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弟恋”真的占四成吗?| 一份错误的数据是如何引爆舆论的

最近,除了江歌案,你的朋友圈被【姐弟恋与“男大女小”平分秋色了!“女大三,抱金砖”,有没有道理】一文刷屏了吗?是的,新浪、网易等众多媒体转载了,连人民日报官微、中国日报官微、南方周末官微也纷纷转载了。

看到此新闻时,你是怎么想的?你是不是想起了娱乐圈的女大男小婚配,是不是惊叹原来姐弟恋真的这么流行了啊!然后呢?你有没有反问一句:

“姐弟恋”真的占四成了吗???

女大三,真的抱金砖吗???

当我看到此文的时候,没错,我也想起了文章和马伊琍、霍建华和林心如,我甚至还转给了我未婚的好友,说你的春天来啦~~然而,巧的是,第二天,风笑天老师传来了课堂上需要我们学习的两篇文章。惊呆了,新闻上看到的数据居然来自于第一篇文章,而第二篇文章,则是风老师对第一篇文章的商榷文。

近20年来我国夫妻匹配的年龄模式真的发生了如此显著的变化吗?对于这一疑问,有两种可能的结果:其一,客观事实表明的确发生了如此显著的变化。那么,值得探讨的问题是,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其二,如果客观事实表明我国夫妻婚配的年龄模式并没有发生变化,那么原文研究结果中的问题或错误又出在哪里?

商榷文用同一套数据又跑了一遍,发现:

【实锤!实锤!】

(1)原文作者在计算2010年时,没有分性别来生成数据(导致一半数据方向错误),简单而言,就是在受访者为女性时,将夫-妻年龄,算成了妻-夫的年龄;

(2)原文作者未剔除缺失值(比如回答不清楚、不知道的人数据录入时为99)。

好吧,所以,正确答案是什么呢?答案是女大男小的婚姻比例仅为15.2%,比原文足足低了26个百分点。

为了进一步规避年代效应,本菜鸟又跑了一遍分年龄段的数据,发现无论29岁以下,还是30-39岁、40-49岁、50-59岁,还是60岁以上的人群,这一比例均在13%-17%之间。所以,“姐弟恋”在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中均没有超过二成。

也就是说,“男大女小”的婚配模式仍是主流,占67.9%;而“姐弟恋”与20年前一样,还是相对少数。

其实,这个错误作为学术人都会犯,本菜鸟曾经也不止一次地如此不小心犯错~~~(>_<)~~~清华大学一位社会学者曾语,学术生活不是一场桃花源之旅,而更像是一场洞穴探险:充满了泥泞、黑暗、孤独、恐慌,以及烛火偶尔照见墙上瑰丽壁画时的狂喜。然而,狂喜过后,更需要理性和严谨,才能继续前行,继续深挖洞穴之谜。

糟糕的是,这篇文章被李春玲老师的《社会变迁背景下中国青年问题研究》所引用(李老师其实也是无辜受害者,不小心引用了错的数据,却由于她强大的影响力,而被媒体无限放大,最后导致以讹传讹。)

钱江晚报的记者在【姐弟恋与“男大女小”平分秋色了!“女大三,抱金砖”,有没有道理】一文中也指出,2012年浙江省部分城市的抽样调查中,姐弟恋比例大致在14%左右。5年来,姐弟恋比例突然翻了一番。而这一说法则来自据了解和按不完全统计,这一说法和不完全统计来自哪里?我们不得而知。

好吧,你们先别急着找这是谁的责任,我们应该想想我们自身是不是有错?

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错。

我们应该问的是,研究者对那些与前人研究结果大不相同的结果和发现,为什么没有反复思考、检查、核对,甚至是重复计算和验证

为什么李老师这么多高水平的文章,记者没有发现?为什么李老师的这份报告,只有这个问题“火”了?记者朋友们是不是为了点击率的压力,而专门找可以博眼球的数据和新闻了?

而看新闻的社会公众们,是否只有这样博眼球的数据才能让你关注、转发和讨论?

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问问身边真有这么多“姐弟恋”吗?为什么我们想到的是明星。显然,明星只是特殊群体。

当我们作为受访者接受各种社会调查时,我们是否认真地填答?

生活在大数据时代,我们更需要有甄别错误数据的能力,而不在数据中随波逐流、迷失了方向。非常敬佩风老师在课堂上无意中的一句话,他说学术的意义是严谨求真。是的,探求真理应该是每个学者的崇高职责。

在此,我们要站出来让这个错误数据不再进一步被转发。因为,人生就像剥洋葱,一层一层不断褪去,唯有流泪方见初心;求真亦像剥洋葱,一层一层不断探索,唯有清醒方见真实。

数据不会说话,但我们需要为数据辩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