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我与需要”的微课文字版(附微课录音)

当我们谈论自我的时候,到底在说什么?生活中说一个人很自我,意味着不成熟,自以为是;经典精神分析的人格结构观点,认为人有三个“我”,本我追求即时满足快乐,超我意味着道德约束,自我要协调本我超我与现实环境,延迟满足。

哲学上有个著名问句,叫做“哲学三问”,即“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前几天去人家单位,到了门口被拦下来,保安问你是谁登记一下,接着问什么单位的从哪里来的,又问去哪里找谁的,让他打电话过来,这就是哲学三问啊。用打趣的话说,有时候我们和哲学家之间隔着一个保安。

从心理学角度谈自我,不得不提到电影《寻梦环游记》,说的是墨西哥的故事,那里人们相信死去亲人会在每年固定一天回来,这个亡灵节日非常欢快,载歌载舞,毫无压抑痛苦,小男孩米格不小心进入亡灵世界,也就是我们中国人说的西方极乐世界,必须天亮之前得到死去亲人祝福才可以回到人间,由此发生一系列故事,洗刷了被称作骗子的祖先坏名声,极乐世界死去的人如果得不到人们记住,就会彻底死去。

最后,小米格得到祖先祝福回到家里,祖先也重获清白被家人纪念获得新生。故事心理学寓意很多,比如人的死亡有三个阶段,生理、社会、心理,只要有人记住,这个人生理上死去了,但还是活在极乐世界,永远不会真正死去。这也是死亡教育,生理死亡不再恐怖,只要活着有过意义,就会活在人们心中,不会真正死去,这让死亡多了温情。

延伸一下社会性死亡,这对于人们来说意义重大,毕竟生理死亡人人都面临,心理死亡取决于他人,可是活着就是“人要脸树要皮”,这就是社会自我。最近一些行为不端的明星、网红,因为道德品质或者偷税漏税被封杀,就是社会性死亡。

记得有个清华女生发帖被男生骚扰,引发众怒,随后事情反转,原来食堂打饭时候,一个新生不小心碰了她一下,当时除了要人家道歉不算,还要了证件记录,又故意发到网上,声称让这个男生“社会性死亡”,此事澄清后,该女生被爆是美术学生,结果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社死的是自己。

死亡过程有三个自我阶段,人的成长当然也有这三个过程,也是逐渐形成的,先是生理再是社会最后是心理。

生理自我出现在3岁前,特征是能认出自己来,点红实验证明一定年龄的婴儿通过这个实验。有些动物也可以通过点红实验,说明智商比较高,除了人类亲戚猩猩外,还有大象、海豚,以及我们常误解的一个动物,“你笨的像头猪”,猪要比宠物狗猫聪明的多,在此给猪拨乱反正洗刷清白。

有个笑话,一群动物坐船出海,遇到暴风雨需要扔下一些动物避免沉船,规定轮流讲故事,只要有一个不笑就被扔下去。大象先讲故事,大家哈哈大笑唯独猪不笑,扔下大象后轮到兔子,讲完故事大家都不笑唯独猪哈哈大笑,问其故答曰“他妈的大象讲的故事太好笑了”。猪脑子反应慢,可怜了大象可爱了猪,因为这个反应慢属于气质类型,不是脑子有问题,如我之类就是如此,甚至不如猪,没办法,先接受再改变。

社会自我产生在幼儿和童年,大约从3岁到13、4岁,持续10时间,可以认识角色,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想不做什么就不做什么”。

心理自我从青春期开始,大约持续发展10年,特点就是独立自主,认识到为人当自强。

三个自我形成后,意味着我们进入成人阶段,完成了社会化,用通俗话说,从我想要什么到我应该做什么到我能够做什么,“知道我是谁”到“别人要我做”再到“我要主动做”。当然,现实生活我们常常社会化不足,人格不良,心理不健康,这就必须说说人性。

人性就是人的本质属性,郭念锋教授给出的是“生物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我们可以从三个自我理解为“生理属性、社会属性、心理属性”。

更加通俗的理解,是动物性、社会性、个体性,一言以蔽之为“趋利避害”本性。我们为何从原始人变成社会人,社会化是主线,才能串起珍珠成为项链。

动物性意味着没有社会化,充满着原始欲望,但这不是坏事,是人生动力来源,叔本华说人乃欲望本身,当然动物性意味着容易犯错,比如林丹出轨坦诚“我犯了男人都会犯得错”,起码是面对问题的表现。

动物性意味着基因遗传,我们为何是人不是小狗小猫,这是基因决定的,丑小鸭成为白天鹅,只因为他是白天鹅的基因。

因为社会化,我们具有了社会性,这是质的飞跃。狼孩的故事都知道,7、8岁狼孩被人发现,最后活到17岁,智商类似3、4岁孩子,没有学会走路,社会环境对于人的影响看不见摸不着意义重大,也说明有爹娘生还得有爹娘养。社会化让人学习技能,学习规范文明,犯错不可怕因为能够改错。

社会化程度足够高,就由社会性到了个体性,犯错可改错,还能认错,从而避免“不会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并对社会事情重新赋予人生意义。

司马迁故事就是如此,由于说话耿直得罪了汉武帝,被下令处死,当时汉朝规定可以选择宫刑代替处死,最后司马迁为了写完史记,忍受屈辱活下来,在《报任安书》给朋友信中说出原委,他的痛苦是巨大的但心理高度健康,留下无韵之离骚,他的话语“人固有一死,或者重于泰山,或者轻于鸿毛”也说明心理自我与个体性的意义。

小结,动物属性的基因决定了我们人生可以取得的高度,社会属性决定了我们如何取得人生高度,也就是渠道与可能,个体属性决定了我们实际能达到的人生高度。人性是生存、发展、成熟的过程,实际生活中是统一的,不会截然区分。记得高中回校路过集市,2块钱买了些苹果,卖苹果老大爷把剩余的苹果堆到一起,明显比我买的多得多,说这些也是2块钱的,我很聪明啊,脑子飞速比较出结果,伸手就要拿那一堆,人家说这是最后卖的不是你买的这些,我闹个大红脸,这位老大爷用他的行动启发我,“利用人性,让人心动”。

人性的特点已经说明,我们人人都有需要,由此可以推理出三类需要:生理、社会、心理,也是生存发展成熟的过程。

用一些话语表达:人生在世吃穿二事,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三种需要可以具体化为马斯洛需求理论,也可以简化为匮乏性与成长性需要。看个搬砖故事,三个年轻人工地搬砖,有人采访在干嘛,第一个说砌墙,第二个说建设楼房,第三个说建设城市,20年后第一个依然砌墙,第二个成为工程师,第三个开发商,这说明开始起点都一致,需要欲望目标不同结果大不同,你的心多大世界就多大。

当然还不止于此理解,这些不同需要欲望不是互相颠覆的,而是并存的,就如同这三个最初搬砖年轻人,多少年后无论做什么,都是各种需要欲望的统一,砌砖拿日薪一天一结账享受即时满足,工程师一月一发工资有着延迟满足,开发商拿着年薪却要担负责任,这些感受可以同时并在我们心里。

我们知道这些需要是欲望,也是目标,最后还是能力体现,反应我们社会化程度水平,反应我们心理健康水平,就要思考几个问题:

1、现在的我满足了自己什么欲望需要?

2、现在的我没有满足的欲望需要是什么?

3、为了满足这些欲望需要我可以做些什么?

对于我自己来说,学习了一些心理学知识,但距离学以致用远远不够,今后要做的就是承认自己局限性,接受自己现有水平,多进行有意识训练,做一头快乐的猪也是好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