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强赛●技术流】国足真的研究透了韩国队?——从国足的三个失球说起
韩中之战的三个失球值得细品!
2比3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只是相信很多球迷都会无限懊悔:早知如此,国足为什么一开始会像梦游一般?为什么会如此轻易地丢掉了三球?在为国足精神与斗志称颂之余,恐怕我们更需要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思考这一问题不是声讨、或指责某人,而是为更好地总结,打好后面的比赛。毕竟,输掉第一场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
国足连丢三球的背后
首先,还是让我们来看一下韩国队攻入国足的三个进球吧。
第一个丢球是韩国队通过禁区外右侧的任意球机会,由国足后卫在解围中不幸将球送入球门中,属于乌龙球。很多人或许会因此责怪郑智,但实际上,作为郑智而言,他本人是尽力了,换作是任何一个后卫都不希望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个丢球的关键问题其实不在于乌龙球,而是在于张琳芃在防守过程中不该有那么一次犯规。
而且,像中国队在今天这场比赛中上半时以防守为主,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尽可能在本方后场尤其是35米区域之内减少犯规、不给对方以任意球机会,这应该是防守中的一项基本原则,因为只有你减少犯规,才有可能减少对方获得定位球的机会,也才能让自己的球门更安全。但遗憾的是,张琳芃犯规的地点就在本方禁区侧边(如上图1),如果动作稍微再晚一步的话,很有可能就进入到禁区了。而那个传给孙兴慜的传球线路,就是直塞内线、非外线。
再来看中国队的第二个丢球。当韩国队10号池东沅从左侧带球突破时,我们可以重点注意一下池东沅带球突破的线路(见下图2)。他拿球是不是沿着边线在走,而是斜线往里插,到肋部的底线后横向传高球,后插上的李青龙很轻松地将球顶入网内,将场上比分改写为2比0。
在整个进球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不是李青龙的位置,而是池东沅在边路的跑动线路。当池东沅拿球时,就只有张琳芃一人一直在跟随其后撤,但周围始终没有其他队友上前协防。
紧接着,韩国队马上就攻入了第三个进球。这一次韩国队在左边路突破的是7号孙兴慜,而防守他的依然还是张琳芃。但需要注意的同样是孙兴慜的跑动线路,也不是沿着边线走,而是斜线向内切,传球的点恰好是在底线附近、小禁区外的位置上,横传之后,肋部插上的10号池东沅再横向一传,后点的13号具滋哲轻松将球送入网内(见图3)。
在整个这个过程中,与第二丢球不同的是,作为张琳芃这一侧的右中卫冯潇霆已经意识到的情况的严重性,及时回追、希望在孙兴慜的传球线路上断掉这个球。但遗憾的是,球还是过去了。
回顾韩国队的这三个进球,我们不难发现这三个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韩国队全部是通过肋部,然后传中创造出了得分机会。而国足面对韩国队的这个进攻特点与套路,在防守中显然没有事先采取有效的办法,结果让韩国队如愿。
于是,问题也就由此而生:是我们事先不了解韩国队进攻中的这一特点?还是我们在赛前部署中没有有针对性的防守部署?抑或是我们防守能力不行?这恐怕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提出这个问题,并不是想批评谁或指责谁,而这恰是我们需要认真总结之处,只有在技战术方面进行很好地总结,才能提升队伍的战斗力,才能在后面的比赛中发挥得更好。
肋部进攻就是韩国特点
记得赛前两天,笔者在重点分析韩国队自斯蒂利克接手之后所有28场比赛的得失球时,曾重点提到过一点,就是一定要在防守中注重韩国队的“肋部进攻”。(请点击查看原文) 也就是韩国队在边路进攻中利用“flank(沿边线区域)”与“channel(通道)”两者上的差异。
而且,在罗列韩国队这28场比赛的53个进球中,曾重点提到过,韩国队的“边路进攻”进球为14个,占所有总进球数的26.42%,是所有14种进球方式中取得进球最多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明确指出:如果仔细观看韩国队通过“边路进攻”所取得的14个进球中,有11个进球的最后一传地点是在“channel(通道)”区域内,而不是在“flank(边线)”区域之内(见下图4)。
文章还曾专门指出:韩国队所谓的“边路”与中国足球传统意义上的“边路”完全不是一个概念,甚至可以说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国际足坛上狭义上的“边路”指的是“flanks”;但现在,“边路”更多地则是指“channels”,即“通道”。请看下图5。而韩国队真正是通过中国足球传统意义上的“边路”也就是“flank”区域内完成传中、包抄射门得分的,也就只有3个球。
了解清楚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中国队的三个丢球,全部是在肋部造成犯规或者是被突破,让韩国队轻松攻入3球。于是,中国队事先是否真的完全分析透了韩国队的进攻特点与特征?在整个战术部署上是否针对性更强了?
所谓“channel”,在国内通俗的说法就是“肋部”,也就是边后卫和同侧中后卫的结合部。这个区域的防守难度相对最大,一方面,边后卫和中后卫一旦协防不好,很容易给对手以机会。譬如说,上半时张贤秀有一次很漂亮的后插上,拿球之后传中,如果不是球没有传好,很有可能会给国足造成很大的威胁,因为当时李青龙插上接应时慢了半拍,已经被国脚后卫所解围。
另一方面,当韩国队和中国队后防球员形成一对一时,靠近其一侧的内侧中后卫该如何协防?这需要赛前进行反复研究与部署。但从第一个丢球以及第二个丢球来看,张琳芃身边并没有队友上前协防或是保护,而是只靠张琳芃一人单打独斗、去防韩国队的边路内切球员。这就很容易被对方形成传中。正常情况下,内侧球员应该上前协防与保护,就像冯潇霆在所丢第三球之前所做的那样,尽管冯潇霆未能在对方的传球线路上借住球,但至少这样的防守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就本场比赛而言,国足采用“五后卫”战法(或说是“三中卫体系”),从整体战略与战术部署方面,应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因为安排五后卫的目的,就是希望对韩国队的边路进行有针对的防守。但问题在于:韩国队的边路突破不是“走外线”,而是“走内线”、“走肋部”,但国足在本场比赛中的丢球,至少说明在这方面的针对性还不够。
这不能不说是国足在本场比赛中的一大遗憾!