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的星星会说话,古人对于神秘星空的认识
·上古时期,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也充满了神秘色彩,对于自然充满着敬畏,他们认为整个宇宙存在一个至高无上的主宰,这个主宰掌控日月星辰,山川河流以及部族的命运。在上古文献中,天和帝常常作为同义词出现,人们不单单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其主持者,更是通过想象将其人格化,并赋予他们名字,例如风师谓之飞廉,日御谓之羲和,月御谓之望舒。另一方面来说,我国作为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文明的国家之一,农业生产往往要求准确的农事季节,所以古人对于天象格外重视,这就促进了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根据史料记载,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早就有了某些星名和日食、月食的记载,《尚书》、《尔雅》、《诗经》、《春秋》、《左传》等书都有关于星宿的叙述以及天象记录。
关于彗星的记载如今我们学习古代汉语或是历史,当然不用系统学习我国古代的天文学,但是了解古书中常见的天文基本概念,有助于我们提高古籍阅读能力,并对某些特定历史事件加以理解和分析。古人常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合起来称为七政或七曜。金木水火土五星是古人实际观测到的五个行星,它们又合起来称为五纬。金星古名明星,又名太白,因为它光色银白,亮度很高。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称为长庚,所以《诗经》有云: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木星古名岁星,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都会出现在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并以此纪年。水星又名辰星,火星名为荧惑,土星名为镇星。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都是以恒星为背景的,古人认为恒星之间的位置是恒久不变的,可以利用它们作为参照物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古人通过长期观察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称为二十八宿: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zi)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东方苍龙、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古人把每一方的七宿联系起来想象成其中动物形象,叫做四象。
以东方苍龙为例,从角宿到箕宿看成是一条龙,角像龙角,氐房为龙身,尾宿为龙尾。巧的是这和西方古代把某些星座想象成某些动物形象很相似,如白羊、大熊、狮子等星座。
前面我们提过,古人以恒星为背景来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二十八星宿都是恒星。认识到了这一点,那么古书中提到的"月离于毕"、"荧惑守心"、"太白食昴"这些关于天象的话也就不难理解了。"月离于毕"意思是说月亮附离于毕宿。"荧惑守心"意思是说火星居于心宿,这也是为什么历朝历代都将荧惑守心视作不详之兆,古代帝王自称真龙天子,居于龙心脏的位置,自然会对帝王不利。"太白食昴"是说金星遮蔽了昴宿。古人对于二十八宿的熟悉程度就像我们现在对于十二星座的熟悉程度,由于某些星宿特殊的星象,引人注目,成为了古典诗歌描述的对象。《诗经》"三星在天"、"三星在隅"、"三星在户"则是指参宿,因为参宿有耀目的三星连成一线。而有的星宿则被赋予神话色彩,我们所熟悉的牛郎织女便是其中之一。二十八星宿中的参心二宿也常被后人当作典故引用,《左传·昭公元年》就有记载,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阅。后世将兄弟不和睦比喻为参辰或参商。随着天文学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天象的认识加深,出现了星空分区的观念,古人常把上述的二十八宿作为主体,把黄道赤道附近的一周天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分为二十八个不同的区域。除了二十八宿以外,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北斗七星。许多文学作品中曾引用北斗七星,常见的无外乎是七星阵等。
北斗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古人将其想象为古代舀酒的斗形。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组成斗身,玉衡、开阳、摇光组成斗柄。古人对于北斗很重视,因为可以利用它来辨别方向,定季节。把天璇、天枢连成直线并延长约五倍距离就可以找到北极星,而北极星是北方的标志。古人也通过北斗来定季节,因为北斗始终是围绕北极星转动的,多以古人又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定季节:
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