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记忆·地名]樟树潭:从未变更的百年地名
编者按:衢州地名,作为本地历史文化积淀和传播的一个载体,从山川、街巷、村落,到桥梁、寺庙,它们无不饱蘸着浓烈的文化气息,不仅守护着城市的回忆与温度,也印刻着衢州人民崇尚人文的价值取向与和谐智慧的人生哲学。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活动空间迅速扩大、社会交往日益频繁。地名作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使用最频繁、用途最广泛的工具之一,其社会价值和社会地位不断提高,这也对地名文化建设与保护以及地名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天起,衢州记忆栏目推出“地名篇”,在呼唤乡愁情感与文化传统的当下,期望通过地名背后的故事,加强地名文化保护,留住其中的历史文化记忆。
作者:林玉祥 徐芳芳 责任编辑:吾献红 2016年07月18日
夕阳下的衢江水。资料图片
樟树潭,位于衢州市东城区,属于衢江区樟潭街道。人们习惯将这里的上埠头、中埠头、下埠头统称为樟树潭。
樟树潭,这个名字从哪时开始叫的,已不得而知了,但樟树潭的名字,显然得益于流经此地的衢江边那几株很早就有的古老而粗实的樟树,以及江水下那一处处无可预测的深潭。
清水与大鱼
樟树潭古埠遗址。资料图片
樟树潭最具有生命力的时期开始,衢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淌,水色碧绿,却不见底。江水也时而发黄浑浊,在每年闷热的雨季,水面泛起汹涌波涛,如果突然间雨停了,阳光出来,一股脑涌向江面,波光粼粼,闪烁不止,像有不计其数的大鱼随江水上下游曳,蔚为壮观。
清晨的江边热闹非凡,女人们一边盥洗一边说笑。江面上,渔夫张开胳膊撒网打鱼,渡轮不定时地往来,将人们载到对面的村庄,挑夫和放排工人忙碌地在埠头作业。青石板铺就的老街,将樟树潭一分为二——临江的一面,大多数是商铺、渔家和客栈。夜晚,江边巨大的樟树将阴影投在河滩上,老街的灯光温暖地覆盖着它们。星月寂寥,人们闻见江水上飘来鱼腥味,却看不见江水之下大鱼的游动。
江水之鱼,潜于最深处,天清气朗时,偶有跃出,身形惊鸿一瞥,使人联想。相传,江面上有位渔夫每天驾着小而窄的鸬鹚船,像武士一样站立在船上,带着鸬鹚,发出高吭的吆喝声,引来了许多人在岸上观看。他的父辈们都在这里打鱼,熟悉这面江水,知道光皇殿门前的这片水潭是最深的,常有大鱼出没,他是个技术精湛、业绩优秀的渔夫。
随着渔夫一声尖利的口哨声,鸬鹚们快速地跃起,像一枚枚利剑插入江中,上蹿下钻地捉鱼,一会儿工夫,船上就堆满了鱼。渔夫悠闲地享受着岸上看客们的羡慕和赞叹,他还不知道这一天之于他的意义,不知道他将因这世世代代传承的捕鱼事业而遭受他的祖上未曾经历过的磨难,并因此在这个地方留下神奇的一切。
渔夫与龙珠
江边的古樟树。 资料图片
一切起源于鸬鹚。那日,鸬鹚没有像平时一样全体回到船上。一只高大灵敏捕鱼最快的鸬鹚,在最后一次沉入江面后,就再也没有上来。渔夫果断地跳入水中。
江水刺啦啦地划开,淹没了渔夫的身影,似乎无人可以阻挡。渔夫越游越深,渐渐的,黑暗隐去,水流轻缓,越接近潭底越亮,水也越来越少,到达潭底的时候,竟然一点水也没有了!
眼前是一座金碧辉煌的房子。渔夫压抑住心中的疑惑和激动,走进房子,只见里面家具齐全。房子正中摆放一张八仙桌,桌上趴着一位白发老翁。老翁正在睡觉,面前放着一颗金光四射的珠子,晃得渔夫眼冒金星、心慌不已。渔夫轻脚轻手地走上前,拿了珠子,返回岸上。
事情很快传遍了四邻八方,人们议论纷纷,众口一词说那是一颗龙珠,那位睡着的老翁就是住在潭里的老龙。樟树潭的潭竟然有这么深!
樟树潭陷入了一片诡异的气氛中,没人知道那几天渔夫是怎么度过的。当衢州府派人找到渔夫,给他10两银子命他立即将龙珠还回潭里去的时候,渔夫二话不说就跳入了水潭。
时间仿佛又回到了原点,房子还在,家具照旧,老翁趴在八仙桌上,还没睡醒……渔夫回到岸上,将还珠的经过告诉县官,县官听完后,还是将渔夫杀了。县官说,一来为了警示其他人不能去拿珠;二来怕渔夫贪念再犯,再去把珠拿上来;三怕老翁(老龙)醒了,发现龙珠不见而发怒。
时间过去几百年,这个传说也流传至今。现在,虽然古埠头早已废弃,但樟树潭的名字,从未变过。
1920年,浙江省政府正式批准樟潭为建制镇。1949年衢县解放后,衢县县政府曾从衢州市区迁入樟树潭办公达一年多时间,继而成为镇、区双重治所。2001年国务院批准撤销衢县设立衢江区,区政府驻樟潭镇,樟树潭从此又成为区(县级)政府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