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牧:表达意思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吗?(选摘)
表达意思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吗?
它既容易,又不容易。
表面上看来,只要不是哑巴,谁都会说话,语言又是全民的交际工具,人们从“牙牙学语”的时候起,就从母亲和其他亲人那里,学习到一定范围的语言,进入社会以后,又扩大了这个学习范围。表达意思,还有什么困难呢?
但是,事实并不尽然。虽然“我要吃饭。”“他在工作。”“要走多少路?”“这是什么?”等等一大批语言,是大家都会说的。但是,碰到一桩复杂的事件,一种罕见的现象,或者想描绘一种错综的心理,一番微妙的感情,状物写照和表情达意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我们和人家谈话的时候,有时会听到这样的语言:“哎,我不会讲话,讲不来。”“我心内的这个意思,不知道怎么说才好。”一个讲话含混不清、拖泥带水的人叙述了一件事情之后,有时我们也会听到人们这样的议论:“他讲了什么呀?怎么我听起来不清不楚。”
可见,表情达意,有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书面语虽然是以口头语为基础的,但毕竟不完全等同于日头语,它要求语言更有条理、准确、清晰、简明。如果是文学作品,那么要求就会更高,还要求生动、形象、优美、音调和谐,等等。因此,尽管有些人平时讲话娓娓动听,但写起文章来却没有那种流畅的风味了。
近代电学研究先驱者富兰克林,少年时代在印刷厂当学徒的时候,就非常重视学习语文。有一次,他和好朋友约翰争论一个问题,书信往还,互相辩难。一天,他正在寄信的时候,他的父亲把他们来往的信件都拿来看,读完之后,就提出意见:“你的信在正字和标点方面胜过约翰,这得归功于你在印刷所的学习,但是在措词优美、条理清晰等方面,你就远不如对方了。”接着,指着双方书信,举出了几个例子。富兰克林不住点头,此后,就更加注意改进文风。他有时读到一篇好文章,常常把每一段的论点作了摘要。过了几天,富兰克林不看原书,只对着笔记本子上的论点提要,用自己的语言把那些道理阐述出来,然后又对照原文,比较彼此的优劣,改掉自己的缺点。时间一久,他不但在写作上大有进步,甚至还能发现某些原文的条理和语言的不足之处了。
……
法国作家中,福楼拜在写作上以严谨著称,他平均每历五年才能写成一部长篇小说。由于字斟句酌,有时一星期只能写成两页原稿。福楼拜对于语言的要求异常严格,他的描写格言是:“世上没有两粒相同的沙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没有两双相同的手掌,没有两个相同的鼻子。”福楼拜曾经在文学创作上指导过莫泊桑。他告诉莫泊桑说:“要确切地描写事物,应该做到准确地用一个名词来称呼事物,用一个动词来标志动作,用一个形容词加以形容。因此,应该设法从无数的单词中选择这个名词,这个动词和这个形容词,而决不满足于找个近似的来应用,决不应该蒙混。即使是高明的蒙混手法也不该采取,不要利用语言的戏法来逃避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