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影·苏轼》原文与赏析

作者状物绘景之巧,与赏花爱花之乐,构成了这首作品含有傻气的情趣。诗中没有出现一个“花”字,也没有出现一个“影”字,却处处写花,笔笔绘影,体现了诗人状物绘景的高度艺术技巧。“重重叠叠上瑶台”,写花之繁茂、影之浓密。“瑶台”是装饰华丽、结构精巧的楼台,此处特指小楼的台阶、回廊、阳台等处。诗人住房的四面八方到处是花影,可见诗人生活在鲜花之中;诗人对这一生活环境的自述,透露了诗人喜花爱花的特殊兴趣。“几度呼童扫不开”,落实诗题中的“影”字。由于是花影而非花瓣,因此,扫不走、抹不掉。若不用“扫不开”来将“影”字坐实,“重重叠叠上瑶台”的就不一定是花影——可以是一丛丛鲜花,也可以指又多又密的落地花瓣。本来,花影是无须打扫、也无法打扫的,可是,诗人却“几度呼童”去打扫,真是老得糊涂了!诗人之傻,于此可见。我们可以想象,那个调皮的小书童应声拿起笤帚走向花影时,也许正捂着嘴巴暗笑呢!最后两句写花影之可爱。太阳当空时,花影投落在楼台上;太阳下山后,花影自然也就消失,故云“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是说月亮升起后,月光又照出了花的影子。用“刚”与“却”相关联,表示转换速度之快,花影消失的时间极短。在诗人的笔下,花影就象一个淘气可爱的小姑娘,刚从那边躲起,立即又从这边跳出。从诗句的字里行间,我们感觉到诗人对花影似乎有一点烦、有一点恼。你看,要扫,扫不开它;刚刚走开,转眼间又溜了出来……几乎整天不停地缠着诗人又玩又闹,不是令人烦够了吧?但是,诗人的这种“烦恼”,正源于诗人的快乐,是诗人自得、满足和喜悦之情溢出于胸的另一种心态表现形式。花影之于诗人,是年轻夫妇掌中顽皮的小儿,是祖父母膝下欢闹的长孙。

花影

  宋代: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却教 一作:又教)

  译文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注释

  1、重重迭迭: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很浓厚。

  2、瑶台:华贵的亭台。

  3、几度:几次。

  4、童:男仆。这两句说,亭台上的花影太厚了,几次叫仆人扫都扫不掉。

  5、收拾去:指日落时花影消失,好像被太阳收拾走了。

  6、教:让。

  7、送将来:指花影重新在月光下出现,好像是月亮送来的。将,语气助词,用于动词之后。这两句说,太阳落了,花影刚刚消失,明月升起,它又随着月光出现了。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借吟咏花影,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这首诗自始至终着眼于一个“变”字,写影的变化中表现出光的.变化,写光的变化中表现出影的变化。第一句中“上瑶台”,这是写影的动,隐含着光的动。为什么用“上”,不用“下”,因为红日逐渐西沉了。第二句“扫不开”写影的不动,间接地表现了光的不动。光不动影亦不动,所以凭你横扫竖扫总是“扫不开”的。三四两句,一“收”一“送”是写光的变化,由此引出一“去”一“来”影的变化。花影本是静态的,作者抓住了光与影的相互关系,着力表现了花影动与静,去与来的变化,从而使诗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动态美。

  写光的变化,写花影的变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传达作者内心的感情变化。“上瑶台”写花影移动,已含有鄙视花影之意;“扫不开”写花影难除,更明现憎恶花影之情;“收拾去”写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送将来”写花影再现,又发无奈之叹。作者巧妙地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的倏忽变化之中,使诗作具有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

  有人评论说:“上瑶台”比喻小人在高位当权;“扫不开”比喻正直之臣屡次上书揭露也无济于事;三四两句以太阳刚落,花影消失,明月东升,花影重映,比喻小人暂时销声匿迹,但最终仍然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从作者一生仕途坎坷,政治失意的情况来分析,产生鄙视群小,痛恨官场腐败的感情也许是可能的。但诗歌作为文艺作品,它显然不能是生活的实录,它比生活本身应该更概括,更集中,更有典型性,因此,一定要坐实哪一句即喻什么人或什么事,难免会有牵强附会之嫌了。

花影

作者:苏轼

重重迭迭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将来。

注释
  1.重重迭迭: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很浓厚。2.瑶台:华贵的亭台。
  3.几度:几次。
  4.童:男仆。这两句说,亭台上的花影太厚了,几次叫仆人扫都扫不掉。
  5.收拾去:指日落时花影消失,好像被太阳收拾走了。
  6.教:让。
  7.送将来:指花影重新在月光下出现,好像是月亮送来的。将,语气助词,用于动词之后。这两句说,太阳落了,花影刚刚消失,明月升起,它又随着月光出现了。

译文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赏析
  《花影》,初读这首

,你会认为这是一首咏物诗,明白通俗;细细琢磨,才知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含蓄隐晦。原来是苏轼在慨叹他的政敌即那些所谓"熙丰小人",他们在宋神宗死去、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时,全被贬谪(刚被太阳收拾去);而到高太后死去、哲宗亲政时,又全被起用了(又教明月送将来)。这是苏轼一首用以抒发政敌被起用的愤懑诗。

(0)

相关推荐

  • 苏轼《花影》原文翻译赏析

    苏轼<花影>原文翻译赏析 原文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却教 一作:又教) 译文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 ...

  • 诗词 | 紫府仙人号宝灯,云浆未饮结成冰

    无题·紫府仙人号宝灯 紫府仙人号宝灯,云浆未饮结成冰. 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 译文: 那个在神仙府修行的仙人,叫做宝灯.那玉做的琼浆,没有饮用,任它在寒冷的夜晚,凝结成冰. 为什么在这样雪 ...

  • 苏轼的花影诗意

    下载APP 题目 举报 苏轼的花影诗意 不是我搜的题目?免费问老师 答案解析 诗意: <花影>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吟咏花影,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花影 宋 苏轼 ...

  • 万里秋风菰菜老,一川明月稻花香。

    秋日郊居 [宋・陆游] 行歌曳杖到新塘, 银阙瑶台无此凉. 万里秋风菰菜老, 一川明月稻花香. 注释: 1.行歌:边行走边歌唱. 2.银阙瑶台:指装饰华丽的楼台宫阙.多指神仙居处. 3.菰菜(gū c ...

  • 千家诗(三十)——花影

    花  影 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欣赏千家诗的七言绝句部分.这一回啊,咱们要来品读的诗名字叫<花影>,作者呢,是苏轼 ...

  • 《题金山寺回文体·苏轼》原文与赏析

    苏轼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晴.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 回文体诗利用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的特点,巧妙地组合成句,顺读.倒 ...

  • 古文观止:宋代《后赤壁赋》作者·苏轼·原文朗读·赏析

    古文观止:宋代《后赤壁赋》作者&#183;苏轼&#183;原文朗读&#183;赏析

  • 古文观止:宋代《前赤壁赋》作者·苏轼·原文朗读·赏析

    古文观止:宋代《前赤壁赋》作者&#183;苏轼&#183;原文朗读&#183;赏析

  • 回文诗:正读倒读都通顺,古人智慧了不起|回文诗|题金山寺|苏轼|虞美人

    打开腾讯新闻,查看更多图片 > 回文诗,顾名思义,就是能够回环往复,正读倒读皆成章句的诗篇,也称作"回环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种较为独特的体裁.回文诗充分展示并利用了汉语以 ...

  • 古诗赏析:《题金山寺:苏轼》

    这是一首苏轼作的回文诗.回文诗者,回复读之,皆成诗也. 被后人称为干古一相的北宋文学家,诗人苏东坡,被朝庭挤往杭州为官,路过金山寺时,因景生情,作了一首七律<题金山寺>,这首诗很奇特:正着 ...

  • 苏轼《菩萨蛮·回文夏闺怨》原文翻译赏析

    原文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译文 院无风,柳丝垂,闺人昼寝.闺人安静昼寝之际,起风,庭院柳条摇摆.微风吹,汗味透香 ...

  • 顺写倒书苏轼《题金山寺》

    潮隨暗浪雪山傾, 遠浦漁舟釣月明. 橋對寺門松徑小, 檻當泉眼石波清. 迢迢綠樹江天曉, 靄靄紅霞海日晴. 遙望四邊雲接水, 碧峰千點數鴻輕. 輕鴻數點千峰碧, 水接雲邊四望遙. 晴日海霞紅靄靄, 曉 ...

  • 题弟侄书堂原文、翻译及赏析

    题弟侄书堂杜荀鹤[唐代]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译文及注释 译文为什么处于穷困之境仍要注重修养, ...

  • 林徽因《题剔空菩提叶》原文及赏析

    林徽因(1904-1955),原名徽音,福建闽候人,建筑师.作家.新月派诗人之一.1904年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官僚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林长民早年留学日本,是新派人物.1916年入北京培华女子中学,192 ...

  • 经典文言文《喜雨亭记·苏轼》原文·译文赏析

    [宋]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