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孔子

接着聊孔子。(上期:《看看孔子的故事有多励志!》

4

我们昨天说到孔子十九岁进了鲁国大贵族季孙氏家当了一名小吏。

季家当时主政鲁国,鲁昭公几乎就是摆设,季家的季平子、季桓子,先后出任鲁国宰相。在周朝各国的宰相是受命周天子管理一国政务,并有监督国君的意思。

当时的大家族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也都有养士的习惯,孔子在这样的环境下进了鲁国最大家族的目的的是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并在二十岁的时候就有人跟随着他。拜师、收门徒也不是孔子的发明,所以,这在当时也是很正常的事儿。

就这样,孔子在季孙氏家一呆就是近十年,要知道季家的家臣阳虎并不喜欢孔子,这十年也不好待。

孔子通过招徒弟,传授所谓的周朝礼乐治天下之道,慢慢有了名气。到了他三十岁的时候,门下收了弟子就很多了,后世所说的七十二贤人差不多都有了。孔子也就觉得,当老师也是一个不错的工作,他才讲三十而立。

孔子一生的理想都是做官、治国、安天下,可惜这个愿望基本没有实现。三十而立这种话是他老年之后说的,如果他三十的时候,他才不想一生都当老师。以至于后世的读书人即使想当老师,也要当帝师,并且中国古代教书先生的社会地位一直不高。

5

在孔子三十五岁的时候,鲁国出了一个偶发事件,孔子与鲁昭公流亡到鲁国。

前面我们说过,鲁国是周天子直系诸侯国,都是姬姓子弟。鲁国是公国,大夫们一般都是侯爵。最有名的三大家族就是季家、孟家、叔家,后世史称“三桓”。这个桓字的意思就是高大的柱子,引申为大、顶天立地、威武的意思。比如春秋王霸的齐桓公,就是齐大公的意思。

鲁国的这三大家不但垄断了朝政,还不停地扩大了自己的地盘,也就是把公产变成了私产,还建设了属于自己的势力范围,建成了高墙。这也就是孔子说的东周时期礼崩乐坏,君不像君,臣不像臣。

当时贵族中有一项流行的娱乐活动——斗鸡,既是取乐又是赌博。

当时的国相季平子与另一个姓郈的伯爵斗鸡。两个人都想赢,就都玩了点小花样。季平子将芥茉面洒在鸡翅上,想鸡一展翅就辣坏郈昭伯鸡的眼睛而取胜;郈昭伯则在鸡爪上绑了铜钩,想以利爪斗赢。结果季平子的芥茉面没好使,郈昭伯的鸡大胜。季平子输了一块封地,大为恼火,更搞笑的是他跑到郈昭伯家要上吊,玩自杀,耍无赖。他的身份高是侯爵,又是国相、大司徒(管土地、财政)、大司寇(管司法),郈昭伯就联合臧昭伯到国君那儿去告状。鲁昭公本来也受够了季平子的气,就下令讨伐季平子。季平子一看事闹大了,就主动认罪。和鲁昭公说,你囚禁我、杀了我都行,意思是给国君面子,但鲁昭公不答应,鲁昭公是想联合下一等的大夫,突破“三桓”的控制,可惜没有成功。季平子一看,给脸不要脸,就联合叔孙氏、孟孙氏,三家共出兵讨伐鲁昭公,鲁昭公一看不好,就跑齐国去了。这也给后面孔子“堕三都”的失败埋下了伏笔,也为他悲剧性的人生定了调儿。

孔子有个理念,意思就是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危险的地方不能待,他觉得鲁国要乱。后来他到了卫国,一会儿去,一会走也是这个原因。孔子还有一个理念就是追随正统,国君跑齐国去了,我也去齐国,和国君保持一致。这也为孔子后来在鲁国从政带来了帮助。

6

这时,孔子已经有点名气了。这之前,齐景公与晏婴来出访鲁国时召见过孔子。

齐景公问孔子,秦穆公为什么能称霸?

孔子说,秦国虽然小,但其志向远大;地方虽偏僻,但行为正直。

怎么个“行为正直”法儿呢?

孔子说,秦穆公能重用人才。他用五张羊皮从监狱中换来了百里奚,并授予大夫爵位,和他谈论了三天,把国家大事交给他。

这才是孔子的本意,意思我也是人才,你看你们齐国要不要正直一下。

孔子时刻都不忘推销自己,并能把现有的关系充分利用。

孔子到了齐国之后,在一个姓高的大夫家当家臣,并接触了齐国的一些上层人士。

齐景公也来向他问政,你看,我怎么能把国家治理得更强大呢?

孔子说,“很简单,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齐景公说,“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我怎么能吃得到呢?都叫下面那帮兔崽子吃没了,没人想着我。

这说明什么呢?

当时,孔子的这套东西就很受国君喜欢,因为他讲的是等级和权威。

可春秋时期的政治形势是周天子的权威都不在,诸侯国的政治又很像大贵族的权贵寡头政治,国君一个人根本说了不算,而是一个诸侯国中的主要大家族说了算。

秦国能强大,是因为秦国的国君能做到专制,在秦国那个荒蛮之地根本就没有贵族。孔子想恢复的是一个有权威的社会,这也是后来到了汉之后,把儒家抬上政治舞台的根本原因。

后来,齐景公又问政于孔子,治理国家钱不够花怎么办?孔子说,“政在节财。”得节约,得省着花。

齐国就是现在山东的东北部大面积靠海,是当年姜子牙的封地。

在齐桓公时代,齐国靠管仲的创收政策首先强大,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成了第一代天下霸主。所以,齐国是最早知道开源创收的,而不是节流省线;最早建立了盐铁专营,还开源出了“女闾税”。

孔子和这样一个国家谈节约就是有点扯,当时就受到了齐国国相晏婴的反对。不过,晏婴反对的不是节约,是说孔子容易带坏齐国的风气,就是大家都不消费了,只想节约了,国家的经济就完了。我们现在在开源和节流上也存在着问题,而且是反了。

还有一点说起来比较难听,就是孔子是野合而生,身份不明,听这样一个人的话治国,简直是笑话。而孔子一生所做的一切,对于他自己来说也都是为了正名,这也是孔子的中心理论,名不正、言不顺,想用我得给我地位、给我官儿。

齐景公后来想封他为齐国大夫,并把尼溪的田地封给他。这就动了齐国大夫的奶酪,晏婴也出来劝齐景公,孔子那一套东西治不了国,只能把国搞乱,道德治不了国,还得靠经济和法律。而一些低级贵族,特别是武士,还想杀了孔子。齐景公也没办法,只好辞退孔子,孔子则重回鲁国,聚徒讲学。

7

这个时候鲁昭公早都流亡到了晋国去,并死在了晋国。鲁国的三大家族推举鲁昭公庶出的弟弟鲁定公当了鲁国国君。

按继承传统庶出是没有继承权的,鲁定公自然得听三大家族的,这时季平子也去世了,他儿子季桓子继任了国相和大司徒的职务。

这个过程中,晋国干了两件事,孔子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

第一件是鲁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晋魏献子执政,举贤才不论亲疏。孔子认为这是义举,在近处不会埋没与自己亲近而有贤德的人,在远处不会埋没受人推举而有贤德的人,这可以说是仁义了。

第二件是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13年)冬天,晋国铸刑鼎。孔子认为晋国的灭亡了,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没有好的制度和法度。

这说明在孔子的思想里,以德治国就是好的,以法治国就是坏的。这种思想对中国后世影响非常大,也是周秦之变的主题。

这时的孔子已经过了四十了,又回到了季家当家臣。他觉得自己的一生也不过是这样了,跑了一圈儿,又回到了原点。所以叫四十而不惑,想多了也没用。

8

在孔子快五十岁的时候,季氏家臣阳虎,就是当年不承认孔子是士并把他赶走的那个人。这个人一直看不起孔子,可孔子在季家又一直与他在一起。这时的阳虎在季家说一不二,因为季桓子是国相,季家也就是相府,算是国家机构,孔子好像看到了机会,上奏说家臣掌政。并辞去季氏家臣的职务,回家修著《诗》《书》《礼》《乐》。

现在看,孔子的这套做法就是表演给季平子看的,意思是我是你的人,阳虎这样的人不如我,也不可靠,后来阳虎确实反了季孙氏。

阳虎也觉得孔子讲的对自己不利,想见孔子,孔子不见。后来两人在路上相遇,阳虎劝孔子出仕为官,孔子没有明确表态。

随后,51岁的孔子被任命为中都宰(中都为今山东汶上县),一年后做季孙氏司空,等于是国务院水利建设部部长,孔子当然对官从来不拒。

这时的鲁定公也觉得“三桓”根本不拿自己当回事,也急切改变现状的愿望,就想到了孔子,想用“君君、臣臣”那一套来约束“三桓”的力量。“三桓”并不在意一个孔子和他的一点说法,季桓子还表现得非常配合,让孔子做了大司寇,并代理宰相的事务,等于是大法官兼总理。孔子从此正式步入仕途。

17:32

所以后来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这些事儿是他原来没想到的,是天命。

孔子上任之后,干了很多事儿,包括新官上任三把火之类的立威的事儿。

鲁国有一个叫少正卯的大夫,和孔子一样办过私学。少正卯的课堂多次把孔子的学生都吸引过去听课了,只有颜回没去过。所以,少正卯也是鲁国的著名人物,被称为“闻人”,就是什么事都知道的名人,属于八卦播主,粉丝多。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任鲁国大司寇,上任后七日就把少正卯杀了,还暴尸三日。

孔子的弟子都不明白为何要杀他,是不是个人报复,子贡忍不住问孔子。孔子回答说:少正卯有“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五种恶劣品性,人的品性只要有这“五恶”中的一种,就不能不施加“君子之诛”,而少正卯是身兼“五恶”的“小人之桀雄”,有着惑众造反的能力,他和历史上被杀的华士等人是“异世同心”,不可不杀。

可以说,这就是不凭事实地下定义,现在中国社会的这类传统都是他老人家留下来的。

这里提的华士是齐国人,当年姜子牙被封齐国。姜太公来到齐国,立即打听征召齐国的贤人义士。一打听,说有个叫华士的人很特别。这个人认为,不臣服天子,不结交诸侯,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而当时的人也都因此称赞他为贤士高人。姜子牙一听,也觉得这人不错,派人去请华士,可请了三次华士就是不来。姜太公一生气。下令把华士杀了。姜太公杀华士的消息马上就传开了。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闻讯后询问姜子牙:“我一向听说华士是齐国难得的一位高士,你为什么竟要下令杀他呢?”

姜子牙回答:“对于这种不服从天子,不结交诸侯的人,实际上与叛逆没有什么区别,假如对这种人不能明惩典籍,甚至还要进行表彰或嘉奖,使之成为教化的榜样,让全国民众都去效法他,那么今后谁又还会把我吕望当成这个国家的国君呢?谁还把周天子当天子呢?”

姜子牙杀华士是再三召请而不来,不能为我所用我就杀了他。可孔子杀少正卯就没有什么理由了。

孔子这一生是建立了一套道德体系,这个体系的本质是和孔子走的,相信儒家道德这一套的人就是好人,是君子。其他的都是坏人,是小人。

而这里的好坏只是一家之言,就和孔子杀少正卯一样,我说他是小人就是小人。所以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这就是个定义的问题,就看谁掌握语言权。

看来今天也聊不完这个话题,反正放假,我们明天聊,我们可以从孔子的一生当中看到今天中国社会所有现象的影子,也可以解释很多看似不合理的现象,所以花几天功夫了解孔子还是非常值得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