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113方——大承气汤提纲总解(一)
第五十九方——大承气汤
阳明二十一1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两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枳、朴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二阳并病,太阳经证既罢,但有阳明腑证,潮热汗出,大便难而谵语,全是胃腑燥热,闭塞不通。下之泻其胃热则愈,宜大承气汤也。
潮热即日晡发热,按时发作,期如潮信也。
1 太阳之表,闭其阳明,是二阳并病。阳明之腑热,外蒸太阳之皮毛,则汗出表解,是为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此是阳明腑实之证。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潮热者,阳明阳实,腑热外蒸也。日晡之时,下午3点到5点,按时发作,其如潮信也。胃热熏冲,心液消亡,神明迷惑,昏狂不清。就是腑热伤神,热极神乱而谵语。
阳明二十八2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与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得病二三日,脉弱而无太阳、少阳表证,乃烦躁而心下硬满,是非少阳之证,而实阳明之证也。盖胆胃之经,自头走足,悉由胃口下行,少阳病则以甲木而迫戊土,阳明病则以戊土而遏甲木,经气不降,痞结胃口,皆有心下硬满之证。而此则无少阳表证,而见烦躁,故定属阳明,而不关少阳也。至四五日,虽犹能食,然腑邪已成,可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和之,令其烦躁少安。至六日,邪实之时,与承气汤一升以利之,则腑热泄矣。若不大便六七日,计期可下,而小便少者,则大便必不硬。便硬肠结,胃热不得下泄,浊气熏冲,必不能食。此证虽不能食,然胃非干燥,其大便初头结硬,阻浊气下泄之路,故不能食,其后必是稀溏,未至结硬,而遽攻之,必成溏泄。须小便利后,津亡土燥,屎定全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也。
1 得病二三日,脉弱,是阳明腑病而未实,提纲已经说明无太阳表证,少阳柴胡证。烦燥,心下硬者,胃热则烦燥,胃气不降,胆木痞结,则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与小承气汤,少少与之,轻下胃热,令其小安,此是微和,和胃之义。至六日,是复过阳明,阳明当令,所以邪实之时,与大承气一升以利之。
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硬,后必溏。若不大便六七日,则屎硬便坚而肠阻,胃燥热而又气逆不降,必不能食。若小便少者,虽也不能食,也是屎硬便坚而肠阻,但只是初头硬,而后必溏。
若不大便六七日,计期可下,是复过阳明经之义。小便少者,而不是小便不利。阳明腑病,胃热则能食,便硬肠结,阻塞胃热不得下泄,浊气熏冲,则必不能食。此证虽也不能食,然非胃中干燥,此是大便初头结硬,阻浊气下泄之路也,故不能食。二者皆不能食,在胃燥腑实与大肠堵塞之别。
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屎硬未定,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硬已定,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主之。
2 本条提纲很绕的一个问题,就是阳明病能不能食,回答是能。所以前面,虽能食,与小承气汤,是因脉弱不用大承气汤之义。后面虽不能食,肠硬便坚而内阻,胃气上逆,所以不能食。所以提纲虽不能食,只是初头硬,而后必溏。阳明腑病,此是能食,也就是初病能食,病实之后不食。不食区别于不能食。也正是初病能食而失下,调胃变大承气,则新进之食,因为胃燥,变为燥屎在胃中。(三十五,三十六两条)
3 本条提纲,是阳明腑实病的变证,在变证的基础上,又出现变证。在变证的基础上教辨证。所以很难解。。重点结构,此是得病二三日,无太阳与少阳病,此是外感之义,也就是此阳明病之来路,是外感之来路。本条提纲,本身就很难理解。阳明病脉大,为何脉弱?既然脉弱,为何又无太阳与少阳证,又为何不是四逆或猪苓证。此脉弱者,怎么理解,是在二三日的基础上理解,又为何无太阳证,表证是如何退避的。二三日脉弱,四五日,六日,复过其经,未必脉弱,又为何小便少。都是疑问。
阳明三十一3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耳,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止后服。
烦躁之极,则循衣摸床。木燥风生,则惕而不安。气阻肺热,则微喘。血枯系结,则直视。弦则木气犹存,故生。涩则营血已槁,故死。
1本条提纲的结构,可以这么理解。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脉弦者生,脉涩者死。若微者,大承气汤主之。(如下)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微者,但发热谵语耳,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止后服。(我原来的注解错了,把“微”者,理解成脉微了。前面若“剧”者,对应后面的“微”者。)
2 本条提纲结构,就是讲阳明腑病实而失下,上至十余日,阳热伤阴,剧者死,微者生。
阳明腑实,阳热伤血,血伤热瘀,血枯木燥,则成生死局,弦则木气犹存,生气未败;涩为营瘀血枯,亡阴之象。阳盛伤阴,阴败则阳也亡,孤阴独阳,俱是死阴死阳。脉弦者,还有的救,还是九死一生,脉涩者,血伤热瘀,气血相抟而亡败也。
若微者,但发热谵语耳,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不可多服,多服败中。
3 本条提纲,阳明腑热,阳热伤阴,涩则为死,弦者为生,而生者也有瘀血,也就是阳明瘀血证,阳明病,抵当汤证。同样,发热谵语者,一服利,则止后服,此是泄热和胃,已是阴阳俱伤,而成阳明瘀血证。之后即是泻阳明之瘀血,以和阴阳。(抵当汤)
阳明四十七,阳明病,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必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碍,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当汤下之。
4 本条提纲的结构很简单,居然给搞错了,发现错误之后,就又找胡希恕与郝万山的注解看了一下,胡老的注解结构对了。郝万山老师的就只有提纲,没有注解。我之前的注解,结构是错的,但瘀血的细理对了。就是后面的“微”,理解成了脉微。
阳明三十三4
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之,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汗多耗其胃津,糟粕失润,结为燥屎,阻塞胃气,胃热不泄,消耗心液,故作谵语,此为木燥而风生也。胃热宜下,俟六日之外,已过经期,而后下之。下之若早,里热未实,语言必乱,而为郑声。以其汗多津亡,表虚里实,经中清气不敌腑中邪火之旺,原有谵语之根,里实未至,而遽下之,故实家之谵语,变为虚家之郑声也。
1 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也。此为风者,是太阳中风,营卫不和,所以汗多亡津也。燥屎者,当须下之,复过其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阳虚而胃燥实故也。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2燥屎在胃,当须下之,此为定理,复过其经,则阳明当令,下之乃受,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而里实故也。表虚者,汗多而亡表阳也,里实者,汗多而亡胃燥实也。此病下后,仍要治风。风不醒则汗不止,仍耗胃津。
3 太阳八: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为卫气不和也,先于其时发汗则愈,桂枝汤主之。师解;阳明腑病,汗愈出而胃愈燥,故发热汗出而病不愈。病人(脏)腑气和平,无他胃热之证,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为卫气得“风”,郁勃不和也。当先于其时以桂枝发汗则愈,迟恐变生他病也。与本条提纲互文。
本案汗多亡津,以有燥屎,而在胃中,即是变生他病也。所以本案此为“风”也,表虚者,卫阳得风外泄也,里实者,有燥屎在胃中也。
阳明三十五5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下之而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再攻也。平人燥屎俱在大肠,阳明病,热盛津枯,糟粕在胃,已成结燥,不须至肠,故曰胃中有燥屎。内无燥屎,胃气未至郁遏,故腹不大满也。
1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恼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者,初头硬,后必溏,此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攻之。
2 腹微满者,只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复过经,小便利,屎定硬,则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阳明三十六6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宜大承气汤下之。若能食者,但硬耳。
燥屎结塞,浊气上冲,则不能食。
阳明三十七7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得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土燥水枯,则小便不利。气有通塞,则大便乍难乍易。胃热内燔,则肌表时有微热。胃气郁遏,则喘阻昏冒,不得寝卧。此有燥屎堵塞之故也。《素问·腹中论》: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脉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
1 重点小便不利,不是土湿,此是土燥水枯,没有小便,即为小便不利。喘冒不得卧者,此即是燥屎堵塞,阳气阻格,逆而不降也。如同不能食的胃气不降之义。
阳明三十八——大承气证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胃气郁遏,无下泄之窍,故绕脐作痛。
1 辨证重点,不大便五六日。
阳明三十九8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本有宿食未消,被胃火炼成燥屎,阻碍肠胃之窍。胃气以下行为顺,下窍不通,胃气壅遏,不得降泄,逆为上行,故生烦躁而满痛也。
1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仍有燥屎。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
购书,请加好友 (微商广告——勿扰)
点击在看,感谢分享,读黄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黄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黄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