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老先生讲透''泻心汤类方''(附医案)

《伤寒论》中,泻心汤类五方的组成、功效及组方原则,你都清楚吗?为何泻心汤类方中,要加入旋覆代赭汤?用3分钟的时间,跟随本文,跟随刘老,来看一看吧!

泻心汤类共有五方,即半夏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为了比类发明,并把旋覆代赭汤列于其后。

泻心汤是治疗心下痞气的主方。它是因于脾胃之气不和,升降之机乖戾,使气痞于心下所致。因此,它兼有胃气不降的呕吐、噫气和脾气不升的大便下利等证。

至于热邪结于心下的热痞,以及上热下寒导致的卫阳不能固表的恶寒汗出之痞,虽不能完全归咎于脾胃的气机升降失调,然气机痞于心下,而使胃脘之气不和则一。

所以,五个泻心汤中,调和脾胃阴阳而治心下痞气则只有半夏泻心、生姜泻心、甘草泻心汤三方。

余如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乃是针对寒热具体情况而制定的,它们虽有心下痞证,而其病机似应另当别论。

旋覆代赭汤证,也兼见心下痞,可以作为泻心汤的类证,但病机属于胃虚肝逆,而又痰气相因,故虽有噫气不除之特点,然无呕吐下利之变,而与脾胃升降失序者又有不同,故亦不得混为一谈。

半夏泻心汤

药物组成

半夏(洗)半升 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炙)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擘)十二枚

【煎服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适应证】
本证的特点: 中见心下痞满不舒,上见呕吐或带酸苦,下见大便泻利,舌苔白腻,脉多见滑,而是其候。
【原文】
第149 条。
【方义】
本方系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
半夏泻心汤属于和解剂之一,其病由于中州气机升降不利,中焦痞塞,胃气不降而生热,故以芩连之苦寒以降之; 脾气不升而生寒,故用干姜之辛热以温之;痰饮扰胃,上逆作吐,故用半夏化饮降逆止吐; 脾胃气弱,不能斡旋上下,故以参草枣以补之。
本方清上温下,苦降辛升,蠲痰消痞,为治疗心下痞的主方。
【选注】
尤在泾:“痞者,满则不实之谓。夫客邪内陷,即不可从汗泄,而满而不实,又不可从下夺,故惟半夏、干姜之辛,能善开其结;黄连、黄苓之苦,能泄其满。
而其所以泄与散者,虽药之能,而实胃气之使也。用参草枣者,以下后中虚,故以之益气,而助其药之能也,”
【按语】
本方由小柴胡汤加减变化而成。方中寒温并用,辛开苦降甘调于一炉共治,为和解脾胃寒热而设之方。
本方为治疗脾胃疾病开辟了一条途径,在临床上,对单纯的脾胃热证基寒证较易医治,而对于脾胃运化失常所产生的寒热夹杂、升降乖戾之证,若不明和解脾胃阴阳之法,则往往令人束手无策。
目前,本方广泛应用于急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病证。如运用得当,常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方歌】
半夏泻心芩连姜,人参草枣合成方;
心下痞满兼呕吐,去滓重煎调胃肠。
【医案选录】
张某,男,司机,素嗜酒。1969 年发现呕吐,心下痞闷,大便每日两三次而不成形。
经多方治疗效不显。其脉弦滑,舌苔白,辨为酒湿伤胃,郁而生痰,痰浊为邪,胃气复虛,影响升降之机,则上见呕吐,中见痞满,下见腹泻。治以和胃降逆,去痰消痞为主。

【拟方】

半夏12克,干姜6克,黄芩6克,黄连6克,党参9克,炙甘草9克,大枣7枚。

服一剂,大便泻下白色胶涎甚多,呕吐十去其七。又服一剂,则痞利皆减。凡四剂痊愈。
——(刘渡舟医案)
大黄黄连泻心汤
【药物组成】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煎服法】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适应证】
心下痞满,按之不痛,心烦溲赤,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脉浮或数。治心下痞,兼吐血、衄血等火热迫血妄行证。
【原文】
第154条、164条。
【方义】
大黄苦寒,泄热而破结; 配黄连之苦寒,以清心胃火邪。俾火邪去而气和,则痞满可除。
【选注】
成无己:“《内经》曰:火热受邪,心病生焉。苦入心,寒除热,大黄、黄连之苦寒,以导泻心下之虚热。但以麻沸汤渍服者,取其气薄而泻虚热。”
钱潢曰:“心下者,心之下,中脘之上,胃之上脘也。胃居心之下,故曰心下也。其脉关上浮者,浮为阳邪,浮主在上,关为中焦,寸为上焦,因邪在中焦,故关上浮也。按之濡,乃无形之邪热也。热虽无形,然非苦寒以泄之不能去也,故以此汤主之。”
【按语】
本方乃治疗热痞的正治之法。成注所云“虚热”意指无形邪热结于心下,其中并无实物可言。
故服用本方不必煎煮,而以沸水浸泡片刻,然后绞汁去滓即可服用。
这种制药方法,在于取其寒气之轻扬以泄热,避其苦味之重独以攻下。
本方仅以大黄、黄连二味,然附子泻心汤则用大黄、黄连、黄芩三味,恐前方中亦有黄芩,而后但加附子。
又《千金翼方》注云:“此方本有黄芩”,再考《金匮· 惊悸吐衄篇》的泻心汤亦芩连并用,可见本方有黄芩为理想,以增强清热泄痞之功。
本方临床上应用较广,不仅是治疗热痞的主方,也能治疗因于火邪的诸般血证。
《圣惠方》还用本方治疗:丈夫、妇人三焦积热之眼目赤肿、头项肿痛,口舌生疮、心膈烦躁、小便赤涩,大便秘结,粪门肿痛等证,反映了其清热的作用为优。
【方歌】
大黄黄连泻心汤,黄芩黄连和大黄;
清热泄痞沸汤渍,擅治烦躁吐衄殃。
【医案选录】
甘肃高寨孙某,60岁。鼻衄如注,心烦不眠,心下痞满,小便发黄,大便不爽,舌质红而苔薄黄,六脉皆数。辨为心胃之火上炎,扰动气血。气不和则心下痞满,血被灼则鼻衄不止。
治当泻心清热,则气血自安。
【拟方】 
 生大黄9克,黄连6克,黄芩6克。
用滚汤浸药片刻,饮一碗,而衄痞皆愈。
——(刘渡舟医案)
附子泻心汤
【药物组成】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炮去皮、破,别煮取汁)一枚
【煎服法】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适应证】
上述之热痞,而又兼见恶寒汗出之证。
【原文】
第155 条。
【方义】
大黄、黄连、黄芩苦寒泄热,沸水浸渍以泄气分之痞; 附子辛热,别煮取汁,用以扶阳固表止汗。共为寒热并用,正邪兼顾之剂。
【选注】
尤在泾:“按此证邪热有余而正阳不足,设治邪而遗正,则恶寒益甚; 或补阳而遗热,则痞满愈增。
此方寒热补泻并投互治,诚不得已之苦心,然使无法以制之,鲜不混而无功矣。方以麻沸汤渍寒药,别煮附子取汁,合和与服,则寒热异其气,生熟异其性,药虽同行,而功则各奏,乃先圣之妙用也。”
【按语】
本方中三黄生用,沸水浸渍,是取其轻清之气,以泄上焦之热。尤妙在附子熟用另煎,是取其醇厚之味,以温下焦之寒。如是,阳得附子而复,则恶寒汗出愈;热得三黄而除,则心下痞满自消。
本汤证应与热痞兼表未解者相鉴别。如果其人恶寒汗出,而又有发热脉浮、头项强痛等证,则宜汉遵先表后里的治疗原则,宜用桂枝汤先解其表,表解后,方可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泄其痞。
【方歌】
附子泻心芩连黄,恶寒汗出痞为殃;
专煎轻渍须记住,泻热之中又扶阳。
【医案选录】
宁乡学生某,得外感数月,屡治不愈。延诊时,自云腹满,上身热而汗出,腰以下恶风。时夏历六月,以被围绕。取视前方,皆时俗清利,搔不着痒之品。舌苔淡黄,脉弦。与附子泻心汤。
阅二日复诊,云药完二剂,疾如失矣。为疏善后方而归。
——摘《园医案》
生姜泻心汤
【药物组成】
生姜(切)四两 甘草(炙) 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洗)半升 黄连一两 大枣(擘)十二枚
【煎服法】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同体别名耳。生姜泻心汤,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去桂枝、术,加黄连,并泻肝法)。
【适应证】
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肠鸣下利,或胁下作痛,小便不利,脉沉弦,舌苔水滑。
【原文】
第157 条。
【方义】
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加生姜而成。证属脾胃虚弱,中气不运,故饮食难于消化,致使水饮内停而成痞。
药用生姜健胃以散水饮,佐以半夏涤痰消痞气; 干姜温中以去寒邪; 人参、甘草、大枣甘温扶虚,补中益气; 黄芩、黄连苦寒而降,以治胃气上逆。
【选注】
《医宗金鉴》“名生姜泻心汤者,其义重在散水气之痞也。生姜、半夏散胁下之水气; 人参、大枣补中州之土虚;干姜、甘草以温里寒; 黄芩、黄连以泄痞热。此方备乎虚水寒热之治,对胃中不和下利之痞,焉有不愈者乎?”
尤在泾:“汗解之后,胃中不和,既不能运行真气,并不能消化饮食,于是心中痞硬,干噫食臭。
《金匮》所谓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故令人噫是也。噫,噯食也。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土得不及而水邪为殃也。故以泻心消痞,加生姜以和胃。”
【按语】
本方治胃不和而有水气之痞,此证水气虽已波及胁下,但病根犹在于胃。因寒热互结较重,故心下痞满且硬。胃虚食滞,故见干噫食臭等证。
本方与半夏泻心汤相比,而以水气之患为突出。水气不化而横流,故胁下作痛;若水走肠间,则腹中雷鸣下利。
所以,本方重用生姜之辛散以和胃散水,他药则与半夏泻心汤同。本证如见小便不利,亦可酌加茯苓为要。
【方歌】
生姜泻心是良方,胃中不和痞为殃,
噫气下利芩连草,参枣半夏与二姜。
【医案选录】
潘某,女,49岁,湖北潜江人。主诉心下宿塞, 当胃脘处高起如鸡卵大小,噫气频作,呕吐酸苦,大便溏稀,肠鸣漉漉,饮食少思。
查其人体胖,面浮肿,色青黄而不泽; 视其心下隆起一包,按之则没,抬手则起。六脉滑而无力,舌苔水滑。辨为脾胃之气不和,以致升降失序,中挟水饮,故而成痞。
气聚不达则心下隆起,然按之无物,但气痞耳,故按之则消。为疏生姜泻心汤加茯苓,连服八剂,痞消包平而愈。
——(刘渡舟医案)
甘草泻心汤
【药物组成】
甘草(炙) 四两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洗)半升 大枣(擘)十二枚 黄连一两
煎服法】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适应证】
心下痞硬而满,腹中雷鸣,下利频作,水谷不化,干呕心烦不得安。
【原文】
第158 条。
【方义】
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减人参,加重甘草之剂量而成。
方以甘草命名,义在缓客气之逆,益中州之虚; 佐以大枣之甘,则扶虚之力为大;半夏辛降,和胃消痞; 芩连清其客热,干姜温其里寒。务使中气健运,寒热消散,胃气不痞,客气不逆则愈。
【选注】
尤在泾:“伤寒中风者,成氏所谓伤寒或中风者是也。邪盛于表而反下之,为下利谷不化,腹中雷鸣,为心下痞硬而满,为干呕心烦不得安,是表邪内陷心间,而复上攻下注,非中气空虚,何致邪气淫溢至此哉?
医以为结热未去,而复下之,是已虚而益虚也。虚则气不得化,邪愈上逆,而痞硬有加矣。故与泻心消痞,加甘草以益中气。”
《医宗金鉴》:“方以甘草命名者,取和缓之意也。用甘草、大枣之甘,补中之虚,缓中之急;半夏之辛,降逆止呕; 芩连之寒,泻阳陷之痞热;干姜之热,散阴泻痞除烦,凝之痞寒,缓中降逆,寒热并用也。”
【按语】
本方由于反复误下,脾胃气虚较重,成痞利俱甚的心下痞证。但本方却无人参,与半夏泻心汤相比较,只是增加了一两甘草,却少了三两人参。按林亿所云此方无人参,乃脱落之过,故本方当有人参为是。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均为治疗心下痞的方剂,皆以脾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而出现的心下痞满与呕利等证为主。
三方药物相仿,治疗略同,但同中有异。其中辛开苦降甘调而各有偏重。
如半夏泻心汤证以心下痞兼呕为主;生姜泻心汤证则以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与下利为主; 甘草泻心汤证则以痞利俱甚,谷气不化,客气上逆,干呕心烦不得安为主。临床应细心体察每方的特点,而选择运用。
【方歌】
甘草泻心用芩连,干姜半夏参枣全;
心下痞硬下利甚,更治狐惑心热烦。
【医案选录】
郑某,女,32岁。其证上则口腔经常糜烂作痛,而不易愈合; 下则前阴黏膜溃破,既痛且痒; 中则心下痞满,饮食乏味。
切其脉弦而无力,舌有薄白之苔,颊部黏膜溃烂成疮。问其小便尚称正常,唯大便每日两次而成形,辨为脾虚不运,升降失常,气痞于中,而又挟有䘌毒之害。治宜健脾调中,兼解虫毒。
【拟方】
炙甘草12克,黄芩9克,人参9克,干姜9克,黄连6克,半夏10克,大枣7枚。
此方共服十数剂,而诸症逐渐得瘳。
——(刘渡舟医案)
旋覆代赭汤
【药物组成】
旋覆花三两  人参三两  生姜(切)五两  代赭一两  甘草(炙)三两 半夏(洗)半升  大枣(擘)十二枚
【煎服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适应证】
胃虚而肝气挟痰饮以上逆,故心下痞硬,噫气不除,甚至呕吐痰涎,头目眩晕,舌质淡,苔白滑,脉来弦。
【原文】
第161条。
【方义】
旋覆花疏肝利肺,除水下气; 代赭石质重下沉,镇肝降逆; 更以半夏、生姜温化痰饮,消痞散结; 人参、炙甘草、大枣补中益气,以照顾中土之虚。
【选注】
罗天益:“汗吐下解后,邪虽去而胃气已亏矣。胃气既亏,三焦因之失职,清无所归而不升,浊无所纳而不降,是以邪气留滞,伏饮为逆,故心下痞硬,噫气不除也。
方中以人参、甘草养正补虚,生姜、大枣和脾养胃,所以安定中州者至矣; 更以代赭石之重,敛浮镇逆;旋覆花之辛,用以宣气涤饮,佐人参以归气于下,佐半夏以蠲饮于上。浊降则痞硬可消,清升则噫气可除矣。
观仲景治少阴水气上凌,用真武汤镇之;治下焦滑脱不守,用赤石脂禹余粮汤固之。此胃虚气失升降,复用此法理之,则胸中转否为泰。其为归元固下之法,各极其妙如此。”
【按语】
本方原文中有“噫气不除”一证,考其意义有三:
一则噫气不除,持续不断,频频发作;
二则心下痞硬,不因噫气而减;
三则或已服生姜泻心汤,而噫气与心下痞硬不除。
因本证为中虚有饮,虽与生姜泻心汤证同,但土虚木乘,肝气上逆,故噫气不除乃是本证的特点。且噫气不除,重于干噫食臭,而无腹中雷鸣下利等证,故既要补虚和胃化饮,更须要降逆平肝,方能获效。
方用旋覆花三两、代赭石一两、生姜五两,三药之剂量比例有一定的治疗意义,切不得任意改动。
本方用于治疗杂病的呃逆、呕吐,反胃等证,凡符合本病情的也同样有效。有人在临床用治美尼尔氏综合征的呕吐,据说效果很好。
【方歌】
旋覆代赭痞在中,噫气不除饮气冲;
参草姜枣半夏子,赭轻姜重方奏功。
【医案选录】
魏生诊治一妇女,噫气频作而心下痞闷,脉来弦溃,按之无力。辨为脾虚肝逆,痰气上攻之证。
【拟方】
旋覆花9克,党参9克,半夏9克,生姜3片,代赭石30克,炙甘草9克,大枣3枚。
令服三剂,然效果不显,乃请余会诊。诊毕,视方辨证无误,乃将生姜剂量增至15克,代赭石则减至6克,嘱再服三剂,而病竞大减。
魏生不解其故。余曰:仲景此方的剂量原来如此。因饮与气搏于心下,非重用生姜不能开散。代赭能镇肝逆,使气下降,但用至30克则直驱下焦,反掣生姜、半夏之肘,而于中焦之宿则无功,故减其剂量则获效。可见经方之药量亦不可不讲究也。魏生称谢。
——(刘渡舟医案)

本文转载刘渡舟《新编伤寒论类方》

(0)

相关推荐

  • 生姜泻心汤——子宫出血,十二指肠溃疡,腹胀

    40子宫出血--朱木通医案 (标题)排大便后恒子宫出血 1960年12月26日,有一体质颇好之二十九岁少妇陈某某者踵门求诊.主诉为子宫出血(少而呈紫绀色),大便排泄后则子宫出血量稍多,据云已十余日矣. ...

  •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黄连汤证,旋覆代赭汤证,痞证的病机及辩证要点,典型的痞证病位在中焦,病症为心下胃脘部有痞胀满或者硬满不舒服,或者伴有轻度疼痛,上则恶心呕逆了你冷酸,下则肠鸣下利 ...

  • 十枣汤、五苓散、旋覆花代赭石汤、桂枝人参汤方证

    半夏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和甘草泻心汤证这三个都是针对水火无形之气阻于"心下"引起的心下痞,也有单火.单水之气阻于"心下"引起的心下痞,我们可以叫火痞.水痞.大 ...

  • 刘渡舟老先生讲透“泻心汤类方”

    2018-01-08 13:19 导读 <伤寒论>中,泻心汤类五方的组成.功效及组方原则,你都清楚吗? 为何泻心汤类方中,要加入旋覆代赭汤? 用3分钟的时间,跟随本文,跟随刘老,来看一看吧 ...

  • 刘渡舟老先生讲透“甘草汤类方”

    导读 甘草汤类共四方,即甘草汤.炙甘草汤.甘草附子汤.甘草干姜汤. 甘草汤类方治疗关节疼痛疾病如何应用? 眩晕之症用温散之法为何? 读完本文刘渡舟老先生的经验,你就会明白 甘草汤治少阴经中有热而咽喉疼 ...

  • 刘渡舟讲解:理中汤类方的加减证治

    试论理中汤类的加减证治 作者/刘渡舟 理中汤类,指的是理中汤.丸,桂枝人参汤,甘草干姜汤三个方剂而言.这三个方子,应以理中汤为代表,其他方剂则是由理中汤加减变化而成. 一.理中汤 理中汤是治疗太阴脾气 ...

  • 刘渡舟教授《新编伤寒论类方》歌诀选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一.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 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 ...

  • 杏林名人堂丨刘渡舟讲解:理中汤类方的加减证治

    导读:理中汤的使用,临床非常普遍.刘老从类方的角度,讲解了从理中汤加减变化来的另外两方--桂枝人参汤.甘草干姜汤.对我们牢固掌握理中汤类方,很有价值. 理中汤类,指的是理中汤.丸,桂枝人参汤,甘草干姜 ...

  • 【精讲伤寒】刘渡舟老先生: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导读 病有类似太阳病,实非太阳病,临证时不能不加以辨别.如有一种病表现为头项强痛,翕翕发热而无汗,并有小便不利,心下胀满微痛. 若辨头项强痛.翕翕发热为表不解,投以桂枝汤发汗; 或认为心下满微痛是里邪 ...

  • 【精讲伤寒】刘渡舟老先生:栀子豉汤证

    2018-06-14 16:45 1.栀子豉汤证 按治疗法则规定,邪在表宜汗,在胸当吐,在腹应下. 汗.吐.下法均为邪实而设. 若经汗.吐.下后,而见心烦不得眠,说明实邪虽去而余热不解,蕴郁于胸中所致 ...

  • 【精讲伤寒】刘渡舟老先生:桂枝加厚朴杏仁汤证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即桂枝汤加厚朴和杏仁.这个方在<伤寒论>中用以治疗太阳病中风又兼气喘的证候,即"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即杏仁)佳". 喘家,就是素有喘疾的人,又触 ...

  • 刘渡舟老先生:这个3味药的小方,专灭三焦各种实火!

    大黄黄连泻心汤是治疗火热邪气痞结于心下而致"火热痞"的一张名方. 仲景用"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共二十余字,就把"火热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