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治疗根本原则
张仲景
第一节 先外后内原则
经方治疗,有外证者当遵循先外后内原则,即若有太阳病、伤寒、中风等表证,或少阳、阳明等里证,而内有瘀血、宿食等积聚者,当先攻解其外。若外有瘀水、逆气、邪热等而先攻其内,则在外之瘀水会随着攻下而逆行陷于内。同时,有表证则存在气上冲,攻内病必不除,而根据受激反动原理,反会导致逆气上冲,外邪内入同时逆气上冲,二气相合,就会形成心下痞硬甚至结胸等坏病。《伤寒论》中体现这一思想的条文有“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等。
注:经方体系中,“表里”与“内外”的含义不尽相同,不可混淆。表里者,太阳为表,太阳伤寒、中风亦为表,少阳为里,阳明之热充斥全身时亦为里。少阴病手足寒、脉微细为里,太阴病腹满下利为里。内外者,厥阴病厥逆上冲,气上撞心、心中疼热、少阴病心中烦不得卧、宿食、瘀血、燥屎等为内,除内而外之表里诸证,皆为外。
从胸腹言,胸为外,腹为内,故胸腹有邪,当先攻胸,再攻腹,如瓜蒂散证。以胸本身而言,上胸部为外,下胸部为内,大致以乳头水平为界,病在上胸部,则胸中烦而不呕,病在下胸部,则心烦喜呕,当先攻上胸,再攻下胸。从腹和胁言,胁在外,腹在内,故邪在胁,可渴而不呕,胁入于腹,则呕而不渴。微细分辨,大致如此。
运用先外后内原则时,要注意除外假象。所谓假象是指本质上只有内实证,所谓的外证只是因为内实证刺激而出现的假性外证,此时,要以治疗内实证为主,内实解则外证自除。“其人蛰蛰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此证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干呕短气类似表证,但实际上里证,故用十枣汤。“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也是内实类似表证。
第二节 先里后表原则
先外后内原则是在内外表里俱有实邪的情况下,适用的原则。而先里后表原则,是里无实邪反现阴证,同时表有实邪的原则。里无实邪,反现阴证的情况下,病人若有表证发生,根据受激反动原理,外行于表之气收到表证冲击,则会逆行而内攻于里,从而导致下利清谷不止等情况发生。此时,当先里后表,用四逆汤救逆行攻里之气,若经过治疗“清便自调”时,提示逆行攻里之气缓解,方可再解在表之邪。
《伤寒论》条文“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表里内外先后原则,一般情况下,里虚寒的,遵循先里后表原则。里实的,遵循先外后内原则。“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这一看就是里虚寒证,故先里后表,小建中汤主治里急腹痛,小柴胡汤主治胸胁疼痛,二者相比,胸胁偏表,腹偏里,故“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第三节、合病、并病治疗原则
三阳合病治一经,二阳并病兼治之。
太阳阳明合病治太阳,太阳少阳合病治少阳,太阳阳明少阳合病治阳明。之所以三阳合病治一经,是因为两阳以上同时阻遏,一经有通路则诸经之邪俱有出路。
若二阳并病,则有先后轻重,且有渐次传变之势,故须兼二治之。如柴胡桂枝汤证,大柴胡汤证等。
第四节、功能调整原则
经方整个体系,就是对机体弹性自适应系统功能的调整,遵循其自身的运动规律,散其郁结,升其陷下,降其冲逆,敛其升散,是基本的治法。各种治法各有其病位、病性、病势,以药之升降浮沉,纠正功能之郁冲散陷。针对之物为一,即筋膜系统,物虽一,病理状态不同,各有不同的经方,称之为正方。
第五节、清除病理产物原则
凡言病理产物,皆毒也。随为一毒,却有水、血、食等不同。其轻浅而微者,或可通过正方,调整功能状态而令其渐除。其凝结甚者,长期刺激筋膜系统一点,而可发生千变万化,各不相同的临床表现,此时,必须调整功能的同时,去除病理产物,病理产物一去,则诸证皆愈。
故调整功能状态,则物一而态万千,需要不同的经方对症治疗。去除病理产物,则物虽不同,态则一也,无非凝结、拘挛、刺激之反应。故去除病理产物,一旦分开血、水、食,则治方多无本质差别,唯独力量大小不同。如水毒者,从轻至重可有茯苓、白术、半夏、细辛、甘遂等。血毒者,从轻至重可有人参、芍药、阿胶、生地、当归、川芎、丹皮、桃仁、水蛭、遮虫等。食毒者,可有生姜、陈皮、枳实、芒硝等。大黄则去各种结毒,入水药中去水毒,如大陷胸汤,入血药中去血毒,如下瘀血汤,如食药中去食毒,如大承气汤。
功能调整和去除病理产物,是经方体系的一体两极,二者不可偏废。若拘泥于调整功能不知攻毒,则不能治难病,以难以根除沉痼的病理产物。若拘泥于攻毒则容易落入滥用虎狼之药的蛮干之流,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