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震撼了,古道上的木撑子真神奇!|湘黔古道上的故事|侯章良

本期故事作者:侯章良

湘黔古道上的故事

湘黔古道上的木撑子

(侯章良)

从我记事起,父亲就经常带着我去湘黔古道路边的大山深处做事,每次经过磐山那段古道的时候,父亲总是滔滔不绝的给我讲述古道上的故事,好像永远也说不完。父亲讲得最多的是磐山桥、滴水岩、锡坡界、锡坡滚马以及路边石孔里的木撑子。

本文按下磐山桥、滴水岩、锡坡界、锡坡滚马的故事以后慢慢地给读者朋友讲述,在这里,我说说湘黔古道上石孔里木撑子的来历。要说这些木撑子的来历,还得先从湘黔古道修筑的历史开始说起。

传说在古时候,在湘黔古道修筑以前,从水口通往青坡里到达洪江的道路就已经存在了,只是当时这条道路是由古老的商队踩踏出来的,道路十分狭窄且非常艰险。据说那时这条路是一条宽不足一米的山间羊肠小毛路,穿行在悬崖绝壁之间,上坡下坡没有石阶,需攀援而行。那时,洪江与湘中腹地已有通商来往,这条路成了湘中地区翻越雪峰山到达洪的便捷之道。先人脚夫们为了生计,从那时候开始,就在这条十分难险的山路上肩挑背扛,翻山越岭。

据历史学家考证,洪江的沅水段为中国四千多年以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水路,从近年来在湘西的考古发现中也证明这条古海上丝绸之路的存在。而这条穿越雪峰山连接古“海上丝绸之路”的便道为历代朝廷所重视,这条以洪江为枢纽,既能作为官道又能作为重要商道的道路,是东连湖广、江浙,西接云、贵、川的通道。历史上,朝廷在修筑有“南方丝绸之路”之称的湘黔驿道时,将这条道路作为湘黔驿道中的“小西线”重点修筑。

据传,当时朝廷在修筑这条驿道时,从征调的民夫中挑选出了百余名精壮汉子,专门修筑水口磐山至三角塘这段非常险峻的路。这一段路大约两公里,要穿越山岭沟壑之间的悬崖峭壁,因此就要靠民夫一锤一凿硬生生地从悬崖绝壁上凿出一条二米左右的路来,路面开凿出来后,还要用青石板铺在路面上。可想而知,在当时的条件下完全是靠原始人力方式筑路,这项工程是多么的浩大与艰难。正因为修筑这条道路很艰难,民间至今还流传筑路时有神仙相助的传说,增加了这段路的神秘色彩。据说当时修路时,工地上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每次出工做事的时候有一百个民夫,而收工回来吃饭的时候只有九十九个人。最初的时候还没有人注意,快到完工之时,管事的头人在白天修路时清点人头,左点右点,都有一百个民夫在做工,可到了吃饭的时候再点人头时,总是只有九十九个民夫来吃饭,还有一个人不见了。管事头人感到很是纳闷,想弄清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有一天晚上收工的时候,管事头人让所有民夫先走,他走在最后,在回去的路上,他走着走着,当快到住地的时候,只见他前面走着的一个人脚底突然间冒出了一股青烟,那人随这股青烟飘然而去,此时管事的头人方才悟出原来是有一位神仙在帮助他们修路。他立马叫住正在前面走路回去的所有民夫,赶忙到刚才冒烟的地方,一齐向神仙升天的方向跪拜致谢。因为有了神仙在这个地方的出现,这条路便也就充满了传奇色彩,古道上的故事就是说上几天几夜也说不尽道不完。

言归正传,现在该说说湘黔古道上石孔里木撑子的来历了。

所谓湘黔古道上的木撑子,就是生长在路边高大树林的树枝,当这些树枝在树上枯萎以后,随着山风的吹拂会不时掉下来,路上就横七竖八地摆满了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树枝。这些树枝常常给过往行人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路上的行人走在这条路上的时候本来就疲惫不堪,如果他们一不小心,或是被这些横在路上树枝被绊倒,或是踩着了这些圆柱状的树枝滑倒,因行人的肩上担着货物,摔倒在青石板路上,重则摔断腰腿,轻的也摔得一时难以动弹,有的人甚至一个踉跄就会摔下悬崖绝壁,造成人货两亡的悲剧。也因为如此,路边居住的山里人或者是过路的行人把捡拾横在路上的树枝、山上滚落到路上的石块等杂物当成了一种行善积德的善事来做。在湘黔古道上,不知从何年何月起,人们形成了一种将树枝放到石孔里的习惯。这里有一个说法,说是谁把这些大大小小的树枝撑在路边的石孔里面,那个曾经帮助修路的神仙就会保佑他腰不痛腿不酸,一生平安。这一说法就这样在湘黔古道边的村村寨寨世世代代地被传承下来了,为这条古道又增添了一道神奇的色彩。

记得小时候,我每次跟父亲来到湘黔古道上,他总是把路上与路边的树枝捡起,然后以虔诚的仪式感将一根一根的树枝撑在路边的石孔里。这样一路看过去,形成了一道震撼人心的神圣奇观。那时候,小小的我在父亲与乡亲们捡拾树枝的行动中耳濡目染,也学着父亲与乡亲们的样子,把那些从古道上捡拾的小树枝也以虔诚的仪式感方式放在路边的石孔里,每当这个时候,父亲总是微笑着竖起大母指表扬我,说神仙会保佑我们的,口里还不停的教导我,以后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这么做,要好好的保护这条古道。那个时候的古道,过往行人川流不息,好一派繁华景象,路面也是干干净净的,一尘不染,这是一种多么平凡纯朴而又伟大的精神,这种文明的精神一直在激励着古道边村寨人家的一代又一代,默默地为湘黔古道的维护做出贡献。

然而湘黔古道往日的繁华,到如今却物事人非,没有了往昔的喧哗,却多了今日的宁静,过往的行人渐渐的少了,古道上已是芳香萋萋。湘黔古道已湮灭在历史的风尘中,慢慢的被人们所遗忘,这又使我多了一层忧伤。湘黔古道啊,你何日才能恢复往日喧哗?我直希望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能不能把这千年古道变成能让当地百姓致富的旅游通道与致富通道,实实在在地抓好激活乡村旅游,不要再让古道宁静下去。

侯章良

本期故事作者

侯章良  男,52岁,家住水口乡新哨村哨上组,初中文化,从小喜欢山歌,以前听到大人们唱山歌了就跟着他们学唱,由于时代的变迁,中间几十年都未曾唱过山歌,随着民俗文化的掘起,又有一种回归童年时代的感觉,本人热爱山歌,也热衷于民俗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希望能为这一事业做出一点微薄的力量。

本微刊原创文章,均为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微刊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微刊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古苗疆那些事儿”(作者直接授权除外)。违反上述声明者,本微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谢绝交换,谢绝有偿刊载(入册、入典),谢绝无偿索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