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守护旗杆石的老人
一位守护旗杆石的老人
作者 黄石明月
朗读 兰色音符
早就听说在绥宁县寨市苗族侗族乡有一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正板村古建筑群,那儿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为苗族杨姓。听说这是一个古老的村寨,它始终在叙说一段唯美的佳话,在叙写一段民族的风韵,在传承杨氏家族历代人的丰功伟绩。
好奇心与距离无关,今日我想去看看。
车子在通往正板村新修的水泥路面上行驶着,透过车窗,拂过新芽吐的煦风,春天变的格外温柔,太阳也变得暖洋洋的,山边鹅黄叶托出了一个个娇嫩浴滴的花骨朵,轻轻摇曳,害羞地露出了笑脸,让我享受一路春光乍泄。
进入正板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高高的方形石板,上面浮雕蟠龙,仰望顶端,气势恢弘。这标志性的古代建筑应该大有来历吧,带着一份敬意我走近一看,石板上还镌刻了很多的字和花纹,我好奇的用手摸摸面板很干净,手上丝毫不占飞尘,应该也是被今年春来多雨给冲刷干净的吧。
远远可见通往村落的路是一条清幽的青石板路,青石板也被这春天的雨冲刷的青亮青亮,暖阳撒落的光辉映了一地。我们沿着这条青石板路走着,暖得一路轻松而惬意。
只是走着走着来到三叉路口,不知道走哪条路?我左顾右盼间看到一位老者向我健步的走来,肩上还扛着个木梯,手里提着个木桶,腰里还挎着个挎包,个子不高,看上去应该有七十多岁了吧。我跑过去道问:“大爷,进院子的路走哪一条?”老人闻声放下手中的木桶,也放下肩上的木梯子,继而说道:“闺女,你是外地来吧,迷路了?之前很多人走到这就迷路,我原本在这立了一块指路木牌的,只是这阵子老下雨,青石板路面滑,我这把老骨头也不敢下山来,你看,指路牌都让这阵风雨给打倒了。”我顺着老人手指的方向,一眼就看见了那块历经风雨已经变色的指路牌,走过去把路牌捡起看了一下,知道怎么进院子,就把路牌交给了老伯。老伯伸出的一双很粗糙,手背上爬满了一条条蚯蚓似的血管,这应该是一位经历沧桑老人。老伯很客气地说了声“谢谢”,随即从随身带着的黄色挎包里摸出一把锃亮的锤子,小心翼翼地把路牌立好了。
原来这位年迈老人是这村里的义工。我仔细打量着眼前这位老人,头发花白,饱经风霜的脸上刻满了皱纹,那双温和的眼睛总是闪烁着慈祥的光芒。老人虽然上了年纪,两个肩膀却依然很强健,脖子也依然很壮实。老人示意我看路牌,我点点头微笑着说:“谢谢老伯,我已经知道怎么走啦。”老伯热心的给当起了导游。他介绍说,这儿的古民居在2011年已经被认定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得到了县里的重视和保护。正板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有20余栋,石板古巷道6条,古井3口,消防水塘3口,明代古树5棵等。介绍完后,老人示意我进院子去参观,他转过身,肩上依然扛着木梯,手里提着木桶,背着黄色的背包健步走在通往院子外的青石板上。暖阳洒在他的满头银丝上,虽显苍老,但也还神采奕奕。
正板古民居按三横六纵排列,建筑的二楼具有典型的苗家族吊脚楼风格,古民居为砖木结构的窨子屋,那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具有典型的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点。房屋与房屋之间有封火墙阻隔,房屋两侧的封火墙,高出屋面三至六尺,既有防止火灾蔓延的作用,又增添房屋的美感。封火墙一律用古式三六九式砖砌成,外部用石灰粉刷并彩绘图案,图案为传统回字边框及花纹边框,中间则绘花鸟等,因房屋大多有几百年历史,墙上的石灰层部分已经脱落,彩绘也变得残缺不齐。当我爬站在高处往下看,聚族而居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封火墙给人产生一种“万马奔腾”动感,也隐喻着整个宗族生气勃勃,兴旺发达。
环顾四周能够看到整个建筑群背靠青山,前有溪水,左右两边均为稻田。院子里有一条古道与外界相通。其民居规划严谨,布局合理,生态与文化完美结合,具有湘西南典型苗族民居的特点。
从院子里转出来,我见一老人踩在梯子上小心翼翼地擦洗着立在院子边上前面竖起方形石板,在这儿怎么总会见着这石板呢?并且还有这样一位老人负责清洗着,难道这石板上还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吗?我好奇地跑过去,仔细一看,这不就是给我指路的那位老人吗?我靠近木梯,扶着木梯,老人显然已经认识了我,没有拒绝我的好意,只是低头提醒我:“别把你衣服弄脏了,小心些。”我答应了一声,继续扶着木梯。待老人忙完下梯后,我不解地问老人:“你为什么要清洗这石板?”老人示意我坐下,从口袋里摸出一张纸,放上烟丝,卷成喇叭点着,他不慌不忙地告诉我。原来这是旗杆石(古名帷墩,俗称旗杆石,古代经过科举应试入帷,获得功名可在宗祠或祖屋门前竖此石),竖此旗杆石是先人崇文尚武,夺取功名后用来光宗耀祖,彰显身份,同时也是昭示后人,激励他们立志成才。院子里清洗旗杆石也是有规矩的,要有一定资历的本家族男人方可。能清洗旗杆石是一种荣耀。
面对老人的荣耀,我在想,旗杆石只能证明昔日的辉煌,今日已摒弃了这种“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科考方式,时间或多或少会扔掉一些什么,以常动不息的方式又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东西。这旗杆石离新的时代越来越远,越来越显得寂寞和无奈,甚至一些年轻人已彻底将它遗忘,就我们今天一行中,有人以为是这个院子的先祖用来栓牛的普通石墩。
老人漫不经心地跟我讲起了往事,似乎把时间一步步往前移,回到过去院子里热闹的时光,回到过去爷爷与子孙们欢笑畅谈的时日,回到在青石板路上永远不会寂寞的日子。话语里我能感知老人对过去的生活无比怀念。此时我才恍然而悟,如今,眼前这个院子,只能看到少数在家的老人,偌大的院落是寂寞的,古民居是寂寞的,老人也是寂寞的,只有老人心中的旗杆石暂时还有寂寞的老人在寂寞中守护。
老人说,好久好久没有像我这般年龄的人听他侃侃了,我还能说什么呢?老人精神的寄托就是当好院子的守护者,守护曾经带给院子荣耀的旗杆石,守护老一代人永恒的信念。
当我提出和他合影时,老人笑了,皱纹里包裹着深情。
和老伯道别后,我走在青石板路上,感觉风钻入了石板缝里,牵动着石板晃荡,一阵悠长的旋律便轻轻拉起。这是一条幽美的青石板路,一条为后人筑起通往旗杆石的路,但还有多少年轻人愿回到这个院子,从这路走出去呢?
本微刊原创文章,均为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微刊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微刊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古苗疆那些事儿”(作者直接授权除外)。违反上述声明者,本微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谢绝交换,谢绝有偿刊载(入册、入典),谢绝无偿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