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英书法:兰堂论书摘录
王文英,号兰堂、双清山馆主人。书法家、画家、散文作家。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曾进修于国家画院。
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特聘教授、书法篆刻院研究员。中国书协会员、妇女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昌平区书协名誉主席。国际书协常务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北京美协会员。九三学社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副秘书长。
书画作品曾数十次参加国内外重大展览,并多次获奖;多次举办个展和联展。作品被海内外众多博物馆、纪念馆和个人收藏。书画创作的同时笔耕不辍,发表书画评论、散文、随笔、人物传记、诗词等百万字,多次获得征文奖。入选《中国书法报》遴选“2016当代十大女性书法家”,散文作品《写意的宋朝》荣获第七届冰心散文奖。
出版有《五分钟读懂一幅书法作品》《北窗夜话·兰堂王文英散文随笔》《北窗夜话·兰堂品读》《青少年书法早成》《中国书法家协会考级理论辅导教材》《书法篆刻师资培训》以及多部书画作品集。诗词收入《现代古诗三百首》《古今妙词一百首》。
(图为王文英楷书《和戴伯闇诗卷》团扇)
【王文英:兰堂论书摘录】
我想,作为书法人,重要的是要沉下心来,读书写字,耕耘砚田,外面的世界再大、再精彩,那也是别人的故事。特别是今天的我们背负着曾经的辉煌,也背负着曾经的文化断裂,面对古老而独立于世界的书法艺术,我们的责任还真的不小。或许,书法艺术在今天传承比创新更重要,当然,作为今人,创新更是给古老的艺术注入新的生命力的壮举。
真正的艺术批评是指有独立思考、有判断评价的一种写作活动,它的主观性大于客观性,体现了写作者个人的强烈个性和态度。越是具有独立态度和观点的批评,越是具有批评的价值和可读性。而现实的状况却是,一边是创作者市场培育的需要,一边是批评家的自说自话,创作与批评就像两条道上跑的车,各不相干。市场衍生了需求,需求刺激了书法创作,创作需要鼓吹。书法批评家要么沦为创作者的鼓吹手,要么背离创作现实而自说自话。
在我看来真正好的书法作品,首先是能打动人,表现的是真性情,像流水一样自然和谐,天真烂漫,而不是忸怩作态,无病呻吟。其次才是点画的趣味性,还有质感,最后才是对整体风格的把握。总而言之,一句话,书法是创作者用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对美进行的阐释。有人说书法是修行,但又何尝不是放生呢?在书法中,能够感受到生命的律动、自然的节拍,没有俗世的杂念,纯粹,岁月静好。
一件艺术品,直接反映的是创作者的内心世界,就像前人总结的“画如其人”“字如其人”,是创作者的审美理想、审美意识、审美情趣,还有文化修养、价值取向的外化。所以,一个艺术家是不是认真地做人为艺;一件艺术品,创作者用没用心,明眼人一看就知道。
在今天,能让欣赏的人停下匆忙的脚步,放下手中的活计,安静下来,享受到美好,抽离凡尘俗务,找回自己的初心,这样的艺术作品,就是好作品,无论书法、绘画,还是其他的什么。如果说,艺术有社会功用的话,这就是。
(图为王文英草书张耒诗《夜坐·庭户无人秋月明》、高适诗《咏史·尚有绨袍赠》)
【名家集评】
王文英书法艺术集评
>薛夫彬:文英的书风爽健中有一种文气在,这与她工作在九三学社这样一个云集了大批文化、学术界精英的团体不无关系,徜徉其间,耳濡目染,薰浸与陶冶,自然对她文采与书格的养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我见其平时的文字或每次活动时不多的发言中,所涉及的内容,多是对于文化或书法的思考,心诚意切,谈吐颇有见地。可见环境对一个人气质修养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当然,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自我的审美追求与价值取向。不然,神圣的艺术殿堂中,何以会有那么多令人扼腕的丑陋与庸俗堂而皇之地表演而无从禁绝呢。
>王冬龄:王文英的作品用笔沉稳而干净,虽然是作草书但无浮躁之气,在其使转映带中透出灵性。她取法甚广,特别是对怀素《自叙帖》、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及黄道周、王铎尤为注力。王文英很善于在临帖中借鉴古人,但又能体现自己的笔性和理解,如临怀素加强了点画的提按;临黄庭坚去其抖擞之笔,而更加厚重;临黄道周强调其雅洁,如冰心玉壶;临王铎强调其纵逸,如飞鸟惊蛇。至于其创作,则天真烂漫,纵逸多姿,十分可贵。
>张稼人:文英的书法作品,在书法艺术界如此受专家及爱好者青睐,与她渐渐形成的行草书创作的风格有关。我观其作品,表现出了一种形式相异而用笔、结字、行气内在统一的特点,这是作者在艺术上由模仿升华到创新自立的标志。约而言之,有三点值得注意:其一,用笔变化多端,无拘无束,功底扎实。其二,去造作,戒矫饰,率真自然。其三,避乖张,破局促,会于“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