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催生下的全国教学大赛
市场经济催生下的全国教学大赛
渐新堂
一提起全国性的大赛,崇敬之情便油然而生。
中国是一个大国,10多亿人口的大国,别说是得奖,就是参赛都是多么荣耀的事情啊。在一般人的生活常识之中,从学校到乡镇、到区县、到地市、到省会,一路过关斩将,战胜了多少教学高手,跨越了多少艰难险阻,才能够获得一张全国教学大赛的入场券。
何况,有的学科的全国教学大赛是两年才比赛一次,有的学科三年甚至四年才一届大赛。其比赛组织的严肃性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全国性教学比赛很不容易,譬如,就以全国中语会举办的语文报杯比赛为例,就是在很多人的质疑声中克服重重困难一步步走过来的。每两年一届,每一个地方只能够以省区市中语会或者省区市教育厅教研室的名义,通过选拔推荐一名教师参加或高中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比赛。参赛选手不需要交参赛费,提前到达赛场临时抽签,只提前一天得知讲课的内容进行备课,比赛期间以及赛后的小旅游完全免费。上千甚至更多的人来观摩听课,有时候还搞两个大礼堂进行实时播放,才能够勉强满足观课的要求。评委从全国各地挑选资深的有教学研究影响的二十来人组成,整个比赛的组织庞杂细致,每一届几乎都需要承办方投入一二十万弥补比赛的资金缺口。上个世纪这样的比赛还受到了不少人的批评:借班上课严重违背教育规律,除了表演没有实质的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意义。
实际上,上个世纪的教学比赛,对倡导新的教学观念,对展示与交流各地的课堂教学改革成就,对发现和培植新人,还是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的。
因为没有全国性的诸如教育部教研室组织的教学比赛,人们就把此比赛看作了最正规的最权威的全国比赛。各地在评职称评先进评特级,在提拔干部在工作调动时,都往往为这些获奖者大开绿灯,明确加分。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浸泡,全国性的学科教学比赛如过江之鲫迅速爆棚。
仿照着前面的程序,不断加大着宣传力度,不断改换着名称,进行着所谓的全国性的课堂教学大赛。诸如全国省会城市课堂教学大赛、全国历史名城课堂教学大赛、全国教学艺术课堂教学大赛、全国几方杯课堂教学大赛,全国圣陶杯课堂教学大赛、全国某某片区课堂教学大赛、全国某某三角洲课堂教学大赛、某某派教学大赛、某某基地学校全国教学大赛、某某课题教学大赛,在学科内部还有进一步细分的诸如全国阅读教学大赛、全国写作教学大赛、全国古诗文教学大赛、全国吟诵教学大赛、某大学的某杯教学大赛……林林总总,不计其数。
这些大赛,名目繁多,节奏频繁,参赛者有的寥寥无几,评委则找几个同学朋友帮忙,或者带参赛选手来参赛的领队或教练来充当。经费不愁,羊毛出在羊身上,要求交足参赛费。要求多交参赛费。颁奖等级也不断玩弄花样,凡是交了费的都有奖,且最少是全国一等奖,甚至有可能得到诸如突出奖、卓越奖、特等奖、优质奖、金奖等等。使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自己在大赛中的位置。犹如出国的比赛,诸如也等同于幼儿园的小红花,人人都有,只是叫法不同。
因为开赛开奖频频,一些地方一些学校也疲于奔命忙于应付,因为市场经济的催生牵引,就把刚刚毕业的、某某领导的、孩子的老师、自己的学生、或者有人打招呼的,叫来参加所谓的全国性比赛。评委则叫承诺能够带来一大批人交出一大笔观摩费的人做评委,或者就地取材请当地的多来几个人充当。比赛地点则选在旅游景点,风景名胜区,总有人没有去过,总有人需要奖状,总有人需要全国二字的名分,总有人需要旅游。还不行,就采取拉客的方式,介绍一位观摩比赛的老师,发给回扣100元,带队50人则能够得到5000,有的回扣甚至更多。
又因为选手的水平与评委的影响与水平,前去观摩学习的教师意见大了,不愿意参加了,一些全国性的比赛也逐渐衰败了,有的办了几年以后办不起来也就不再举办了。但是,不谙究里的人还是痴迷“全国”二字,调动的绿色通道还等待着这“全国”二字的奖状。于是乎,不管比赛的组织程序规模公正程度到底如何,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开赛吆喝的锣声还是在此伏彼起的敲响着。
全国教育学会以及各专业委员会是清楚的,广大参加过观摩过这些比赛的教师是清楚的,不清楚的只是各地的人事部门和一些教育行政,还在用十年二十年前的眼光看待已经严重贬值已经泛滥成灾的所谓的全国课堂教学大赛。
长按或扫描此码方便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