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论水饮
痰饮为津液异常的一大类病变,即津液游溢体内,遇阴气则凝聚而成水饮,得阳气煎熬而为痰浊。故痰浊稠粘,水饮清稀,大致有别。具体于临床辨证,痰证多从六气立论,有风、寒、热、燥、火诸痰之分,比较切合实用;饮证则虽遵《金匮》从部位立论,而有痰饮、悬饮、支饮、溢饮之别,但用之临床,仍有许多饮证无法归属和明确其证治关系。今天就和公安医院毛喆医师一起来了解一下如何从三焦论水饮:
三焦作为六腑之一,同样应是一个有形的脏器,它的实质就是人体躯廓之内遍布胸腔、腹腔的一大网膜,所有脏腑都分居在它所经过的上、中、下3 个地带,被其膜所包裹与保护。同时它内与心包络互为表里,外与皮肤肌肉之间的腠理相通相应,而它最主要的功能是运行水液而为水火升降之道路,水得火之作用,在其上中下的不同历程中,会产生“上焦如雾(如水之蒸气)、中焦如沤(如水之泡沫)、下焦如渎(如水之渠流)”的气化生态。所以它的病变机转以火失气化、水饮内停为主要类型;它的病变范围,多起于中焦之枢而又可上传下达、互相牵涉,甚至弥漫三焦,进则可以内犯诸脏;它的致病来源,既可由外邪经腠理深入而发于三焦本部,亦可因膜连裹关系而由不同地带的相邻脏腑累及而致。所以水饮病变成为其最主要的证候类别之一。
水饮病变,不论其来去途径怎样,标本兼涉如何,总以三焦(膜)为其基本的病灶部位,进而根据饮邪流注,停聚的地带不同,可以产生痰饮、悬饮、支饮与溢饮这4种基本类别,继而会因停滞过久而内犯五脏,结合成多种较为固着的夹杂病证。《金匮》有关篇章在首分四饮之后,接着就提出了水在五脏的病症,正是隐示此意。限于篇幅仅就有关《金匮》所涉的证候,以饮停膜为主证,以饮犯五脏为变证,结合寒热虚实,作一大致的证治分类。
饮停膜(主证)
1 痰饮(饮停胸腹膜,中焦为主,牵涉下焦)
(1)偏寒饮:①水停心下:凡食少饮多,心下悸,短气,甚则胸胁支满,喘咳,目眩,脉偏弦,此心下有痰饮,当以温药和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说明:此为病始于中焦,其去路很宽,可由中及下、由中及上,饮停中焦最易犯胃,胃中停水又易下流而水走肠间,若再急重就会横犯两胁,促成悬饮。②水气犯胃: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小半夏汤主之;甚则卒呕吐,先渴后呕,心下痞,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说明:呕家反不渴,为水饮所致,若渴者,为水饮欲去之轻证。③水走肠间:病者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漉漉有声,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说明:上述3证是有机联系的,即由水停心下→水气犯胃→水走肠间;或由水停心下→水走肠间,是具有阶段性的发展。
(2)偏热饮:腹满(胀大),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厚朴大黄汤亦主之。说明:此口舌干燥有二义:一为有热,一为水不化气。根据方药性偏苦寒,可见两因俱有。若水重者,宜己椒苈黄丸;若热急者,先宜厚朴大黄汤。对热饮较轻而但在心下者,可仿指迷茯苓丸(中有芒硝)。
2 悬饮(饮停胸肋膜,上焦为主,牵涉左右) 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或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脉沉而弦,十枣汤主之。
3 支饮(饮停胸膈膜,上焦为主,牵涉中焦)
(1)偏寒饮: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茯苓杏仁甘草汤合橘枳生姜汤主之)。说明:此为水饮上犯胸膈,但未出方。茯苓杏仁甘草汤利肺气以行水,橘枳生姜汤利胃气以化饮。此仿化痰先治气,气顺则痰消”之意。“其脉平”意指脉并不弦。
(2)偏热饮:咳逆倚息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脉弦数(有力)者,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说明:此证咳喘常伴面红身热。
4 溢饮(饮溢腠理,三焦偏表,牵涉上焦)
(1)偏寒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而寒热咳喘者,小青龙汤主之。说明:饮水流行,归于四肢,是膜外通腠理的关系,故往往来有表象,若无寒热咳喘者,则不夹外寒引动,但水饮而已,可以防己茯苓汤治之。
(2)偏热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而咳烦胸中痛者,大青龙汤主之。说明:咳烦为咳则烦热,为寒闭其热之征,此亦多兼表证。
饮犯五脏(变证、兼证)
1 水饮在心
(1)水气偏盛: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茯苓甘草汤主之。说明:此与四饮中的痰饮有关,病人喜不足恶有余,水气有余故恶水不欲饮。
(2)心阳偏虚: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脉弦数(无力)者,茯苓四逆汤主之。说明:此与痰饮有关。因心系背(唐容川语),心俞在背,饮遏心阳不得宣畅,其人背寒。
(3)热饮伤心: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若更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木防己汤主之;若数日后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说明:木防己汤用治热饮历节较为切合,故此证既可由支饮发展而来,也可由溢饮发展而来。
2 水饮在肺
(1)水气偏盛:吐诞沫,欲饮水,若喘短气,脉浮滑(无力)不弦(茯苓杏仁甘草汤合苓甘五味姜辛汤主之)。说明:此与支饮有关。
(2)肺气偏虚:久咳数岁,其脉虚者必苦冒(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合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说明:此也与支饮有关,与上一证有偏虚偏实关系。
3 水饮在脾
(1)脾气偏虚:少气,身重(四肢肿,聂聂动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说明:此与溢饮有关。
(2)水气偏盛:心下有水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说明:此证当由水停心下发展而来,饮阻清阳较甚,故头目昏眩尤其突出。
4 水饮在肝 胁下支满,嚏而痛。说明:此与悬饮有关,初起可先与十枣汤,服药不解者,可考虑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化裁。
5 水饮在肾
(1)水气偏盛:瘦人脐下有悸,吐诞沫而癫眩,小便不利或渴,此水也,五苓散主之。说明:此与痰饮有关。肾主小腹而上通于脑,故症如此。
(2)肾气偏虚:心下悸,短气有微饮,小便欠利而清,小腹并不满者,当从小便去之,阳偏虚者,苓桂术甘汤主之,若更怯寒,小便清长,甚则夜溺多而有口舌干燥者(是不仅阳虚较重,且已累及肾阴),肾气丸主之。说明:此与痰饮有关。
以上即为三焦之论水饮,大家可以结合临床辨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