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审题习惯

只有学生养成良好审题习惯才能真正提高解题能力,更是学好数学必须具备的一项技能,那么如何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审题习惯呢?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数学教学策略。

1.概念不清,理解偏差

现行教材对很多数学概念都比较形象地描述,学生表面上很快地理解了,但在做题的时候还是发现学生对概念理解不清的情况。死记硬背对小学生来说比理解要简单得多,所以,由于概念不清导致的审题偏差是最难解决的问题。

2.抓不住关键词,无所适从

在解决问题中,特别是题目数据较多,题目比较长的情况下,很多学生就觉得眼前一花,手忙脚乱,无从下手。

3.盲目答题,未审题先下笔――不良的审题习惯

有的的学生在拿到题后往往马上下笔,而未能仔细地读题,分析题意,所以解题也带有很强的盲目性,这就是学生缺乏良好的审题习惯,有时候在班级里表现为普遍的现象。

4.定势思维,受信息干扰

到了初中学段,学生已经接触了较多的题目,特别在专题练习时往往出现一种类型的题目反复训练的情况。这从某种程度上使得学生对题目形成了“定势思维”。定势思维使用不得当导致的错误是较为严重的,因为这种情况是学生最容易放松警惕也是最难检查出错误的。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在审题时,要求学生读懂题意,一定要以细致、细心为前提。匆忙而草率地读题,对题意的领悟只能是一知半解,这不利于问题的正确解答,也不利于学生科学的审题习惯的培养。

1. 细致读题,避免疏漏。学生在读题的时候,往往由于疏忽而会不经意地丢弃题目中所提供的信息,有时候也会造成误读,即接受了某些错误的信息。这样,由于“缺少”条件或错误地利用了条件而无法进行解答或进行了错误的解答。

产生读题疏漏的原因,主要就是读题不细致。改变这种不良习惯,关键在于教师的正确指导:

(1)指导学生读懂句子。读题时要注重培养语感,要正确地进行断句以把握好句子的停顿,这有利于对题意的理解。尤其要认真分析题目中的重点词语,明确其中的知识概念。如,有这样一个问题――“判断正误:任何自然数的倒数都是真分数( )”,在指导学生读题时,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读题领会“自然数”、“倒数”、“真分数”等概念,再引导学生选取特殊的自然数“0”、“1”,以做最后的判别――在有倒数的自然数中,1的倒数是1,1是整数,整数不属于分数,所以原题的说法是错误的。

(2)指导学生避免误读。教学时,教师可以例举常见的读题错误,提醒学生引起注意。如,注意“增加了”与“增加到”、“下降了”与“下降到”、“去除”与“除以”、“多1/4”与“多1/4米”等的一字之差。再如,注意不要把数字条件读错、注意计算题的算式中有无括号等等,以免造成误读。

(3)指导学生避免漏读。漏读即在读题时漏掉已知条件,如有的数学题“图文并茂”,而有的已知条件恰好“隐藏”在题图中,所以要指导学生细心观察,以免漏掉已知条件。

2. 细心读题,读中有速。读题时,要在保证无误、无疏漏的前提下,加快读题的速度,以提高解题效率。这样,既加快了学生快速反应的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3

仔细审题,明白题意

第一步骤,训练学生先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读题的指导,要求学生在读题时像老师一样,把句子读连贯、读完整,把各种语气读出来,努力读出问题的情境;然后采取抽学生自己读、接着分组读、全班集体读等多种形式的读题训练;再开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读题竞赛活动,激发学生读题的兴趣。当大部分同学都达到能够完整通顺地准确读题的要求时,教师再开展第二步骤的训练。

第二步骤,训练学生独立朗读,而且要培养学生每道题至少读三遍的习惯。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动作连续重复90天,就可以形成稳定的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需要读题,一定至少要求学生读三遍,以此来强化培养学生反复读题的习惯。但单一、反复地读题难免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从而产生懈怠的情绪,所以,教师需采用各种读法相间的方式来进行读题的训练;并让学生在读题的过程中进行相互评价,让他们感到读题是一件很开心的事,以此激励学生反复读题;更重要的还要从思想上让学生认识到熟读题目的重要性,时常出些“陷阱题”“刺激”学生,以此培养学生熟读题目的自觉性。

第三步骤,训练学生养成默读题目,并能自觉地边读边想的良好习惯。这一阶段的训练难度比较大,首先,它必须是在前两个阶段的训练达到一定的成效后才能展开。而且,这一阶段的训练也只是起点,它还将要贯穿于往后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完善发展。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要求其默读题目并不难办到,但要培养其反复地默读,并能自觉地边读边想的习惯,就必须在训练开始给学生明确的要求,令其在完成要求的反复训练中,逐渐达到目标。教师要求学生一读题目,建立表象;二读题目,明确问题;三读题目,找出关键,并作记号。起初,学生们很难找到关键的字词句,甚至有人不知道从何找起,这就要依靠老师的启发、小组交流等方式来助一臂之力,而这种帮助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须要有相当长的时间来强化训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