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它泡水喝,补肾益精、养肝明目,简单且有效

在正式开始之前,先让大家猜个谜语,这个谜底呢就是咱今天要聊的主角了。谜面是:“澄黄丝儿草上缠,亦非金属亦非棉,能补肝肾强筋骨,此是何药猜猜看?”
不知道哪些小伙伴能够猜到这株植物呢,给大家点提示,这种植物的名字和生活中特别可爱的小动物有关联。
我也就不卖关子了,揭露谜底,这株植物呢就是--莬丝子
莬丝子从古到今都备受重视,是常用的中药材之一,因此也就出现了很多和其有关的医学记载。莬丝子,又被称作为禅真、黄丝藤、金灯藤、豆寄生等。不说别的,这些别称就给人一种珍贵的感觉。
其实莬丝子大有来头,可以说算得上是一位元老级别的人物。但是在不同人群眼中,它的形象又有着较大的差异。在农民看来,莬丝子就像是寄生虫般对农作物造成损伤;而在文人墨客看来,莬丝子则代表了缠绵悱恻的爱情;在医学家看来,莬丝子可以算是济世救人的良药了。
莬丝子味辛、甘,归肾、肝经,有补阳益阴、固精缩尿、明目止泻的作用。通常会用来调治腰膝酸软、阳痿、滑精、尿频、目暗不明、泄泻等病症。
不过莬丝子经常被人称赞的功效则是平补肝肾,特别是因为肝肾不足导致的腰膝酸痛,一般就会用莬丝子和枸杞子来搭配使用,这两者可以说是互相成就的一对最默契的搭档。
另外莬丝子也有益气健脾的作用,如果因为脾肾两虚而出现食欲下降、没胃口、泄泻便溏等症状时,通常就会用莬丝子和人参、山药、芡实等药材配伍来调治。
张锡纯先生曾经也提出莬丝子的安胎作用,并认可了其这一功效。记载为:“愚于千百味药中,得一最善治流产之药,乃菟丝子是也。”
并且莬丝子补肝肾强筋骨的功效,也证明了其并不像它的名字那般软弱无能。因此从古到今莬丝子在养生食疗界也占有一席之地,并不是蹭蹭别的热度那么简单。
最早关于莬丝子的记载是在植物科里面,但是其能够打响名气却是因为在《诗经》等众多诗词可以说是常驻嘉宾,不管是用来表达情意还是关于女子的一些缠绵悱恻的爱情,都少不了莬丝子。
最早开始食用莬丝子的,是南宋末年的《事林广记》。其中关于莬丝子的食用方法为“煎汁,任意饮之,以愈为度。”可以说是古时候的人用来调治消渴的食疗方。除了《事林广记》以外,像是《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雷公炮制论》等论著中,关于莬丝子的记载大都以药用的形式呈现。
一直到了明代,莬丝子用作食材的频率才逐渐增多。例如《奇效良方》里面记载的“小莬丝子丸”,就是用莬丝子、莲子、山药、茯苓一起研磨成细细的粉末,然后制作成丸子服用的。
但是考虑到这样的做法不利于吸收,后人就在“小莬丝子丸”的基础上改成了“小莬丝子粉”。该粉剂只需要用温水冲调服用,不仅制作工艺更加简单,效果也不输丸剂。
并且粉剂还有补肝养肾、补脾固精、滋养的效果,因此对于中老人肝肾不足、脾气虚弱的人群来讲,有着相对不错的调理作用。
到了清朝在《本草思辩录》里面,也出现了关于莬丝子汁的记载:“莬丝子汁去面,徐氏不解,叶香岩谓升少阴,徐氏复不信,不知此最易晓耳”。
这样的吃法其实还是比较简单的,就是把莬丝子制作成汤汁,虽然不是平时那种随时可喝的饮品,但是对于“消渴”以及增长身体精气神来讲,效果都是极好的。
除了这个以外,在清朝还出了一本书,里面就有关于莬丝子的食疗方,以及制作方法。就用莬丝子粥来讲,做法十分简单。
首先选用新鲜的莬丝子清洗干净,然后捣碎放到锅里面加水煎出药汁,去渣留汁后把药汁重新倒进锅里,再放入粳米、白糖一起熬煮。虽然该食疗方操作简单,但是功效却很不错。吃起来不仅软糯滋润、口感清香,还有养肝明目、补肾益精的作用
到了现代,人们为了图方便,干脆就用莬丝子直接用来泡茶喝。在古时候被存放在药匣里面的莬丝子,现在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茶饮。
莬丝子茶做法比莬丝子粥的做法还要简单,只需要把新鲜的莬丝子清洗干净,捣烂后放在干净的杯子里面,再加入适量的红糖,最后用开水冲泡就可以喝了。经常喝莬丝子茶,也可以起到补肾益精、养肝明目的效果。
虽然从古到今莬丝子的应用范围很广,比如说“神仙益寿酒”,没错,莬丝子也可以用来制酒。还有“长生不老丹”“延龄广嗣丸”等药方中都有莬丝子的身影。
但并不能说明莬丝子是百无禁忌的,实际上莬丝子的使用剂量如果是在正常范围内,差不多6-15克左右,是不会出现过于明显的毒副作用的。
但是一旦服用过量,就有可能出现燥热等一系列的症状,从而产生副作用。因此,为了我们的生命安全着想,在使用前最好向医生进行咨询,然后遵照医嘱来进行服用。
另外我们还需要注意莬丝子的其它不良反应,在对莬丝子的临床使用中发现,少数病人在服用莬丝子后会有昏迷、头晕、恶心呕吐、胃出血等症状出现。

一些具有特异体质的人在服用莬丝子后还会产生过敏反应,比如皮疹、胸闷、气喘、发热、畏寒、水肿等症状。特别是有崩漏症状或者是妊娠期的妇女,是禁止服用莬丝子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