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浩丨永不褪色的三角邮戳
“身披着塞外的朝霞,脚踏着北疆的大地,肩负着神圣的使命,胸怀着革命的理想,睁大警惕的眼睛,握紧闪亮的钢枪,我们日夜守卫在脑包山上”……每年的战友聚会,大家都会唱起我们部队当年的那首师歌,嘹亮的军歌便又把我们带到了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
前不久战友们“八一”聚会,回到家我整理书房的时候,又翻到了当年在部队伍的那些“义务兵免费信件”, 突然间产生了想写点什么的冲动,那就从这枚鲜艳的三角邮戳说起吧。
在我书房的一个抽屉中收藏着一沓厚厚的信件,让我视若珍宝。这些信件除了部分家书和亲朋好友的来信,还有很多战友之间的来信,很多信件的信封上都盖着一枚鲜红的“义务兵免费信件”三角邮戳,见证了我曾经历且终生难忘的那段军旅生涯。
每封信件都是一段不平常的往事,每张信筏都有一个尘封的故事。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虽几经辗转,我却依然保存着这些当年的信件,许多信件已开始发黄,但信封右上角的那枚三角邮戳却依然鲜艳夺目、历久弥新。
虽然并不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时期,但处在那个信息技术不是十分发达、手机和网络还远没有普及、民众生活水平相对较低的年代,信件对每一名干部战士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驻地深处大山、远离城市、交通不便,家书带给自己的慰藉和动力是没有穿过军装的人所无法体会得到的。
那种遇到大雪封山,数月、甚至半年见不到家信,通讯员突然在紧张的训练和工作当中,把家信送到自己面前,兴奋和幸福顿时充满全身每一个细胞,以至睡觉的时候都要压在枕头下枕着才能入眠的感觉让人至今不能忘怀。
“浩儿,入了党你就是党的人了,要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争取更大的进步,家中甚好,勿念!”同样穿过军装、有着几十年党龄的父亲,在信中对用不多的话语对自己的儿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来信收到,阅后心里十分高兴,近几年你进步很快,年龄虽小,工作却小有成效,实为家人长了脸(方言),为人民解放军这个大学校争了光,望再接再厉向高峰攀登……”这是当时在县委工作的一位堂哥得知我在部队荣立三等功后,给自己的一封回信,字里行间包含着兄长殷切的期望的热情的鼓励。
“亲爱的弟弟,我认为你是一位思想好、学习好、工作好的解放军战士,我觉得你有出息,坚信你在革命军队这个大家庭里能够发出自已的光和热”。19岁的我不知道那算不算是一种爱情,因为在火车上给一位老大爷让座,而意外结识了驻地临近一个县城比自己大一岁的“姐姐”。于是除了时不时收到“姐姐”寄的来信外,中秋、国庆等重要节日,还会收到一包包的糖果花生和“姐姐”亲手制作的特色月饼等新鲜食品。每当此时,大家都会开玩笑地说,“小李,你的‘姐姐’又寄来好吃的了,大家别愣着呀”。于是东西被大家一抢而光。时至今日,好多战友仍记忆犹新,每每在一起还常谈及此事……
由于在部队表现突出,爱好写作的我后来被上级调到了司令部机关工作,有了更多可以由自己支配的时间,写信便更成为了我工作、生活之余的一项重要内容。现如今,人们已经很少用纸写信了,但我却对那些盖有三角邮戳的信件情有独钟。在我的心里,每一页纸都是那样的厚重,每一行字都包含深情。它寄托了我太多的情感,给了我太多温馨的回忆。
放下枪杆子,却从没有离开笔杆子。脱掉军装,来到铁路工作的我仍坚持写作、笔耕不缀,作为一名党群部门专门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排头兵”,自己的文字作品持续不断在各类媒体上变成了铅字,激励着我在工作中不断进步,也许皆是得益于当年这枚盖着“义务兵免费信件”的三角邮戳吧……
作 者 简 介
作者简介:李军浩,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公司作家协会会员、“大豫出书网”特约作者、焦作车辆段党委办公室宣传干事,长期从事宣传工作,在《今日头条》、《中国青年网》及《人民铁道报》、《中原铁道报》、《郑铁政工》、《实践与探索》等不同媒体发表各类体裁的文章千余篇。
声明:由于后台小程序赞赏功能有变化,文章的赞赏暂时发放给袁海英,但赞赏金还按投稿须知发给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