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例Miller-Fisher综合征临床分析

Miller-Fisher综合征(Miller-Fisher syndrome,MFS)的典型临床表现为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多数学者将其视为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é syndrome,GBS)的一种少见变异型[12]。而临床实际工作中,MFS表现多样且复杂,部分患者的临床表现并不典型,诊断存在一定难度。本文将通过分析我科收治的4例MF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辅助检查等资料,旨在提高人们对本病的认识,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收集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我科住院部收治的GBS患者44例,其中诊断MFS4例,男1例,女3例;发病年龄36~56岁,平均(50.0±3.0)岁;住院天数23~50d,平均(36.0±1.0)d。全部患者行脑脊液及神经电生理检查。3例行颅脑MRI检查,2例行头颅CT检查。整理并且分析4例MFS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诊断、用药选择及转归等住院资料,院外定期门诊或电话随访。

2结果

2.1临床特点

前驱症状:起病前2周伴上呼吸道感染症状1例,伴疱疹病毒感染症状1例,其余2例病前无特殊。临床表现:复视2例,四肢麻木3例,四肢无力2例,行走不稳2例,发热1例,腹胀1例,呼吸困难1例,声嘶1例,吞咽困难1例。神经系统体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4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4例,共济失调2例,双侧眼外肌麻痹、眼球固定1例,构音障碍1例。

2.2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4例患者行腰穿脑脊液(CSF)检查,腰穿距发病时间分别为3d、6d、7d、16d,平均8d;结果显示:压力均正常,蛋白-细胞分离4例[蛋白(0.56~1.23g/L),白细胞(2~7)×106/L]。电生理及影像学检查:4例均行肌电图检查,示周围神经损伤3例,尺神经感觉传导减慢2例,腓总神经运动传导异常1例,F波潜伏期延长1例,F波未引出1例,肌电图正常1例。影像学检查:4例患者MRI及CT均未见相关阳性表现。

2.3治疗及转归

4例患者确诊后均予静脉丙种球蛋白[0.4g/(kg·d)]治疗,连用5d。1例患者治疗过程中因面神经麻痹仍有加重联用地塞米松治疗,起始剂量为10mg/d、静脉滴注,连用7d,以后改为5mg,连用2d后停药。1例患者开始未同意使用丙种球蛋白治疗而选择单用地塞米松15mg/d,静脉滴注,连用10d,以后改为10mg,连用5d后逐渐减量至停药,后期因吞咽困难未见明显缓解同意加用丙种球蛋白[0.4g/(kg·d)],连用5d。所有患者治疗7~10d后复视、双下肢麻木及行走不稳开始好转,治疗20~25d四肢麻木、肌无力及面神经麻痹症状明显改善,共济运动协调。出院6月后门诊及电话随访,3例痊愈,1例伴有轻微复视及肢体麻木。

3讨论

MFS临床上较少见,多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青壮年男性多见,平均发病年龄为43岁,呈单相性病程,病前多伴有前驱感染症状,其中以呼吸道感染较多见[3]。本研究与相关论文报道不一致,可能原因为入组例数过少。MFS典型临床表现为眼肌麻痹、共济失调、腱反射减弱或消失,首发症状常见为复视和四肢乏力,其他以肢体麻木、面神经麻痹[4]、畏光、吞咽困难、味觉减退[5]为首发症状的病例等亦有报道。本组4例患者中,2例以复视为首发症状,2例以肢体麻木为首发症状;2例表现为经典MFS三联征,2例只有三联征中的一项或两项,且伴临床体征增多,预后延缓。对于疑似MFS的患者需行腰椎穿刺检查,当需要排除其它诊断而非确诊MFS时,此检查尤为重要。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为其特征性标志,在发病第1周80%的患者可见蛋白水平增高,以发病后2~3周明显[6]。本研究中4例患者均出现蛋白-细胞分离现象,但临床缺少该证据亦不能排除MFS的诊断。头部CT或MRI检查无责任病灶表现。肌电图检查可辅助MFS的临床诊断,常见肌电图呈神经源性损害,神经传导速度减低,F波潜伏期延长或消失。因此在临床诊断MFS时腰穿、头颅MRI或CT及电生理检查尤为重要。

目前关于MFS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主要认为与感染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病前感染特别是空肠弯曲菌(CJ)感染后产生的抗体直接攻击突触前膜和突触间隙位点[7],导致周围神经的完整性受损,引起神经传导等相关功能缺失。近年来研究认为抗GQ1b、抗GD1b、抗GT1a抗体等与MFS的发病相关。其中抗GQ1b为MFS相对特异性抗体,该抗体由Chiba首先在6位MFS患者的血清中证实[8],多沉积在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的节旁区,且以动眼神经处含量最大,由于GQ1b与CJ的脂多糖的分子结构存在相似性,耐受GQ1b表型的CJ感染,通过分子模拟机制诱导机体产生大量抗GQ1b抗体导致突触前神经肌肉信号传导障碍,造成眼外肌麻痹及共济失调[9]。在后组颅神经及视神经中亦有抗GQ1b抗体表达,因此可出现延髓麻痹及视神经损害症状。抗GQ1b抗体滴度与MFS患者疾病的进展程度相关[10],在临床症状出现后该抗体迅速升高,而当患者症状转阴后该抗体滴度回落,通常在发病1个月后血清中检测不到抗GQ1b抗体滴度[11]。因此,若临床需对该抗体滴度进行检测,应把握特定时间,以免影响阳性率的检出。目前抗GQ1b抗体检测已在国外应用于临床,国内亦有部分医院可以检测,而本组病例因条件所限未能进行抗GQ1b抗体检测。

本文4例MFS患者均根据2014年GBS分类专家组[1]提出的GBS和MFS分类和诊断标准诊断,该标准采取临床核心症状及支持特征的表述,对于MFS,其核心临床特征为:腱反射减弱或丧失、共济失调、眼外肌麻痹;支持症状为:检测到抗GQ1b抗体。而对临床无典型三联征表现的患者,如起病前有相关诱因,腰穿脑脊液检查出现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及血清检测到抗GQ1b抗体等相关特征支持,亦可进行诊断。并且对不完全型MFS根据其临床表现及受累部位分为:急性眼外肌麻痹、急性共济失调性神经病(ANN)、急性眼睑下垂(AP)、急性瞳孔散大(AM)等;对于伴肢体无力患者,则提示MFS与GBS重叠。按照以上定义,本组4例患者中2例为典型MFS,2例为MFS/GBS重叠型。

临床对疑似MFS患者极易误诊,需与其他引起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及腱反射消失相区别。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甲状腺眼病及重症肌无力等的眼肌麻痹是渐进性发展的,而MFS的眼肌麻痹发病迅速。超过半数的重症肌无力患者伴上睑下垂和/或复视,且症状可在同一天内出现恶化或改善,而MFS在其临床症状恢复前会逐步恶化直到最低点。另一方面,MFS和小脑病变的临床表现较为相似,但MFS患者缺乏偏侧共济失调将有助于两者区分,且头颅CT及MRI可辅助此类疾病的鉴别诊断。

免疫球蛋白(IVIg)为MFS治疗的主要手段,有学者研究表明[12],免疫球蛋白除急性中和抗GQ1b抗体/GT1a位移外,还可能对降低血清自身抗体水平有额外长期的影响。Mori等[13]认为免疫球蛋白可加速MFS眼肌麻痹及共济失调症状的改善,但不影响患者远期预后,可能与其自限性有关。另外,口服或者静脉滴注激素是否对MFS治疗有效尚待证实,临床上当患者经济不允许的情况下可考虑激素治疗。现在有研究证实[14]C5补体可与抗GQ1b抗体直接结合介导神经损伤,而C5补体抑制剂能阻断膜攻击复合物和随后的下游损伤形成,目前在日本临床上已被使用20多年的补体抑制剂(蔡莫司他)尚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可能将是MFS治疗学中的一种新思路[15]。本组4例患者均采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其中2例予丙种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所有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均好转,但出院时仍有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出院6个月后随访,3例痊愈,1例伴轻微复视及肢体麻木症状。

综上,MFS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容易误诊漏诊,对缺少典型三联征表现的可疑MFS患者,应全面细致询问病史、查体及完善相关辅助检查,抗GQ1b抗体检测、早期电生理及起病2周后脑脊液检查对诊断有支持作用,免疫球蛋白为主要治疗手段,早期使用有助于疾病缓解及并发症预防,当经济不允许的情况下可考虑激素治疗。

参考文献(略)

(0)

相关推荐

  • 日问383:这个独居的男人,被发现时为何说不出话了?

    问题来源收了一位独居的39岁的男性,父亲早早去世,母亲已经不知所踪.自小在外闯荡,孑然一身.从事房屋中介,独居一室.被人发现时走路不稳,言语不利.且症状渐加重.其伯父与表弟将其送至医院,来时外院MRI ...

  • 双眼睁不开,行走不稳,这个病例很经典!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阅读 分析深入浅出,值得学习. 今天病例来自同样被发际线困扰的龙哥.他的一位患者,双眼睁不开了,步履蹒跚地来到我们面前.曾在文献里看她千遍,总算换来一次擦肩.感谢龙哥的成全,让我 ...

  •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分析一例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指基底动脉顶端及分出的两对动脉 (小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 狭窄或闭塞所产生的临床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以中脑损伤为主,常伴有丘脑.枕叶.颞叶内侧,甚至小脑 ...

  • Neurology病例:眼球突出:Miller Fisher综合征中被遗忘的体征

    61岁男性,表现为快速进行性视力下降和面部下垂.除了经典的三联征(眼肌麻痹,共济失调和反射消失)外,查体还可见眼球突出(图)和明显的双侧面瘫(视频).临床结合电生理检查结果,诊断为Miller Fis ...

  • Neurology病例:GQ1b抗体阳性Miller Fisher综合征患者近乎完全的眼肌麻痹

    8岁男孩,出现几乎完全的眼肌麻痹(视频和图1),瞳孔未受累,伴轻度共济失调步态,反射消失.血清抗GQ1b IgG抗体滴度高,结合临床诊断考虑Miller Fisher综合征.神经传导检测,实验室和腾喜 ...

  • 手-口综合征临床分析

    Sitting[1]于1914年首次报告3例单纯表现为单侧口周和指尖麻木患者,病变部位考虑为对侧中央后回.影像学研究显示,放射冠.丘脑.脑干受损亦可呈类似表现[2].此后,对于这种以单侧口周和指尖感觉 ...

  • 113例老年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

    上消化道出血(uppergestrointestinalhemorrhage,UGIH)近年有增多趋势,而老年人由于自身器官老化,生理代谢有其特殊性,出血亦有其特点.如何进行正确的诊断和,应当引起重视 ...

  • 沐浴诱发归因于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头痛10例临床分析

    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RCVS)是一组以剧烈头痛(典型者为雷击样头痛)为特征性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的临床综合征,其病理基础是大脑血管的可逆性收缩,多于发病后1~3月恢复. ...

  • 病灶弥漫的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4例临床分析

    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reversible splenial lesion syndrome,RESLES)是近年来提出的由各种病因引起的累及胼胝体压部的临床影像综合征,其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为胼胝 ...

  •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6例临床分析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自1980年Caplan[1]首次报道以来国内外相继均有病例报道.我科2013年1月~2014年6月共收治16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患者,现对其总结. ...

  • Wernekink连合综合征3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Wernekink连合综合征是中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非常少见,国内外文献报道也较少.现就Wernekink连合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国内外相关文献中报道的病例进行分析及总结,以提高临床医生对W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