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游孤石峪
文图均为原创
雨游孤石峪
周六阴天,是夏季游山的好日子,于是慕名前去石门寨镇孤石峪村。孤石峪距市区20公里,沿秦青路转祖山线可达。行进在新修的道路上,一路坦途,四面风光,车子还没开过瘾,目的地就已到达。
孤石峪因村头一尊高约10米的孤石颇似一位披着银纱的少女而得名。时值仲夏,整个村子掩映在一片绿色之中,村街两旁翠嫩的香椿蓬蓬勃勃,偶有一两株野生樱桃,水灵灵、亮晶晶的果实挂满枝叶间,像一颗颗圆润的红玛瑙。穿过村子,可见村北山上耸立着五座山峰,曰五峰山,主峰高大,其余四峰较小,峰顶绿树覆盖,远看如含苞待放的花蕾,相互簇拥,共生共美。据《临榆县志》记载,五峰山林木茂盛,祥云环绕,曾建有水阴寺,该寺虽已不复存在,但有石碑、石磨等可供考证。近几年在原址重修五峰寺,规模虽然不大,但依山势而建,看上去蔚为壮观。
最早知道孤石峪,源于驴友的游记,说村西有10余公里的峡谷适合穿越,因此备受驴友青睐,甚至有网友誉孤石峪为“北方小黄山”。我们是游山而来,自然过寺门而不入,直奔谷口而去。过五峰寺再往西,行约300米就是溪谷入口,直行较大的峡谷曰大偏、往北较小的峡谷曰小偏,按驴友的说法,自大、小偏均可通往山顶韭菜地。韭菜地是一片高山草甸,据说因上面有很多野生韭菜而得名,其上原有古长城,年久风化,已不见城墙,仅残存一座敌楼傲然屹立。
看天色阴沉,考虑下起雨来的安全问题,我们选择了小偏。小偏入口处,两山巨石对峙,状若山门,数块大小、形状不一的石头堆积谷口,形似影壁。手脚并用,顺着石头边缘攀过去,就到了无尽的乱石海。随山洪而下的石块胡乱堆在谷底,大的如磨盘,小的如拳头,有的棱角分明、突兀而立;有的被经年流水打磨得光滑平圆。虽是乱石海,但并不难走,因为大石较多,很容易找到下脚地儿,石块互相叠加挤压,也早已形成坚硬牢固的组合。
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孤石峪的峡谷溪水潺潺,常年不竭。此时雨季未到,溪谷中的水流时断时续,看得见的细流淙淙,聚在因高低落差形成的平台处成为浅潭;看不见的隐在砂石下,俯身能听见细微的水流声。在蜿蜒曲折的谷中前行,时而缓步慢进于砂石间,时而跳来跃去于大石上,随着海拔渐高,景色愈加秀美。两侧的峰,或陡立、或挺拔,有的如斧砍刀劈,壁立千仞;有的似天神之手长时间把玩过的文玩,光滑圆润,形态各异。谷中植被丰茂,树木浓荫蔽日,远望如绿色长廊,人行其间,移步易景,宛若画中游。
生命力旺盛的爬山虎,在石缝中钻出,攀援着石头借势而上,如字、如画、如微瀑;黄的、白的、粉的夏花点缀在无边葱绿中,平添了几多靓丽;红艳艳的野果状若缩小版的草莓,尝一口酸酸甜甜。游兴正浓时,突然淅淅沥沥下起雨来,虽然也担心雨大了会有引发洪水的危险,但有美景仙境招引,还是舍不得折返,直至被一处较深的潭水阻住去路。此处山崖夹持,两边巨石突怒骄横,中宽不足两米,潭中横斜一根枯树,如果是晴好天气,攀一侧崖石、踩水中枯木还有可能过去,但现在雨水让石上苔藓湿滑不堪,况且也不知枯木是否经得住人,犹豫再三,终未有勇气尝试。
没看到传说中的韭菜地,心有不甘,回到谷口,正遇一拨人从大偏下来,说那边的山路并不难走。刚好此时雨渐停歇,就又向着大偏进发。循着户外留下的红布条路标一路攀高,时而走在布满乱石的谷底,时而又拐向隐于林间的山道。雨后的大石有些湿滑,要小心翼翼地踩实站稳,行进的速度自然慢了不少;砂石吸水,山路倒不泥泞,但藤蔓缠绕,野草过膝,很多地方需手拨脚踩方可取道。
云雾散开复聚拢,雨又不紧不慢地下起来,浓重的水汽很快弄湿了全身,但山景更显神秘美幽。一座座奇石峻峰随山道婉转忽远忽近,或孤石耸立,如巨笋初生;或群峰连绵,如画屏徐开。笼罩在云雾中的一切变幻莫测,远山林壑叠翠,莽莽苍苍,重甸甸的乌云一团团高悬山巅;近处芳草青碧,翠林如海,轻渺渺的纱雾一缕缕缭绕身边。山道沿峡谷逶迤,靠近峡谷的一边时有巨石凸起,形成一个个天然观景平台。
立于飞石之上,头顶是苍黛凝重的天空,微微细雨轻拂脸颊;脚下是深不可测的谷底,淙淙溪流激荡心扉。此刻,世间的纷纷扰扰早已了无踪影,只剩下一个“静”。走走停停近两个小时,韭菜地依然不见踪影,眼看着雨越下越急,时针也指向下午一点多,亟需能量补充,更主要是为了安全起见,我们这才恋恋不舍地原路回返。
雨游孤石峪,虽然被淋了个透湿,但收获了孤石峪的山村之美、溪水之幽、峰石之奇、花木之秀、峡谷之险,绝对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