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长城》第七十八篇:马岭关下鬼谷子
邢台境内有50多公里的长城,多为石头砌成,主要是依山就势修建的关隘,比如太行山五大雄关之一的马岭关,这里自秦汉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明代嘉靖年间筑长城,设关口。登马岭关,除了能触摸古道上的马蹄印,感受长城保护人员的热心肠,还能有什么意外收获?
马岭关长城位于邢台县宋家庄乡明水掌村西偏北1.5公里处的马岭上,跟北面的鹤度岭只有8.5公里的直线距离,距邢台市约58公里。
骡马古道
长城保护员岳书臣20多年来把家门口的长城看做“老朋友”,他带记者和邢台县文保所所长华朋会一边上山,一边指着一个个或深或浅的马蹄印说,这就是通往“老朋友”家门口的记号。
元好问诗中马岭关应跟这个场景类似 记者王谦拍摄
登马岭关;金末元初诗人元好问曾这样写道:“西岭秋高大陆前,马岭寒影踏遍天。群峰不断浮云色,绝排长流落日悬。”
站在古道上抬头远望,只见马岭关屹立在山谷之间。不难想象,当年古道上人来人往的场面。继续往上走的时候,在距离关口十几米的路边,两个圆圆的石坑吸引住记者的目光。
古道上的石臼
石坑类似石臼,对此邢台市文史专家刘顺超分析说,一般在居住所的附近都会有这样的石臼,这是马岭关在这儿据守的官兵,他们遗留下来的生活遗迹。依靠这种小型的比较便利的石臼来加工粮食,把豆子、米等捣成面,然后煮成粥。
马岭关下辖鹤度岭等十几座关口,由于道路崎岖,物资运输很不方便,加上守关将士有四五百人之多,所以军粮一般都是在山上加工。不过,作为当地人的岳书臣认为石坑是插旗用的,捣面他不会把眼儿凿到这边,关城上边有碾盘有磨盘,五六个呢,都取材于当地大青石。
关门 记者王谦拍摄
邢台县文保所所长华朋会(右)给记者王谦介绍马岭关长城
记者随后来到关城的门洞,华所长说别看现在门洞不高,成年人站在里面伸手能摸到拱顶,可当年骑马通过都没问题,现在看着窄因为关门坍塌后经过翻修,最初比现在要高。
关门内墙可见门轴眼
华所强调说,修建于明嘉靖年间的马岭关跟其他地方不同,有东西两座关门。关门之上曾有阁楼,挂着“马岭重关”“邢州外翰”两副匾额。驿道从关城通过,东门和西门也就成了关城唯一的两个出口。
马岭关关城卫所箭楼古道
走进关城,她又指着一座石头砌成的房子说,这就是原来的卫所。2014年左右房顶塌了,2017年文物部门对它进行过修缮。
明长城马岭关段的文物保护碑
卫所是为守关的人居住、检查通关用的。走进卫所,记者看到正对着东门关门的墙上,开有一个四方窗口,窗口正对关门,除了观察通关情况,还可以放箭射击,位置十分有利。
马岭关卫所
马岭关东、南、北三面环山,西临深涧,涧上有桥。中为小型盆地,东、西二堵城墙,各开一关门,南北山头各有烽火台,西坡还有敌台一座。关口北边山上就是一烽火台,保存比较完好的就这一处,南边还有一个,有遗址,但是就不太明显,看不出形状了。
马岭关西侧的关门现已坍塌没有修复
鬼谷沟上的石桥原为吊桥
记者随后又往西走,穿过关城西门后,眼前出现一处沟涧,好在脚下的石板路宽了很多,顺路往北走过百米后,只见沟涧之上有一座单孔石拱桥。据说拱桥落成之前这里是一处吊桥,桥边一块民国时期竖的碑,介绍了这段历史。
长城保护员岳书臣(右)给记者王谦讲鬼谷子的传说
同行的长城保护员岳书臣介绍说,桥下这条二十米宽的沟,叫做“鬼谷沟”。相传很久之前,孙膑和庞涓的老师鬼谷子曾在这里隐居。
鬼谷沟上的石桥
鬼谷沟石桥旁的摩崖石刻有“白云来”等字样
他还告诉记者,马岭关北面的高山叫不老青山,主峰有1800多米,是邢台市最高峰。山上面叫放马场,山顶是平的,上边有二三百亩地,当年官兵把守这里时就是自种自吃。
历史上马岭关多次因地形险要而发生激战。西汉年间,韩信曾率十万大军把守这里,唐代节度使李克用跟黄巢起义军朱温的一支,在马岭一带进行过长达20多年的战争。不过,邢台市文史专家刘顺超说,自明代修筑长城后,这里一直没有发生过大的战役。后来八路军一二九师由山西经过马岭关东进,创建了冀西抗日根据地。
长城保护员岳书臣珍藏的老照片
下山之后,长城保护员岳书臣把记者拉到他家里,原来他珍藏着一张黑白老照片。岳大哥并不知道,上世纪八十年代跟村民合影时,坐在中间满头白发的“杨团长”,就是之前八路军一二九师旅政治部副主任,建国后的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杨克冰老人。岳大哥回忆说,马岭关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会生活条件差,“杨团长”重返故地回去以后拿出个人积蓄,按照每人一丈布、二斤棉花的标准,捐给了邢台县西部老区的百姓。
长城保护员岳书臣的家是石头砌的
如今马岭关长城凭借独特的地形和气候,成为不少户外登山协会组织徒步穿越的好去处,邢台县当地也有人尝试对周边景区进行开发,就在明水掌村附近山上修起了长城驿站。
马岭关长城下在建的驿站
与此同时,文物部门也加大了长城保护力度,沿路竖起了许多带有编码的长城界桩。马岭关长城正敞开大门,迎来一波又一波新老客人。
保护长城的界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