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放在汉朝说韩信,放在唐朝说的谁?
有副对联是这样写的——
生死一知己
存亡两妇人
说的是谁呢?
在汉朝,说的是韩信。
我们知道,韩信想追随汉王却不受重用,愤而自离,连工资都不要了。
此事被萧何知晓,他连夜骑马追赶韩信,说你怎么辞工单都不交就走了呢?嫌职务低你就说出来,你不说,我怎么知道呢?来,跟我回去,我保你做大将。
韩信于是就跟着回去了,从此,咸鱼翻身,飞黄腾达。
(韩信 剧照)
存亡两妇人,则是他年少时无所依归时给他饭吃的洗纱老大娘,以及要了他命的吕后。
更关键是的,萧何在杀他的过程中,也出了大力。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讲的就是这事了。
因此,不但妇人关勿他的存亡,萧何也关乎他的生死。
到了唐朝,又有一个人,差不多可以用这对联来形容了。
他就是长孙无忌。
长孙皇后的哥哥。
昨天有朋友在我写长孙皇后的文章后回复——
如果他早听妹妹的话,也不至于死得那么惨。
不过,先卖个关子,我们先来讲讲,谁是他的知己呢?
那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了。
他们很早就认识,一起扛过枪,一起灭过王,一起猎过狼。
长孙无忌功勋卓著,凌烟阁里,排在第一。
然则,功高会震主,高处不胜寒,有一次,有人密奏,“无忌权宠过盛”。
按说,哪怕李世民并不怀疑他,但也不能把密报者给出卖了呀。
但他怎样做的?
《旧唐书》记载:
太宗以表示无忌曰:“朕与卿君臣之间,凡事无疑。若各怀所闻而不言,则君臣之意无以获通。”
意思是,我与你之间,无话不说,别藏着掖着啊。
这还不算,他又召集群臣开大会,直接表明对长孙无忌的信任:
朕今有子皆幼,无忌于朕,实有大功,今者委之,犹如子也。疏间亲,新间旧,谓之不顺,朕所不取也。
(唐太宗 剧照)
他跟我儿子一样亲,又是我的旧臣,你们有些人,千万不要离间我们。非但没用,还让我对你有意见啊!
我相信,长孙无忌是感动得涕泪横流啊,心中默念了一万遍——
知我者,世民也……
好,说完知己,再说妇人。
一个是他的妹妹长孙皇后。
她曾对皇帝说到:
妾既托身紫宫,尊贵已极,实不愿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汉之吕、霍可为切骨之诫,特愿圣朝勿以妾兄为宰执。
意思是,请您不让我的兄弟子侄居于高位,汉朝外戚之乱的教训,不可不防啊。
但李世民却认为,长孙无忌确实有功又有才。我用人,举贤不避亲。那些没才的,再亲我也不会用。
然而,长孙皇后还是不放心啊,又派人送密信给哥哥,说的大概是功成身退之类的话,你现在目标这么大,最好是辞官保身。
长孙无忌信了姐姐的,但却未能全退。这也就导致了后来的悲剧。
多少年后,当李治想立武昭仪为后,长孙无忌“屡言不可”,哪怕李治“密遣使赐无忌金银宝器各一车、绫锦十车,以悦其意。昭仪母杨氏复自诣无忌宅,屡加祈请。时礼部尚书许敬宗又屡申劝请”,他都油盐不进。
最终,李治不再顾及大臣们的反对,一意孤行,立武媚娘为皇后。
媚娘得势,长孙无忌便被许敬宗所谗。
(李治与武媚娘)
谋反这么大的事,李治连对质的机会都不给他,直接便下狠手,“遂去其官爵,流黔州……其子秘书监、驸马都尉冲等并除名,流于岭外”。
之后,长孙无忌更被许敬宗等派人逼得自缢而死。
我们尝在古书里,看到什么祖制祖训,其实有什么用呢?
长孙无忌跟禇遂良,都是托孤大臣。在李治夺嫡之路上,长孙无忌还出力不少,结果,都毁在一个女人手里。
当然,最不厚道的,还是耳根子软的李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