恩,朱德一生都十分感谢席先生。

懦弱无能的清政府签订了多个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消息传到仪陇后,席国珍愤怒不堪,他在课堂上痛斥清政府,席国珍强烈的爱国精神逐渐让朱德产生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朱德对国家大事、时局变化越来越感兴趣,他开始思考如何才能使我们这个偌大的民族摆脱外国列强的欺侮?

图|朱德(前排左一)与同学合影

当时,朱德的一个朋友带回了一本先进的数学书,只接触过四书五经的朱德十分好奇,他和席先生彻夜研究书中的科学内容,但始终是一知半解,但这足以在朱德心中埋下向往科学的种子。

在席家碥私塾学习的9年中,朱德得到了迅速成长,不仅打下了坚实的传统文化基础,还了解到了新思想,接触到了新文化,激发了朱德对大山外世界的思考,对革命产生了向往。

朱德23岁考入了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年就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11年出任讲武堂军事教官,后出任滇(diān)军旅长,参加了“反段”运动,1922年出任云南省警务处处长兼省会警察厅厅长。

这个从落后山区走出来的穷小子,很快就名扬四海了,但他志向并不在此,他一直在寻找一条救亡图存的道路,一条适合中国的道路。

图|朱德

“五四运动”爆发后,朱德逐渐对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产生了兴趣,他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并且接触到了中国共产党。在德国见到周恩来的那一刻,朱德如释重负,他终于找到了那条正确的道路,那条可以挽救中华民族于颓危的道路——无产阶级革命

1922年11月,朱德经周恩来、张申府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普通的无产阶级战士,他抛弃了此前积累的所有成就和威名,不顾一切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加入这场属于无产阶级的革命狂欢!

图|周恩来和朱德

二、离乡52年,自家人不识自家门

1960年,朱德回到了家乡仪陇,这是他参加革命后第一次回乡探亲,也是最后一次。离乡52年,朱德为革命、为人民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几次路过家乡,都没有停下脚步回来看看,一直拼搏在革命一线。

就连这次回乡,朱德都不是专门回来看望乡亲的,当时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朱德四处考察民情,这才来到了四川老家。

3月9日,朱德带着夫人康克清踩着明媚的春光回到了家乡,朱德的心情既兴奋又紧张,还伴随着几分沉重,天灾频发、民生艰难,明明革命已经胜利了,群众却还是吃不饱饭,朱德心里十分愧疚。

图|朱德和康克清

朱德一边看着窗外的风景,一边询问当地的情况,这么多年没回家,仪陇变化太大了,但朱德还能清楚地辨识出家乡的旧模样。

和毛泽东一样,朱德也不喜欢前呼后拥,搞什么排场,所以他特意安排过当地干部不要组织欢迎仪式,没想到汽车一进县城,街道两旁就站满了民众,还有敲锣打鼓的乐队演出,民众拉着红色的横幅欢迎朱德的回来。

朱德有些不高兴,怎么搞得这么兴师动众的,他询问县长这是不是他们组织的,县长听完这句话大呼冤枉,仪陇的老百姓听说朱德要回来,自发地来到街上组织了锣鼓队,做了横幅,欢迎朱德的回来。

图|朱德回乡

原来这都是仪陇乡亲们的一片热情,朱德推开车门下了车,不断地向周围的群众问好,大家七嘴八舌地和朱德交谈,朱德都一一回答了大家的问题。

随后,朱德又乘坐汽车前往了马鞍场,马鞍场才是朱德出生的地方,回乡自然要回马鞍场。

当天下午,朱德来到了马鞍中学,学校师生纷纷放下课本,跑出来和朱德问好,孩子们都没有见过朱德,但都是听着朱德的革命故事长大的,大家都对朱德充满了好奇,没想到出来一看,只看到一位身材魁梧、慈眉善目、穿着黄色半旧军装的慈祥老人,原来朱德是这个样子的,和农村里常见的老爷爷很像,但又多了几分轩昂和豪迈。

图|朱德(二排右四)和群众合影

在孩子们的簇拥下,朱德前往了食堂,他一边走一边询问大家的生活情况,在得知孩子们生活条件都很艰苦的时候,朱德紧紧地皱起了眉头,他严肃地对当地领导说:“娃娃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读书苦,费脑子,想尽一切办法使生活补助到位,太繁重的农支活动就不要让孩子们参加了!

当地领导同志纷纷点头,表示一定完成任务,让委员长放心。

准备晚饭的时候,朱德又特意嘱咐当地领导要一切从简,他不喝酒、不抽烟、不吃肉,“我是一个普通老兵,能吃上家乡的家常饭就很高兴了!”

当地领导非常清楚朱德的作风,当天的晚饭全都是青菜、鱼腥草、红薯什么的,非常朴素,朱德吃得很高兴,一边吃一边夸家乡的饭菜香。

图|朱德在群众中

朱德拿起了红薯,不剥皮就吃了下去,有人好奇地问他怎么不剥皮,朱德笑着说道:“过去一直是带皮吃的,丢了可惜。

其实当地的干部得知朱德要回来,早就准备好了四川腊肉,还从嘉陵江打了一条大团鱼,准备做一大桌子招待朱德,没想到朱德却不许他们这样铺张,只让准备一些素菜。

看着饭桌上清淡的菜色,朱德依旧十分感慨,即便是这样的一桌饭菜,中国依旧有很多老百姓吃不上啊,哪怕是北京的毛主席,也吃不上什么大鱼大肉,一样艰苦朴素。

在仪陇,朱德一共吃了三顿饭,饭桌上唯一的荤菜是一碗肉丸子,即便如此,康克清还是将肉丸子都挑给了同桌的干部吃。

其实朱德老总很爱吃肉,尤其爱吃家乡的腊肉,但是国家困难、民生艰难,在这种时刻,能省一点是一点,自己省一点,也许就有几个百姓能吃饱一点。

图|朱德与群众聊天

吃完晚饭,朱德没有休息,他叫来了县委、区委、公社、大队的干部开了一个会议,询问了当地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情况,又询问食堂办得怎样?每天吃多少的粮油……前前后后问了几十个问题,全都是关于当地群众生活的。

在了解了基础情况后,朱德叮嘱当地干部一定要多搞副业,充分利用起仪陇得天独厚的优势,搞好棉花、油料的生产,将改善老百姓生活当作头等大事,朱德还号召大家多种桑树、茶树、果树等,告诫当地干部一定要脚踏实地谋发展,遇事多和群众商量。

朱德一生传奇绚丽、辉煌灿烂,经历无数光辉时刻,但他的内心依旧是如此朴实,这种不忘初心的精神实在是太难得了。

图|朱德

当晚,朱德住在了马鞍中学,第二天一大早,朱德就拄着拐杖从寝室走到操场做操,朱德很喜欢体育运动,即便已经74岁了,做起早操来依旧很有力量,一招一式十分标准。

早餐朱德吃了一个馒头、一碟泡菜和一碗稀粥,随后在当地干部的陪同下离开了学校,开始巡视马鞍场。

在路上朱德遇到了堂弟朱代良,当天朱德穿着一身普通的制服、脚上是半新不旧的皮鞋,朱代良见他如此打扮,开玩笑地说道:“亏你还是个老总呢!怎么就穿这么一身回家!你穿得还不如县里的干部!

朱代良是个老实本分的农民,说话十分耿直,周围听他这么说都在给朱代良使眼色,朱德听完后也没有生气,只是笑着回答:“我这一身不是很好嘛!穿衣服不冷就行了,我朱德不求衣锦还乡,只愿国富民强!”

图|一身布衣的朱德(前排左一)

随后朱德又去乡亲们家里走了走,大家的衣食住行比起当年好了不少,但日子依旧十分艰难,朱德心里很难受,他长叹一口气说道:“我们国家现在还很穷,不能讲究吃呀,穿呀这些。”

在村子里走了一阵,朱德径直走入一户人家中,朱德对这户人家印象很深,小时候读书的时候经常把斗笠放在他家,给这家人添了不少麻烦,这么多年过去了,这座老房子依然屹立着。

白发苍苍的房东老太太盯着朱德看了很久,才认出眼前拄着拐杖的老人竟然是当年常来自己家的朱德,老太太激动地站起来,要给朱德鞠躬,朱德连忙扶住她,连声说道:“我怎么敢受你一拜呢?叫我朱德,朱德!

图|朱德

随后,朱德和老太太聊起了当年的事情,老太太聊着聊着就落下了眼泪,得知朱德要走的时候,老太太赶紧拉住朱德要留他在家里吃饭,朱德笑着劝道:“大姐,我现在还有工作,下次来你家吃饭,下次好不好?”

然而,这一走便是永别,朱德再也没有回过家乡……

之后,朱德和康克清走到了一座高大的砖瓦房前,工作人员立马热情地介绍这里就是朱老总小时候住过的屋子,朱德看了以后连连摆手,自己小时候何曾住得上这样好的房子呢?

当地的一名干部解释这房子是朱德寄钱回来以后盖的,所以朱德也没有见过。朱德仔细一思索,好像是有这么回事,自己在护国军当旅长的时候,确实给家里寄过钱,然后他一直没回来,自然就不知道新房子长什么样子。

想到这里,朱德笑着说道:“真是自家人不认识自家门了!

图|朱德故居

看着眼前坚固高大的砖瓦房,朱德感慨万分,要是小时候能住上这样的房子,除夕夜也就不至于被地主逼得骨肉分离,连夜搬家。

当地干部本想拿这所房子办个朱德的展览会,朱德听完连连摆手,让当地干部拿这所房子办个学校,让娃娃们读书多好。

图|朱德在家乡

三、不忘恩师,再来席家碥

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时期,朱德最不能忘记的就是恩师席国珍,席先生在当地德高望重,受人尊敬,由于两人都是“珍”字辈,所以在初见朱德的时候,席先生曾幽默地说:“我们既是师生,又是兄弟啊!

朱德一直久仰席先生大名,第一次见到席先生,朱德就深深鞠了一躬,表示席先生永远是他的老师,永远是他的长辈!

席国珍很欣赏善于动脑、吃苦耐劳的朱德,他给朱德起了个学名“玉阶”,希望朱德可以像白玉做的阶梯一样清清白白、步步高升。

图|青年朱德

朱德,字玉阶,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玉阶”这个字,朱德用了一辈子,不管遇到多少老师,身居何位,只要提起“玉阶”,朱德就会想起自己的恩师——席国珍。

席先生年老体弱,但依旧坚持站在讲台上给孩子们教课,朱德心疼席国珍生活困难,经常帮助老师挑水、打柴、种地。

村子里的水井离席国珍家很远,席国珍每次挑水都很困难,朱德可以帮先生一时,却帮不了一世,为了解决先生的吃水问题,朱德和同学们四处寻找,终于在私塾附近的一片竹林中发现了一片长满嫩草、湿漉漉的地方,他立马叫来几名学生,大家一起往下挖,结果还真的挖到了地下水,大家给席先生打了一口土水井。

朱德这下子真是帮了席先生的大忙,席国珍得知孩子们为自己打了一口井,激动得热泪盈眶。朱德和席国珍之间的师生情如山如海,朱德一生难忘,这次回到家乡,朱德自然也要到席先生家中来看看。

图|左一朱德

可惜52年过去,席国珍早已去世,朱德只见到了席国珍的后代,他和康克清询问了席国珍先生晚年的情况,得知席先生饱受土豪劣绅折磨压榨,最终含恨而死时,朱德感慨万分,不禁红了眼眶,像席国珍先生那样品行的人,不该落到如此结局!

随后,席国珍的后人邀请朱德留下来住几天,朱德拒绝了他们的邀请,只是留下了一张合影,朱德表示,既然照了相,就等于在他家住下了。

离开席先生家的时候,朱德回头望了几望,才不舍地离开了,席先生陪朱德走过青春岁月,在朱德心中埋下了知识和革命的种子,老师之恩犹如再造,朱德一步三回头,既是和先生告别,也是和自己的青春岁月告别。

图|前排右三为朱德

回去的路上,朱德感慨万分地对康克清及工作人员讲起了自己和席先生之间的故事,当年席先生帮自己免除了学费,去讲武堂求学的时候,席先生还掏了钱让朱德当作路费。

讲起当年的事情,朱德红了眼眶,他对工作人员说自己想去席国珍的坟前看看,工作人员都说太远了,朱德却坚持一定要去,此次还乡,是一定要去探望席先生的。

之后,朱德又去探望了自己的另一位老师刘寿川,这次见面成为了师生二人的最后一次见面,1962年刘寿川就因重病不治与世长辞,朱德知道后特意致电慰问,送去了花圈,还亲自提笔写下了墓碑文,哀悼老师的离开。

图|朱德

美丽的巴蜀风情养育了朱德,不论走到哪里,朱德一直都记着自己的家乡,记着恩师,记着曾经在人生之路上帮助过自己的人,阔别家乡52年,朱德不是不想回家,只是他肩上背负着更为沉重的责任,那就是国家和人民!

二十三岁着戎装,七十四岁访故乡”,朱德对家乡的热爱,如滔滔江水一般连绵不绝……

(0)

相关推荐

  • 【诗词】谒朱德元帅铜像(外三首)‖ 叶源洪

    谒朱德元帅铜像 (外三首) 叶源洪 1991年11月22日,在朱德的故乡--四川省仪陇县城隆重举行了"朱德元帅铜像揭幕式".1991年12月1日,又在朱德诞辰105周年之际,召开了 ...

  • 披露:新中国元帅们的最后遗言

    近代以来,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无数革命英雄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惜,新中国成立后,曾为家国作出巨大贡献的革命元勋们也成为了深受人尊敬的新中国元帅,他们有的依然奋斗在部队中,戎马倥偬,有的转战其他 ...

  • 茂芝会议概述

    (作者  刘汤明)       1927年10月5日凌晨,朱德率领部分南昌起义军经九村.到二祠,刘金丹和詹前锋.余登仁率领十多位农军到西岩山啦风凹迎接朱德起义军.朱德在下祠堂(孝思堂)听取了饶平县委书 ...

  • 十大元帅九个参加过长征,陈毅为什么评为元帅?

    2021-05-12 20:22:54· #闪亮的坐标#长征是一部史诗,老红军绝大多数都参加过长征,一说都是长征干部,走过长征的人,大家都非常尊重,没有参加过长征的基本上都是三八式干部了,即抗战开始后 ...

  • 家乡年味㉑南充:吃客家水席 享团圆美满

    南充市 仪陇 县是客家人聚居地,每逢春节等重要节日,聚居在仪陇的 客家人 都会相约一起,做一桌美味的客家水席,寓意团圆美满. 独具特色的仪陇客家"水席",通过仪陇客家厨师口口相传得 ...

  • 开国将帅和他们的老师(一)

    尹烁勋 尹高朝 朱德的老师青年张澜 蒙师的启迪 --朱德和席聘三 农家子弟 踏进学堂 1960年3月,春光明媚,鸟语花香. 年逾古稀的朱德,回到了他阔别60载的故乡--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 朱德故里- ...

  • 散文||南充 南充

    南充  南充 赵建平||河北 南充,是一座闻着向往.居者愉悦.来者依恋的城市.我七年前去过一次,至今仍回味无穷. "中国果城"--南充,南依大巴山,怀拥嘉陵江,这里有嘉陵江最柔美的 ...

  • 仪陇,那片生长奇迹的土地

    仪陇,那片生长奇迹的土地 朱德故居 四月,在仪陇,在朱德旧居,两天的行程悠忽而去.马鞍.金城.新政一个个看似普通实则非凡的地名成为闪过眼前最亮眼的词汇,那雕刻在金城山崖上的巨大"德" ...

  • 朱德保留南昌起义的火种——《中流击水》|朱德|南昌起义|革命|中流击水|三河坝|起义

    <中流击水>中的宋佳伦扮演的老同志朱德,一直是我很喜欢的一位同志. 他革命目的明确,革命态度朴实,革命意志坚定.他说,为了解救中国的劳苦大众,我只跟着革命走,革命需要我流血,那我就流血,革 ...

  • 最美中国-四川南充仪陇红色风景区

    或许和仪陇的缘分到了,我竟然会在四川最热的时候来到仪陇. 从南充到仪陇有130多公里,开车大约要2小时. 穿过两边都是枇杷树的山路,我们下榻于川贝院子,一个又像宾馆又像民俗的酒店,酒店的早餐不错,就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