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后天》—读书笔记导图分享
本文字数5016,预计阅读时间11分钟。
阅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欢迎阅读,你离知识又近一步。点击【阅读原文】获取高清思维导图。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先天后天》。
马特·里德利,牛津大学动物学博士,曾为《经济学人》工作8年,科普作家。作品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经济,一是基因。
《先天后天》主要讨论先天和后天,基因与环境之间的交互关系。《经济学人》杂志说,这本书里有一种先天后天的辩证法,为先天后天的争论提供了一种绝佳的观点。
作者引用了诸多科学研究证明,人的行为并不是完全由基因支配的,同时也不能被后天经验随意塑造。作者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先天和后天的交互作用所决定的,人的大部分特征,都受到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共同影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其中的一种观点,人的行为不被基因的先天因素影响。
1、基因
人类在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发现之一,就是基因。在很多人看来,基因就代表着命运,是一种宿命论的产物,它与生俱来,不可改变,约束着人类的种种行为。的确,现代科学已经证实了,基因会对人的行为和性格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很多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也都受到了基因影响。
比如,爱情。爱情只不过是基因的产物,是大脑中所释放的后叶催产素而已,并不专属于人类。
有一种叫草原田鼠的动物,是哺乳动物界少有的模范夫妻。草原田鼠对自己的伴侣非常忠诚,是一夫一妻制,它们交配之后,会含情脉脉地看着对方,生了小田鼠之后会共同照顾它,还会给小田鼠洗澡。
科学家随后发现,田鼠之间的这种爱情,其实是一种基因的产物,也就是后叶催产素所决定的。如果你给草原田鼠的大脑注入后叶催产素,那它们会更加恩爱,但如果注入阻断后叶催产素的药剂,草原田鼠立马就会变成“负心汉”,再也不搞什么一夫一妻制了。
草原田鼠的这个例子说明,田鼠之间的爱情,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基因操控的。那人类跟田鼠一样吗?从基因的角度上来看,人类的爱情和田鼠的爱情,有着相似的基因基础。如果你用机器扫描恋爱中的人,会发现他们大脑的某个部位在产生激素,田鼠也有同样的现象。
马特·里德利说,爱情是跟后叶催产素紧密相关。但关键在于,就算你的大脑分泌了后叶催产素,也不代表你就一定会恋爱,更不用说你什么时候恋爱,跟谁恋爱了。基因带给你的,是爱的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爱情必然发生。也就是说基因的表达是需要条件的,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再比如,虐待等负面行为。2002年,有研究者在新西兰调查了400多名年轻男性,发现有暴力行为的人,他们身上一个叫 MAOA 基因活跃度更低,跟普通人不太一样。那是不是说,这个基因活跃度低,就必然导致暴力行为呢?并不是。
研究者随后发现,如果 MAOA 基因活跃度低的人,从小就没受过虐待,那么他们的暴力行为,就跟普通男人差不多,没什么区别。但如果他们受到过虐待,那他们参与强奸、抢劫、攻击等暴力行为的概率,就是普通男孩的4倍。这说明,虽然基因本身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但这些影响,也需要外界环境的参与才能发挥。
2、基因赋能
这些发现都可以证明,基因并不是人类的主人。不光如此,在马特·里德利看来,基因反而会受到我们行为的支配,是我们的帮手和工具。基因是为外界环境所设计的,它并不是在束缚你或者操控你,反而是给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给了你选择的机会。
比如,学习。不光人类会学习,动物也会。有科学家拿果蝇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先给果蝇闻一种难闻的气体,然后马上给果蝇的脚来一次电击。几次下来,果蝇就明白了,只要一闻到怪味儿,就说明自己马上要被电击了,所以它一闻到怪味儿就会赶快飞走。这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那么果蝇记忆和学习的过程,是如何完成的呢?科学家研究发现,所有的动物和人类,都拥有同一种基因,叫 CREB 基因。在记忆和学习的过程中,这个基因就会开启,合成一种蛋白质,叫反应结合蛋白。这种蛋白会改变大脑细胞之间的突触,从而实现记忆和学习的功能。
当然了,学习的过程也不只涉及到这一种基因。比如科学家已经发现,学习新东西的记忆,跟提取已经学到的记忆,就分别需要不同的基因。学习和记忆的过程至少涉及到75种蛋白质,也就是75种基因的产物,这些基因共同起作用,就像是一台非常精密的机器一样,来为我们的学习和记忆服务。
在学习的过程中,人类是在把基因作为工具,来对外界环境做出反应。马特·里德利认为,大部分基因都是这样,是为后天环境设计的,它是我们的帮手。有时候人类还会主动去矫正基因对自己的影响。
比如,有研究发现,两个在同样环境中一起长大的双胞胎,居然比分开长大的双胞胎,行为差异更大。为什么呢?因为在同样的环境下,双胞胎会刻意培养自己跟对方的差异,比如其中一个人话多,那另一位就会倾向于少说话,形成差异互补的性格。
那我们从后天的角度来看看,我们可不可以随意塑造人性。在极端的后天论者看来,人没有什么本能,生下来就是白纸一张。你的性格和行为,完全是后天环境造就的。只要训练得当,我想让你成什么样,你就能成什么样。
心理学行为学派的创始人约翰·华生曾经宣称,“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让他们在我设定的环境里成长,我可以把他们训练成任何人,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小偷,都可以。”
后天论者普遍观点,只要通过后天的引导,建立奖励和惩罚机制,我们就可以塑造人性,决定人的行为。真是这样吗?
有一位叫哈利·哈洛的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把几只小猴子分别放进笼子里,每个笼子里都有两只猴妈妈模型,一只是冷冰冰的用铁丝做成的猴妈妈,另一只是柔软的,用布偶做成的猴妈妈。其中铁丝猴妈妈的手上拿着奶瓶,如果小猴子想喝奶,就必须跟铁丝猴妈妈亲近。按照后天论者的观点,生物生来就没有本能,它的各种行为都是被训练出来的。俗话说,有奶就是娘,既然奶瓶在铁丝猴妈妈手上,那小猴子肯定会跟铁丝猴妈妈亲近。
但哈洛的实验结果并不是这样。他发现,这些猴子只有在想喝奶的时候,才会去铁丝猴妈妈那里喝一点,其他时间都愿意跟柔软的布偶猴妈妈呆在一起。这说明小猴子对柔软的猴妈妈具有天生的偏好。哈洛还在实验过程中拍下了一张照片,照片里的小猴子,用后腿缠住布偶妈妈,然后倾斜着身体去喝铁丝猴妈妈手上的牛奶,说明这只小猴子虽然没有经过任何引导,但它会本能地依恋那只柔软的布偶猴妈妈。
之后又有科学家做了类似的实验,发现小猴子不光天生就更依恋柔软的猴妈妈,还更喜欢会摇晃的、温暖的猴妈妈。这些实验都说明了,小猴子生下来的时候并不是白纸一张,而是有一些天生的喜好的。
这说明生物是有本能的。那么,我们能不能像约翰·华生说的那样,通过后天培养去随心所欲地去改造生物,完全不在乎它们的本能呢?答案是,也不行。我们来看另一个实验。
有一位叫苏珊·米妮卡的科学家,也用猴子做了一个非常出名的实验。她发现,如果一只猴子从小就在实验室里长大,那它就不会怕蛇。但如果在野外自然长大的猴子,那它看到蛇就会非常恐惧。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因为野生的猴子即使没被蛇咬过,它也会从妈妈或者是其他伙伴的行为中,学会对蛇的恐惧感。但实验室里的猴子没有学习对象,所以不知道怕蛇。
之后米妮卡又拿录像带做了一个实验。她先拿了一盘真录像带给实验室的猴子看,这盘录像带里的画面,是猴妈妈对蛇的真实反应,特别害怕。猴子们看完之后,对蛇也特别恐惧。这说明猴子完全看得懂录像带,很容易就能学习到对蛇的恐惧。
米妮卡又拿了一盘剪辑过的假录像带给实验室里的猴子看。这盘录像带里的画面,是猴妈妈看到了一朵普通的花之后,表现出非常害怕的样子,这当然是伪造的。如果按照后天论者的观点,实验室里猴子看到猴妈妈害怕花,那它们自己也会因此产生对花的恐惧。但实际的实验情况是,即使看了这盘录像带,猴子也不会害怕花,它们可能只是认为,画面里的那只猴子不太正常,花有什么好怕的!
之后不少科学家用了不同的方法,做了很多类似的实验,结果都一样。这就说明,并不是我们想让猴子怕什么它就会怕什么的,我们不能随心所欲地改造猴子。对于蛇的恐惧,部分地存在于猴子的基因里,但猴子天生就不会害怕花朵,如果你想违背猴子的本能来驯化它,那是很难成功的。
在马特·里德利看来,哈洛和米妮卡的实验非常伟大,等于宣告了后天决定论的破产。我们连随意改造动物的行为都做不到,更何况是去改造具备高级智慧的人类呢?
对母亲的依恋,以及恐惧,说它们生来就刻在基因里,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其实还有很多现象,看似和先天完全没有关系,但实际上也会受到先天基因的影响,并不是可以随意改变的。
比如,政治立场,看似它应该完全是被后天的教育和文化环境所塑造的,但有实验发现,它们居然也受到基因的影响。比如有研究者在对双胞胎的政治立场进行调查后发现,一对分开养育的同卵双胞胎,他们在“右翼倾向”上的相关性有69%,而异卵双胞胎之间压根就没有相关性。
人类行为和特征,是如何受到先天和后天的交互影响的呢?
1、体重
有一项研究发现,一对同卵双胞胎,如果在同一个家庭长大,那他俩在体重上的相关性是80%,如果是在不同家庭里长大,那体重的相关性仍然有72%,这就低了一点。但如果是一对异卵双胞胎,也在同一个家庭里长大,那体重上的相关性就只有43%,更低了。至于没有血缘关系的、被收养的兄弟姐妹之间,虽然他们在同一个家庭长大,那体重相关性也只有1%,跟没有差不多。
在这个实验里,同卵双胞胎,基因差不多,即使在不同环境下长大,有不同的饮食习惯,但是体重还是很相似。但基因差别很大的人,即使成长环境一样,但体重相似度还是低。所以从这个结果里就能很明显地看出来,一个人的体重,主要受先天基因的影响,跟后天饮食习惯的关系不大。
那是不是说,饮食习惯不会影响体重,我们就可以自暴自弃随便吃了呢?也不是。因为刚才的这个研究只能说明,即使大家吃的一样,但有些人就是胖一点,这是基因问题。但如果我们观察一个人具体的体重波动,那就能看出来饮食习惯的重要性了,无论你基因如何,只要吃得越多,那肯定长得更胖嘛。
科学家现在发现,美国人的平均体重,是一直在增加的,当然其他国家可能也差不多。那美国人平均体重的增加,是基因导致的,还是饮食习惯导致的呢?人类作为一个群体,基因变化的速度其实非常缓慢,是要以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衡量的。所以在短短几代的时间内,美国人的基因肯定不会发生什么大的变化。那么平均体重的增加,肯定是饮食习惯这些后天因素所导致的,这跟基因没什么关系。
从这个例子中就能看出,人的体重会受到先天基因和后天环境的交互影响。基因决定你体重的大概范围,但饮食习惯也会对你的最终体重造成影响。
2、智商
马特·里德利在书里引用了一句话,说很多教授认为,自己孩子的智商之所以高,那都是因为自己遗传的好,但自己学生的智商之所以高,那都是因为自己教得好。这句话虽然是个略带讽刺的玩笑,但其实也不是毫无道理,因为智商跟体重也有相似之处,受到基因和环境的交互影响。
有一种现象,可以体现出后天环境对智商的重要性,叫“弗林效应”,是说人类的 IQ 测试分数,每10年就会增长5分。人类的进化速度是以万年为单位的,不可能这么快,所以这种现象,只能是由于环境的影响,因为人类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准都会越来越好嘛。
在智商的这个例子中,先后天的交互作用就更明显,也更复杂了。在不同的后天条件下,基因和环境的作用大小,以及对人的影响方式都不同。
再比如,前美国国务卿、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基辛格。基辛格出生在德国,之后跟着父母逃难才去了美国,所以基辛格的英语,带有明显的欧洲口音。但基因格的弟弟,只比他小1岁,就完全没有欧洲口音,是一口正宗的美国腔。这是为什么呢?
马特·里德利说,这是因为人类的语言学习能力是天生的,但学习哪一种语言,却是受到后天环境影响的。而且这种影响还十分微妙:先天基因决定了,人有一个学习语言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内,人的语言习惯是可以被塑造被改变的,一旦错过了这个阶段,再想变就很难了。
基辛格由于年纪稍大,等他到美国的时候,已经错过了改变自己口音的机会。而他的弟弟虽然只比他小一岁,却刚好赶上了语言学习的末班车,所以可以学习到正宗的美国口音。这种现象,叫做“印刻效应”,印刻效应,就是先后天交互作用的完美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