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天气观

父亲是地地道道的老农民,出门要看天,下地要看天,赶场要看天。做任何事情习惯于观察天象,是那个时代很多农人靠天吃饭的一个本事。
  本事靠的是生活中的日积月累。比如,那个年代,每个家庭都习惯用柴灶,烧出的柴灶灰堆在墙角,一旦板结成饼,就预示近日会有绵雨。如果烧柴的烟囱不冒烟,也极有可能阴雨绵绵。再比如,那个年代青石板路多,突然无缘无故脚下的青石板“出汗”,就预示一场倾盆大雨将至。
  本事其实是一种经验,多数情况下,可以帮助像我父亲这样的农人趋利避害,躲过恶劣天气造成的财产损失。但经验也会带来误判,有句俗语叫“人算不如天算”,讲的其实是大自然的变幻无常,让人防不胜防。父亲的一生中,就遭遇过两次这样的“无常”经历。
  那一年,大战“红五月”后,悉数收割的小春粮食全部成了晒席的宠儿。过去的晾晒不太方便,小麦、油菜籽全部需要在阳光下脱去水分,路边的一张张晒席就成了一家一户最揪心的地方。农人靠天吃饭,收获的粮食是断然不可被糟蹋的,而最容易糟蹋粮食的就是天气。这个时候,农人的心都提到嗓子眼,有事没事心都挂着路边的晒席。
  那年5月,恰逢父亲的兄弟做生,做为大哥的父亲,当然是要参加的。那几日天气十分晴朗,天天观察天象的父亲自然也放下心来。去邻村赴宴时,他甚至夸口说,再晒一两个太阳天,晒席中的麦子和油菜籽就可以归仓了。
  父亲领着一家人,带着满满的安全感而去,在酒席上也很放松地和乡邻们喝酒吃肉。突然,有人大喊:“下大雨了!”父亲身子一个激灵,手中的酒杯都被碰翻了,他一下想到了晒席,那尚未归仓的粮食可是一家人几个月的口粮,这下全完了。
  父亲起身就往家里跑,虽然只有四五里地,但跑回去已来不及了。倏忽而至的大雨,把泥沙和粮食冲刷得一团糟。父亲坐在田坎边一个劲掉泪,他知道自己被经验骗了,只道天气晴好,却疏忽了“久雨必晴,久晴必雨”这个道理。
  父亲另一次吃亏是在多年后。那会儿已经改革开放了,很多信息得来十分容易,比如天气消息,广播里、电视里随时都在播,很多人出行不再看天,而是看天气消息。
  那年9月,稻谷丰收,住进小洋房的父亲,再也不去辛辛苦苦搬晒席晒粮食了,小洋房的顶楼就是最好的晒坝。稻谷晒在自家院楼上,父亲十分放心,天天喝着小酒,展望着越来越好的生活。
  那天,父亲接到好友嫁女的请帖,很爽快地就答应了。临出门时,父亲隐隐约约看到天边有鲤鱼斑云。俗话说:“天上鲤鱼斑,晒谷不用翻。”但母亲提醒说,刚才听收音机说,今日天气会变,午后有阵雨。父亲挥挥手说,母亲的话是无稽之谈,天气消息是误报。
  那天,父亲照例是喝酒兴致正浓时,被一场大雨浇凉了心。粮食晒在顶楼虽然没混进多少泥沙,但被浇透浸泡的谷子,注定在口感和品质上会降低许多,也会带来很多晒晾加工的麻烦。赶回家的父亲捶胸顿足,不知是后悔没听母亲的提醒,还是在反省他的自以为是。
  后来,父亲说,过去农人没有依靠,只得看天吃饭,总结出的经验相信十之六七即可;现在不一样了,出门不只看天,还要看天气消息,这是科学,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带给百姓生活的福祉和保障。现在出门在外,不怕天气作怪,因为老百姓都有趋利避害的底气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