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睹为快!张胜兵为您详解针灸远近分类及配穴绝技!

武汉张胜兵 张胜兵中医 今天

腧穴距离病位的远近分类。

由于医者的体会不同,就腧穴位置与病位位置而言,可以分为局部处方、远端处方和远近结合处方三类。

好,我们先看一下病位局部处方,以病位的局部或临近的腧穴组成的处方即病位局部处方。比方说咳喘证,我们以肺俞、风门、天突、膻中所组成的处方,就属于这一类。比如说,《百症赋》这本书里有这么个记载,“咳嗽连声,肺俞须迎天突穴”啊,这个小歌诀啊,“咳嗽连声,肺俞须迎天突穴”。那么局部处方的适应症可以用于局部的疼痛,比方说腰扭伤在压痛点,或者是自觉疼痛点,用毫针施以阻力针法。阻力针法一般操作:穴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选用0。3mmx28mm毫针,得气后,拇食二指捻住针柄,将毫针往顺时针方向捻转360度(此时感觉针下有阻力,毫针不易被拨出),再将针缓慢往外提拔,患者感觉有强烈的胀痛感,持续上提5秒钟后将针缓慢放下,并将针柄逆时针方向捻转360度,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每隔5分钟重复上述操作一次。腱鞘囊肿在局部用火针点刺等等,这都属于病位局部处方。那么还可用于治疗全身疾病,比方说中脘、梁门、脾俞、胃俞组成的治疗脾胃病的处方,除了治疗胃脘疼痛之外,还可以治疗由于脾胃功能失调而引起的多种病症。

好,我们看一下第二个,病位远端处方。某一部位患病后根据经络与脏腑的联系,不在局部选穴,而完全选距病位较远的腧穴所组成的处方即远端处方。比方说,我们同样是咳喘的话,我们选尺泽、鱼际、列缺、合谷、曲池,那这个呢就是远端的。那么《玉龙歌》里有这么一句原话:“寒痰咳嗽更兼风,列缺二穴最可攻,先把太渊一穴泻,多加艾火即收功。”

好,我们看一下第三个,远近结合处方。某一部位患病后既在病患处的局部邻近选穴,又根据经络与脏腑的联系,再选取距离病位较远的腧穴共同组成的处方,我们称之为远近结合处方,这类处方最常用。我们还是以咳嗽为例,我们可以用肺俞、风门、天突、膻中、鱼际组成的远近相配的处方以治之。《杂病歌》有这么一段原话:叫“咳嗽列缺与经渠,须用百壮灸肺俞,尺泽鱼际少泽穴,前谷解溪昆仑隈,膻中七壮不可少,再兼三里实相宜。”那么这种处方不仅有远近配穴啊,更有多穴方同部组穴、同经组合、前后组合等多种内容。

选穴原则是指选取腧穴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法则,它是配穴处方的第一步,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对腧穴的选择,比方说,《席弘赋》这本书中所说的“凡欲行针须审穴”,《百症赋》这本书中也说,“百症俞穴,再三用心”。证明了临症选穴的重要性,而常用的选穴原则有:近部选穴、远部选穴和对症选穴等等。

好,我们先看一下近部选穴。

近部选穴是指在病症的局部和邻近部位选取穴位来进行治疗,这是根据腧穴近治作用而制定的一种基本选穴法。比方说,这个鼻子有病了,我们可以常常选用这个鼻子旁边的迎香穴;眼睛有病了,我们常常选这一个睛明穴,瞳子髎,攒竹等这些穴位;面瘫,我们选这一个地仓透颊车;脱肛选会阴或者长强;胃痛选中脘,等等,这都是一些近部选穴。那么也可以根据“以痛为腧”的原则,在局部寻找压痛点,并以压痛点施针,那么这个以痛为腧,其实是这个阿是穴,选用阿是穴,医生会在病人身上用手指按压一下,然后问病人哪个地方不舒服或者痛,以痛为腧嘛,哪个地方痛,病人说啊是是是,是这里,那么就是阿是穴,所以这种阿是穴是以痛为腧的原则,在病变的局部寻找压痛点,并施以针灸。近部选穴,可选取病痛局部的腧穴进行治疗,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这个规律,比方说头痛,选用百会或者太阳穴,作为这个针刺穴位,当然这个百会治疗头痛啊,治疗巅顶头痛更好,治疗整个头晕也行。那太阳穴治疗的这个头痛啊,大部分是太阳穴这个地方痛或者说少阳头痛。那么这种近部取穴的方法,也适用于全身性疾病。但是呢,有些疾病,用近部选穴的方法,效果并不理想。比方说,我们仍然是以头痛为例,少阳头痛。少阳头痛,如果单取太阳穴的话有一些人的效果并不理想,但是我们如果选择这个外关穴,远端选取外关穴来治疗少阳头痛的话效果就非常好,所以近部选穴如果达不到的效果,我们就可以选择远部选穴。

好,接下来我们看一下远部选穴。

远部选穴是指在距离病变部位较远的部位选穴,《黄帝内经》称之为:“远道刺”,它是根据这个腧穴的远治作用而制定的选穴方法。远部选穴紧密结合经络的循行,体现了“经络所过,主治所在”的这个治疗规律。比方说这个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善于治疗头面部、五官、躯干、内脏的病证,而且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上面说的这个外关治疗偏头痛,少阳头痛,其实就是一个用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通过远部选穴,由于这一个少阳头痛啊,或者说这个偏头痛啊,属于少阳经病变,所以我们在少阳经上取用外关可以起到作用。这个就充分体现了“经络所过,主治所在”的这个治疗规律。

《黄帝内经·灵枢·终始》这一篇有这么一段原话:“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之腘。”这里呢,我想引伸讲一个知识点,但是呢,引伸得太多的话可能这节课会拖得很长,所以我简单讲一下,关于这个《灵枢·终始》说的这一句话:“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之腘。”这句话呢,历代医家认为这句话有问题,对它有不同的理解,这段话是一段有争议的话。这个争议主要在哪里呢?认为病在足者取之腘,这个足字有问题,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腘,大家知道这个腘窝,这里有委中穴,所以认为是病在腰者取之腘,那么认为病在腰者取之腘的,而且还不是普通的书籍和普通的人认为的,《针灸甲乙经》都这么认为。《针灸甲乙经》认为,“病在足者取之腘”,这个“足”应该是“腰”,为什么呢?足太阳脉,循腰入腘,故病在腰而取腘也,那么很多人呢就认为有道理。但是呢我们通过仔细分析,病在腰取之腘,其实际上是什么呢?是上病下取的意思。因为腰在腘的上面嘛,是吧,但是他前面又有第一句话就是病在上者下取之,如果说病在腰者取之腘的话,那是不是与病在上者下取之重复了呢?病在上者下取之,这个很简单,比方说这个胃火牙痛,胃火牙痛本来在上,我们可以取内庭穴,泻胃火以治其牙痛,那就是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就是疾病在下面的,那么就在高于它的地方来取。这个不完全等同于病在下者上取之,是高。打一个比方,这个急性的膝关节扭伤,我们可以取对侧的曲池穴强刺激,让其活动膝关节可以达到很好的疗效,急性的这个踝关节扭伤,我们可以取对侧的合谷穴强刺激,然后活动其患侧,也有很好的疗效,这个是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比方说我们仍然以头痛为例,后头痛,我们也叫“太阳头痛”,那么太阳经的病变嘛,后头痛,我们可以取昆仑,取昆仑就是取之足嘛,在脚上取了一个穴位。而病在足者取之腘,那么在腘这个地方有什么穴位啊?有委中、有委阳,那么委中和委阳,是不是腰背委中求之后,就只能够治腰背痛呢?非也。委中、委阳通过适当的补泻手法,一样的可以治疗脚上的疾病也就是足上的疾病。那么有的人可能就要问了,那四总穴歌里面说的腰背委中求,那和这个地方的“病在足者取之腘”这个怎么解释呢,我可以非常明确的告诉大家,这个四总穴歌“腰背委中求”,最开始出现的文献是在明代,这个明代朱权所著的这个《乾坤生意》,以及以后的《针灸聚英》、《针灸大全》、《针灸大成》全部将这句话收录进去了,而且还有不同版本的四总穴歌。明代离《黄帝内经》有多长时间?大家想一想。“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这是明朝才有的歌诀,而《黄帝内经》呢,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所以《黄帝内经》并没有总结四总穴歌,所以病在足者取之腘,没有任何问题。《素问·五常政大论》,也有这么一句话:“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而在《针灸聚英·肘后歌》中,又有这么一段话:“头面之疾寻至阴,腿脚之疾风府寻,心胸有疾少府泻,脐腹有疾曲泉针。”另外,我们刚才所说的四总穴歌,也都属于这种远部取穴的这个范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