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中此人名气不大,却以一句词名传千古,至今无人能望其项背!

唐朝是诗的天下,宋朝是词的国度。论洒脱自然是苏东坡排第一;论婉约自然是柳永排第二;论古今第一才女自然李清照排第三;论爱国自然陆游排第四;论豪放自然是苏轼排第五。苏轼的词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不赞同说苏轼的词只是个半调子。就在这样一个百花争艳的年代,唯有他的词“出淤泥而不染”,可惜后人仅记住了词的尾句……
他就是蒋捷,号竹山,字胜欲。蒋捷、王沂孙、张炎与周密被世人称为“宋末四大家”,蒋捷的词言语简洁却构造奇妙、豪放中却不失细腻,也不会像柳永那样婉约让人费解。所以我认为宋词中真正的高手非蒋捷莫属,他的《一剪梅·舟过吴江》因惊艳了世人而不断被后人给临摹,尤其是末尾的那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更是惊艳千古,其境界至今无人能超越。
一剪梅·舟过吴江
宋代: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蒋捷,生卒年不详。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其气节为时人所重。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
蒋捷的词作,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一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疆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一剪梅》这首词是作者于南宋消亡之初,元十三年(1276年)春元军破临安,在此之后词人开始流浪,在流浪途中舟行流经吴江县的吴淞江时,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思乡之情以及伤国的无奈而写下的。
词题“舟过吴江”表明,他当时正乘船经过濒临太湖东岸的吴江县。首句“一片春愁待酒浇”,揭出了“春愁”这个主题,并点出了时序。“一片”,形容他愁闷连绵不断。“待酒浇”,又从急需宽解表现了他愁绪之浓。唐韦庄《置酒不得》诗:“满面春愁消不得”,不就是由于无酒浇愁以至春愁难消。那么,词人的愁绪究竟在什么样的景况下产生的?产生了哪些愁绪?往下的描写就回答了这两个问题。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上片这五句,用跳动的白描笔墨,具体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这“江”,就是流经吴江县的吴淞江,即吴江。一个“摇”字,刻画出他的船正逐浪起伏地向前划动,带出了乘舟的主人公的动荡漂泊之感。一个“招”字,描写出江岸边酒楼上悬挂的酒招子正在迎风飘摆、招徕顾客,也透露了他的视线为酒楼所吸引并希望借酒浇愁的心理。
这两句都着笔于景物的动态。句中特别点出了吴江的两个引人注目的地名,表现他的船已经驶过了秋娘渡和泰娘桥,以突出一个“过”字。这个渡口和桥都是用唐代著名歌女的名字命名的,船经此处,很容易使人产生联想。作者偏偏挑出这两个地名,这里透露出他触景生情,急欲思归和闺中人团聚,漂泊思归,偏偏又逢上恼人的天气。作者用“飘飘”“萧萧”描绘了风吹雨急,并连用两个“又”字。表示出他对这“不解人意”的风雨的恼意。
上片以白描写景,景中带情;下片正面写情,情中有景。“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三句想象归家后的温暖生活,表现了他思归的急切。“何日归家”四字,一直管着后面的三件事:洗客袍、调笙和烧香。“客袍”是旅途穿的衣服。“洗客袍”意味着至少暂时结束了客游的劳顿生活;调笙,调弄起镶有银字的笙,烧香,点燃起熏炉里心字形的香,不用说,这三件事都是他的闺中人作的。这意味着他有美眷的陪伴,可以享受舒适的家庭生活的温暖。“银字”和“心字”这两个装饰性的用语,又给他所向往的家庭生活,增添了美好、和谐的意味。
倦游思归,是他的“春愁”的第一层含意。与此相关联,还有第二层含意,那就是对年华流逝的感叹。后者表现在结尾三句。句中舍弃了陈旧的套语,采用了拟人而又形象的语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突出时光流逝之快。特别是,作者还创造性地利用樱桃和芭蕉这两种植物的颜色变化,更具体地显示出时光的奔驰。
李煜虽曾用“樱桃落尽春归去”揭示春去夏来的时令变化,而蒋捷则是从不同的角度,抓住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这一特征,从视觉上对“时光容易把人抛”加以补充。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红”和“绿”在这里都作使动词用,再各加一个“了”字,从动态中展示了颜色的变化。当然,这里作者并不光是在写景,而且是在抒情,抒发对年华消逝的慨叹。这第二层春愁,实际上是第一层春愁的深化。这种“转眼间又春去夏来”的感叹,包含了他对久客的叹息,包含了他思归的急迫心情,也包含着光阴似水的人生感喟。
《一剪梅》这个词牌,有叶六平韵和逐句叶韵两种写法。作者采用了逐句叶韵的格式,读起来更加铿锵悦耳。他还充分发挥了这种格式中四组排比句式的特点,加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节奏感。这都使它更像一支悠扬动听的思归曲,增添了它的余音绕梁之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