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太原的存在感不强?
丨太原:我觉得我还可以抢救一下丨
▲ 晋祠公园湖心岛。
- 风物君语 -
在全国人眼中
山西省遍地煤老板
自然太原也不例外
可是
这个地方的打开方式
明明应该是
“地上文物看山西”的悠久历史
你们为什么总盯着地底下的煤???
太原作为山西省会,历史名城
本该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影响
为什么它的存在感现在这么弱?
▼
▲ 太原南中环桥夜景。
10亿,40岁,12.12%
这个六月,太原的关键词里,必然会出现这三个数字。它们分别代表太原市政府投入10亿人民币引进人才;40岁以下专科学历人员直接落户;5个月以来太原房价上涨了12.12%,位居全国第六。
6月12日,太原不紧不慢地加入了席卷全国的“抢人大战”。6月24日,最新的房价统计数据出炉。太原未来走向何方,有待揭晓。必须承认,如今的太原存在感实在不强。这是近几年的不景气造成的,也属于历史遗留问题。
表里山河,太原的天赋异禀
▲ 汾河也称汾水,是黄河的仅次于渭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有漫长的开发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有关于航运以及水利的记载,至今仍在山西省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图为太原绕城汾河西北环斜拉桥。
其实我们回头看看太原的历史,就会发现这座城一路走来就不顺遂。如果把太原看作一个人,它定是少年老成,常有惊艳发挥,但天赋所限,天花板已是触手可及。
▲ 太原市卫星图。
太原所在的太原盆地是汾河谷地的一部分。城东是绵延的太行山脉,城西是吕梁山延伸出的犬牙交错的丘陵山地,太原就镶在山岳留出的口子上。
还有汾河,黄河的第二大支流,宽阔、充盈,穿城而过,持续给城中居民带来珍贵的水资源,2500年未曾中断。农业因此得以发展,太原人也得以繁衍生息。这样的地理位置,在中国有一个专门的称号——表里山河。
▲ 穿太原市而过的汾河。
尽管有表里山河这种天赋,太原盆地也曾是块璞玉。幸运的是,它遇到了赵鞅(他有个更有名的祖父:赵氏孤儿赵武),一位眼光独到的政治家,他领衔的改革,比商鞅变法还早一百多年。他一眼看中了此处。于是命令家臣在晋水之北筑了一座坚城,取名晋阳。赵鞅辞世之前,告诫自己的子孙,晋阳城是家族足以凭恃的资本。不出所料,日后位列战国七雄的赵国就让它做了自己七十二年的都城。太原的起点,不可谓不高。
▲ 明太原县城城墙。太原的命途多舛,也体现在城区的沿革上。北宋初年,宋太宗灭北汉后,火烧水淹,将太原城夷为平地,并在汾河以东设立新的平晋县,即今明太原县城的前身。明太原县城的城墙在建国初期逐渐被毁,仅剩规模不大的断壁残垣。2012年,当地政府开始投资修缮县城城墙。
表里山河,在军事上有个更为通俗的解释方式:易守难攻。兵家必争成了贯穿城市历史的主线之一。奠定“三家分晋”局面的晋阳之战中,赵氏抵挡住了城外一年多的猛攻和围困。安史之乱,李光弼在太原以一万兵卒击退十倍于己的史思明大军。所向披靡的人民解放军,耗时六个多月,才以伤亡4万5千余人的代价解放太原。
▲ 山西博物院藏北齐观音菩萨像。高欢在晋阳遥控北魏、东魏朝政,他的继承人高洋篡位后又以晋阳为别都,可以说,北齐是秦朝实行郡县制以来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割据于太原的政权。
“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雄藩巨镇,非贤莫居”。李白如此定义太原。莫大的褒奖之中,也透露出城市的命运。占据太原,就可以控制广大的区域。那么割据于此再好不过了。这是太原历史上的另一条主线,也是它之所以存在感不强,在前工业时代的表象。
割据者的天堂,变成了唐朝的北京
虽然太原曾做过多次都城,可这些政权都属于割据一方的诸侯,成不了大气候。唯一的例外,就是唐朝。
▲ 晋祠水镜台。晋祠最初为祭祀唐叔虞而建。不过,它究竟始建于何时,已很难考证。早在北魏时期,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已有关于晋祠的记载,之后历朝历代也多有修缮扩建。祠中,周柏隋槐两棵古树,是晋祠和太原城悠久历史的最佳见证。
公元617年,李渊官居唐国公、太原留守,还身兼晋阳宫监,面对充满变数的局势,蠢蠢欲动和明哲保身两种思想时刻在他的身上斗争。裴寂与李世民合谋,私自安排隋炀帝的侍女伺候李渊。一天,李渊到裴寂家中饮酒。酒酣耳熟之际,裴寂缓缓开口:“二郎(李世民)早已私自训练军马,图谋大事。侍奉你的本是晋阳宫人,既然已经做下大逆不道之事,而今就看你的态度了。”此时李世民出现,一番义正言辞,李渊已是别无选择。
▲ 唐人阎立本所绘《步辇图》中的李世民。关于谁是晋阳起兵的首谋,扑朔迷离。《新唐书》、《资治通鉴》中,出谋划策的皆是李世民,李渊仿佛成了任人摆布之人。从李渊出任要职,收罗人才的种种表现来看,他不会是一个庸碌之人。历史真相究竟如何,我们只能推测。
存在感不强不一定都是坏事。彼时中原混战,隋炀帝也已身在扬州,没人顾得上太原这个刚刚起兵,只有几万人的新玩家。李渊父子联合突厥,趁机从太原南下,由河津渡过黄河攻占了关中,并最终统一了全国。武则天在位期间,太原被尊为北都,玄宗时改称北京,这是帝制时代能够赋予一座城市的最大荣耀。
▲ 山西博物院藏唐彩绘弥勒像。唐朝是佛教在中国最辉煌的朝代之一,身为“北都”的太原,当然也是佛教兴盛之地。
不论是李唐还是其他政权,太原能够成为“割据者天堂”,也是因为表里山河的地理环境。东西两边有太行、吕梁两座大山,特别是太行山,山道狭窄,崎岖难行。毕竟愚公只是神话里的人物,太行山既是屏障也是阻碍,无法移动。北边有大同这座坚固的大城,南边尽是星罗棋布的小城,如碉堡群一般拱卫太原。
▲ 山西境内多山地丘陵。定居点也是常常位于山间谷地,这种地貌是山西省整体相对闭塞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受耕地面积的限制,特别是在人口激增的时期,不少山西人投身工商业,由此衍生出深厚的晋商文化。
这种地形让诸侯们心中窃喜,可一旦到了统一的和平时期,它就变成了死穴。太原居于山西中部,做全省中心绰绰有余,但是闭塞的地形阻止了它影响更大的区域。跟同类城市相比,这个缺点被放大数倍。同属“中部崛起计划”,武汉可以通过长江连接上下游,郑州是全国性的铁路枢纽,太原的劣势完全暴露了出来。
雪上加霜的是,太原把工业这项技能点得太满了。
工业重镇,一个偏科的优等生
太原(晋阳)作为一座区域性的大城,自古以来就有制造业的传统。然而明朝是个不能忽视的关键节点。太原此时位列“九边”,承担军事重任,兵工业开始迅猛发展,相关的炼铁、硫磺、采煤等行业也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如果真有穿越者,回到明朝的太原,看到倾泻着铁水的熔炉,乌黑的煤炭,必不会感到陌生。
▲ 永祚寺双塔。永祚寺始建于明万历中叶,初建之时只有一座文峰塔。分封在太原的晋王朱敏淳延请五台山显通寺主持到此参与扩建,始形成双塔并立的格局。
民国以来,太原开始蜕变为真正的工业之城。这里面的关键人物,就是“山西王”阎锡山。
阎老西儿可是“割据之神”,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49年山西解放,其他地区的军阀换来换去,唯有他“岿然不动”,统治山西38年。好处就是山西的工业能够得到相对稳定而持续的投入。
▲ 作为民国时实力最强劲的军阀之一,阎锡山还曾经在1930年5月登上过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并有配文:“China's Next President”(中国的下一任总统)。当时意气风发的他不会想到,仅仅半年之后他就会因中原大战落败而不得不暂时离开山西。
在阎锡山“造产救国”的计划刺激下,太原兵工厂拥有21个分厂,可以生产从子弹到加农炮的各式武器。西北实业公司更是垄断全省轻重工业的庞然大物,其下属的机器厂管理处的资本额是国民政府直属的中央机器制造厂的170倍。
建国之后的太原,凭借之前打下的良好底子,助力整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计划经济时代,太原只需按照规划,按部就班地继续自己的工业之路,就足以成为举足轻重的工业重镇。太原重型机器厂就是新中国第一家自行设计、建造的重型机器厂。不料,时代变换,“一招鲜”不再灵验,它在需要其他技能时才发现,几乎所有的技能点都用在了工业上。
▲ 阳曲县青龙古镇。阳曲素有“三晋首邑”之称,青龙古镇就位于阳曲县与太原城之间,清朝时,往来商贾皆在此打尖休息,小镇因此商业氛围日趋浓厚。世代居住于此的王氏家族就是清朝时首屈一指的晋商家族之一。
“偏科”其实早有苗头。虽然清朝时太原延续了明朝的繁荣,但行遍天下的晋商,对家乡的政治中心并不看重。十大票号只有合盛元一家进驻太原。全国总计467家晋商票号,太原仅有12家,甚至少于平遥、祁县、太谷这几个晋商最集中的县城。
太原所擅长的重工业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自带低调属性。非专业人士很难理解不同的工业门类有何区别。太原大大小小的工厂,生产着各式各样工业产品,其中亦不乏国之重器。对此,多数人可能觉得很厉害,但又说不出厉害在哪里。毕竟人们平常的生活中,很少会真正接触到重工业。
▲ 长风大桥。
一个外地人到太原,可能会寻找好吃的面食,或者探究到底哪家的老陈醋最香醇,但不会问制造轧钢机用的是什么技术。何况到处打听这种问题还可能被当成间谍。
▲ 水塔老陈醋制作作坊。
如今的太原或许并不引人瞩目。可太原的变化从没停止,有些剧烈,有些不易察觉。地理环境难以改变,可2500年历史也无法抹去。说不定,正是那些在这里留下痕迹的帝王将相,会间接帮助太原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存在感。
文丨伊森
图编 | 鲸鱼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
参考文献
【1】李学江《太原历史地理研究》
【2】李欢《中国近代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状况——以民国太原为例》
【3】刘建生、刘鹏生《阎锡山与山西商业贸易》
【4】牛致功《从太原留守到建唐称帝的李渊》
【5】王继祖《太原建置史略》
【6】王社教《明清时期太原城市的发展》
【7】王振芳《论太原在东魏北齐时期的战略地位》
点击下方图片,一起看看
🕗
风 物 精 选
文化地理
物产美食
匠人手艺
✍️
|新 媒 体 作 者 招 募 &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