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论写作:运思·蕴含

古人论写作:运思·蕴含

●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诗人必须轻视身外之物,用理智对待和主宰它们,但又必须重视身外之物,用感情看待和拥抱它们,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酒肠宽似海,诗胆大于天。

唐·刘叉《自问》指出创作诗歌要敢于就物发端、借景抒情,发人所不敢发,抒人所难能抒。

●八垓可接于咫步,万象无逃于寸眸。

《文苑英华·唐任公叔通天台赋》八垓:八极之地。寸眸:眼睛。

●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

宋·苏轼《答谢孝廉书》探求和描述事物的奥妙象捕风捉影一样困难。

●工夫深处独心知。

宋·陆游《夜吟》工夫历经磨练达到精深之处,只有自己内心才能体验得到。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作者对生活必须情深意浓,从事物中体验出至情和得其神理。

●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形容作者构思时驾驭题材舒卷自如,表达时吐辞属句掷地有声。

●饮似长鲸快吸川,思如渴骥勇奔泉。

宋·陆游《吊李翰林》形容文思的涌起极为汪洋恣肆、风姿飘逸。

●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创作的构思活动的道理十分微妙,此时神气与事物交游沟通。

●天马行空而步骤不凡。

元·刘廷振《萨天锡诗集序》天马行空:喻才思敏捷,本领高强。不凡:超群绝伦,不同凡响。

●储思必深,摛辞必高。

唐·孙樵《与王霖秀才书》储:蕴蓄。   :铺陈。

●笔能著文,则心能谋论。

汉·王充《论衡·超奇》谋论:构想论述。

●眼不高,不能越众;气不充,不能作势;胆不大,不能驰骋;心不死,不能入木。

清·黄子云《野鸿诗的》见识不高,不能超过众人;气魄不足,不能作成态势;胆量不大,不能纵横驰骋;心志不专一,不能写得入木三分。

●文之思,其神远矣。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文章的凝想构思,其出神入化之境是深邃奇远的。

●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

清·王夫之《姜斋诗话》蕴含情感而能通达事理,临遇景物而萌生心思,体验事物而把握神韵。

●流水行云才思,光风霁月精神。

宋·洪咨夔《平齐词》才思象流水行云般畅顺自然。潇洒飘逸,精神似光风霁月般高雅淡远,纯真婉丽。

●推天地于一物,横四海于寸心。

南朝·宋·谢灵运《入道至人赋》推:推求,探究。横:横渡,横放。

●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

唐·刘禹锡《董氏武陵集序》片言:约少的言辞。坐驰:坐案运笔驰写。役:驱使。万里:广袤的景象。

●虽远在百荒之外,近在眉捷之内。

《列子·仲尼》百荒:很远的荒地。捷:即睫。

●旁观未必穷神妙,乃是天机贯胸臆 。

宋·黄庭坚《观刘永年团练画角鹰》穷:穷尽,极尽欣赏。天机:人的天赋灵机,即灵感神韵。

●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方寸:心。义: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理、义近在眼前,却要历经遥远的艰苦的求索和思辨才能得到。

●古人文章似不经意,而未落笔之先必经营惨澹。

清·吴行旋《初月楼古文绪论》不经意:不经心用意。惨澹:苦心经营。

●诗之不工,只是不精思耳。不思而作,虽多亦奚以为?

宋·姜夔《姜氏诗说》工:细致巧妙。奚以:何以。

●是以附辞会义,务总纲领,驱万途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

南朝·梁·齐勰《文心雕龙·附会》这样就必须比附言辞而领会其含义,务必总括其纲要主旨,驱使各种整理使之同归于一定的道理,澄正各种思虑使之趋于一致。

●驰骛乎兼容并包,而勤思乎参天贰地。

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驰骛《奔赴。兼容并包:容纳包括各个方面或各种事物。参天贰地:直向上天,忽又下落与其相反的大地。喻思虑之勤。

●更觉良工心独苦。

唐·杜甫《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良工:精良工巧。心:用心,构思。苦:良苦。

●剩水残舟惨淡间。

宋·惠洪《冷斋夜话》卷三  剩水残舟的绘画创作来自于苦心的构思之中。

●花余歌舞欢娱外,诗在经营惨淡中。

宋·辛弃疾《鹧鸪天》赏花是在歌舞欢乐之外,而作诗却在艰苦创作之中。

●意匠惨淡经营中。

唐·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意匠:工于构思造意者。

●学以积勤而成,文以精思而工。

宋·刘克庄《山名别集序》学问由勤奋积累而成功,文章因精妙构思而工巧。

●凡不得意文,皆思路不开时所作。

清·俞琬纶《答友人书》

●小说者纵横四海,驰骋百家。

宋·罗烨《醉翁谈录·小说引子》小说:古时小说包括神话传说、街谈巷语、志怪志人、传奇讲史以及话本小说、章回小说等。小说题材范围极为广阔,无所不包。

●诗有恒裁,思无定位。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恒:长久。裁:体裁。思:构思造意。定位:固定不变的位置。

●游寸心于千古,收八埏于一掬。

明·袁黄《诗赋》八埏 :边远之地。一掬:双手一下子捧起。

●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

南朝·梁·钟嵘《咏怀》八荒:八方荒远之地。言辞平近在众人耳目之内,而文情志趣却寄托到荒忽极远之地,即言近情远。

●周游八极,万里一息。

《汉书·王襄传》八极:古代认为“天地之间,九洲八极”八极指最边远的地方。

●独留巧思传千古。

唐·李商隐《奉同诸公题河中任中丞新创河亭四韵之作》

●当夫运思落笔时,觉心手间勃勃欲发之势,便是机神初到之候。

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山水论取势》机神:心机神韵。候:征候。

●古人长卷,皆不轻作,必经年累月而后告成。

清·王原祁《访设色大庇长卷》长卷:长篇臣制。轻作:轻易动笔制作。

●意在笔先,神余言外。

清·陈延焯《白雨斋词话》意:主旨,意味。神:心思神韵。余:饱足而多余。

●善悟者,观庭中一树,便可想象千林;对盆中一拳,亦即度知五岳。

清·汤贻纷《画筌析览》善悟:善于思考领会。一拳:一拳头大的景物。度知:推测而知晓。五岳:中国五大名山泰山、衡山、华山、恒山、嵩山的总称。

●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也,化机也。

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理语:含有道理、哲理的语言。诗境:诗歌的境界。

●思之愈精,则造语愈深也。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八  构思越精微,措词就越显得含意深刻。

●得心应手,意到便成。

宋·沈括《梦溪笔谈·书画》得心应手:心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写,喻技艺纯熟,达到心手相应的地步。意:构思造意。

●言出为论,下笔成章。

《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论:论述,见解。章:文章。

●无主意便无剪裁。

清·林纾《春觉斋论文·论文十六忌》主意:作者构思创意的旨趣。

●头绪忌繁。

清·李渔《闲情偶寄·减头绪》头绪:指事物的条理,喻构思的主旨和思路。繁:繁杂纷纭。

●造化入笔端,笔端夺造化。

清·唐岱《绘事发微》经过创造化育的构思后才进入写作,而在写作中又深入地精筛细滤从而进一步超过创造化育之功。亦指来自自然,超过自然。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晋·陆机《文赋》把天地包络笼罩在生动的形象之中,将经过提炼剪裁的万物从笔端表现出来。

●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

唐·张祜《题王右丞山水障二首》咫尺:近,范围小。作品的精华都在笔尖上流露出来,看来似是近在眼前的小范围之内,但是作者所费的工巧的心思却是艰难的。

●文之作也,必得之于心而成于言。

宋·孙复《答张洞书》心:心思。言:言辞。文章的运作,必定是作者从苦心构思中获得题旨,而由言辞表现来完成。

●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露还藏。

明·陆时雍《诗镜总论》言情:倾吐情感。深浅:程度适宜。藏:蕴含。

●欲为平易近人诗,下笔深情不自持。

清·龚自珍《杂诗》本来要写平易近人的诗,但是一下笔深深的情感就激荡翻澜而难于自行控制。

●情之所到,诗无不至;诗之所至,情以之至。

清·王夫之《古诗评选》心动情发,诗就会写得到家;而诗写到家了,情感就会得到充分的表达。

●诗外有诗,方是好诗;词外有词,方是好词。

清·陈延焯《白雨斋词话》在词句之外使人品味出言外有言,意中增意,这样的诗词才是好作品。

●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使人读者,望表而知里。

唐·刘知几《史通·叙事》旨:旨意,宗旨。义:义理,含义。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周易·系辞上》著述 不须把话说尽,言辞也不须把意思都讲完。即要有所蕴含,留有回味的余地。

●语高而旨深。

唐·韩愈《答陈商书》高:高妙,高雅。深:深远,深奥。

●求之言语之外,而得其所不言之意。

明·方孝儒《医原》要追求言语之外的蕴含,从而得到没有说出来的意趣。

●深衷浅貌,短语长情。

明·陆时雍《诗镜总论》衷:内心,真情。貌:外貌。

●得之于心而应于心,口不能言。

《庄子·天道》从心灵那里得到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应,口头是不能表达的。

●得之于心,应之于心。

宋·苏轼《赠南屏谦师诗序》作品是手写成的,而感应它的是内心。

●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

清·刘大櫆《论文偶记》意会:用心思领悟会意。言传:用言辞表达传扬。

●文易尽而意有余。

南朝·梁·钟嵘《诗品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