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家庭, 看见孩子
带这些孩子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仍然无法详细说出每个孩子在校园之外的生活——家里有几口人?是否有兄弟姐妹?父母文化程度高不高?家中是否干净整洁?爷爷奶奶的农活多不多……这些细节可以呈现一个孩子真实的生活背景,让我看见一个更完整的孩子。
为此,我开始家访,并选择与孩子一起走路回家。我们欣赏沿途的风景,看看蓝天白云,谈谈班上的人和事,孩子也会分享沿途看起来毫不起眼,但对他们来说有特殊意义的一棵树、一块石头、一条河流。这段同行时光,与家访本身同样珍贵。
走进学生家里,首先映入眼帘的一定不是人,而是各种“物”:整洁或凌乱的房间,完整或损坏的竹沙发,泛着油光的书桌……这些物品是孩子家庭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值得注意和分析的“访谈对象”。
紧接着便是与家长交流,这种交流更多是孩子在家中和学校行为表现的“互换”。访谈结束后,我给家长一些建议,他们也嘱托我“把孩子管严点”。看起来“简单粗暴”的嘱托背后,交织着信任、不知所措、期许等复杂的情感。
2020年春季,因为疫情,新学期开学以网课开始,一直让老师省心、成绩优异的小杰网络学习效果不太好。我与小杰交流后得知,原来是妈妈布置了额外的作业,他没时间做老师布置的任务。复学后,小杰在学习上依然缺乏热情,甚至产生了较严重的厌学情绪。
我决定到小杰家家访。去他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小杰的厌学情绪从何而来。回想起第一次家长会,小杰妈妈拉着我讲了近一个小时,她说不要求孩子成绩考多高,但孩子一定要有好品德。
走进小杰家,我与家长谈论孩子,小杰妈妈埋怨孩子写作业拖拉,偶尔还欺骗她,与家人说话总带着情绪,说“妈妈给我留下了心理阴影”。小杰妈妈还请来小杰与她当场“对证”。
我问家长“平时表扬过孩子吗”?家长认为孩子的表现越来越不好,“没有表扬的必要”。听到这些,我想起与小杰沟通时他说过“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妈妈检查作业让我很痛苦”的话。
我理解了小杰那段时间不在状态的原因:在学校,老师给予鼓励和理解;回到家,父母给出的却是负面评价。孩子好似被撕扯着,找不到方向。
于是,我直接指出小杰妈妈的问题,比如不懂得倾听,总是否定孩子、控制孩子。小杰妈妈尴尬地笑了,说“以后会注意,我之前都没有想过这是不合适的”。
其实,小杰家的情况反映了许多家庭教育的常态。每个家庭的教养方式很难达到理想状态,但教师应秉持这样的心态:遇上在良好家庭氛围下长大的孩子是幸运,反之则要认识到这是常态,应坦然接受。唯有如此,当孩子身上产生问题时,我们才能以平和的心态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埋怨家庭教育的缺失。
我们要看到,尽管家庭教育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仍不乏值得点“赞”的行为。比如小韦成绩名列前茅的关键,是妈妈的严格要求和思想教育;小李乐观自信品质的由来,是妈妈总能发现孩子的美……我们只有走进家庭,才能真正看到学生完整的生命。
(作者单位系重庆市开州区临江镇长青中心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0年11月11日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